哈哈博博
惟楚有才,湖北走出的名人何其多也,光是走上國家領導人崗位的就有不少。
1.董必武(1886-1975),湖北紅安人。曾考中前清秀才。中共一大13名代表之一,這十三名代表,有的犧牲有的退黨有的叛變,走到建國走上天安門城樓的,只有毛澤東、董必武兩人。參加過長征,“四老”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等。建國後曾任國家副主席和迄今為止唯一的代主席。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2.林彪(1907-1971),湖北黃岡人,軍事家。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南昌起義後上井岡山,逐步成長為我軍著名戰將,不到30歲就成為紅軍主力紅一軍團軍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長,指揮了平型關大戰,殲滅日軍千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後被閻錫山部士兵誤傷,到蘇聯治病。回國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等。解放戰爭時期統帥第四野戰軍,指揮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等。建國後曾任國防部長、軍委副主席,黨中央副主席等。1971年913折戟沉沙。
3.李先念(1909-1992),湖北紅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參與領導了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三十軍政委,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五師師長兼政委等,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司令員,成功組織中原突圍。建國後主政湖北,後到中央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3年6月,李先念當選為第三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前兩任為毛澤東、劉少奇)。1988年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主席。
4.劉華清(1916-2011),祖籍湖北大悟,生於紅安。建國後曾任海軍司令,為海軍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稱為中國“現代海軍之父”、“航母之父”等。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文綜史組
湖北名人有楚文王、楚莊王、楚武王、楚靈王、楚懷王、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李承芳、李承箕、李成芳、林育南、林育英、林育蓉、向忠發、向朗、向寵、向平、向充、項英、雷軍、錢瑛、黃驊、王平、馬良、馬謖、陸羽、米芾、龐統、畢昇、袁殊、胡風、吳偉、吳儀、葉群、施洋、屈原、陸羽、劉秀、杜甫、宋玉、王逸、神農氏、黎元洪、花木蘭、詹大悲、徐壽輝、賀炳炎、陳友諒、陳昌浩、陳潭秋、陳錫聯、劉華清、劉伯垂、聞一多、王樹聲、王宏坤、徐海東、李先念、董必武、李四光、伍子胥、張居正、孟浩然、李時珍、王昭君、楊獻珍、許世友、郭天民、韓先楚、周純全、尹吉甫、皮日休、楊守敬、聶鳳智、秦基偉、郭錫章、李書誠、李漢俊、謝富治、王萬芳、王全國、秦衛江、張難先、胡幼松、郭超人、張文秋、包惠僧、李震瀛、吳光浩、章夷白、梅龔彬、徐朋人、徐其虛、袁克服、姜鏡堂、胡南生、宛希先、宛希儼、鄭位三、周越華、範鴻劼、別祖後、杜永瘦、陳家康、陳慶先、張金保、張執一、張天雲、餘立金、吳煥先、李鐵根、李求實、李少元、王建安、王平章、傅傳作、王只谷、馬純古等。
君230835428
在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中,安葬著犧牲在華北地區316位團職以上革命烈士,其中林向榮的烈士墓並不太引人注目,
林向榮1916出生,湖北省黃岡縣林家大灣(今屬黃岡市團風縣回龍鎮)人,1938年入伍,1946年6月任華北野戰軍66軍197師590團團長。在平津戰役時,林向榮率團參加了張家口戰鬥,從山洞裡生擒了國民黨軍二七一師師長張進修和副師長梁超。戰鬥僅用了16個小時,創造了一個團殲滅一個師的最快記錄
。1949年4月在太原戰役中,太原守軍詐降,林向榮奉命和守軍談判時,遭暗算壯烈犧牲。這是林向榮的照片,是不是長得和林彪元帥有幾分相似,沒錯,林向榮是林彪的親弟弟。
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八路軍120師的首任政委。
當然他最著名照片不是這張,而是他去世後的那張,真是極盡哀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林彪的另一位堂兄林育南,1925年犧牲在上海龍華。
花近高樓1
湖北出過許多的名人,提到湖北名人,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董必武董老了吧。今天的就和大家分享一位巾幗英雄就是張文秋。
提到張文秋,或許大家還會知道他的另一些名字陳夢君,張一平,羨飛等的名字。又或許很多人都對他不是很熟悉。張文秋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先後有兩任丈夫都為革命事業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903年的時候,張文秋出生在湖北京山,好學的她15歲考入了湖北省獨立女子師範學校。張文秋自小就有一顆火熱的愛國心,五四運動爆發,她積極的參與到其中。1924年,張文秋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兩年後,她轉入了中國共產黨。
張文秋和自己的丈夫劉謙初相識於暴風驟雨的大革命時代。劉謙初本是一介文人,後來投筆從戎,在北伐途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張文秋在自己的家鄉湖北京山擔任縣委副書記領導當地的農民運動。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張文秋成為被敵人抓捕的要犯。張文秋在駐馬店發起,發動起義打土豪,分田地。1929年,張文秋被調往濟南工作,在濟南與丈夫劉謙初重逢。但是兩個月後,夫妻二人就被逮捕了。在黨的多方營救下,懷孕六個月的張文秋被救出獄,丈夫劉謙初卻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
幾經輾轉,張文秋到了邊區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這已經是丈夫劉謙初犧牲後七年了。孤身的張文秋帶著自己的女兒,在同志們的幫助下與陳振亞相識。陳振亞曾任北伐軍連長,後來加入中國共產黨,跟隨彭德懷上了井岡山,在攻打長沙和五次反“圍剿”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一次戰鬥中,被敵人炸傷了左腿。陳振亞與張文秋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成婚了,生下了兩個女兒。張文秋的大女兒劉思齊,二女兒邵華分別嫁給了毛澤東的兩個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結為親家。
後來陳振亞左腿傷口發炎,在送往蘇聯治療,經過新疆期間,被當時的軍閥盛世才扣留。陳振亞慘遭毒手而犧牲。扣留新疆的張文秋含辛茹苦的,將三個女兒拉扯長大。到了1946年,張文秋獲救重返延安。新中國成立以後張文秋為我國盲人福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2002年7月11日,這一位偉大的女性在北京病逝。
紅雨說歷史
湖北的名人很多,每個地市州歷史上都出過傑出人物。我是仙桃人,我來說說仙桃的歷史名人。
首先是陳友諒。陳友諒是元朝末年群雄之一,是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他生於1320年,死於1363年。是朱元璋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陳友諒能打敗朱元璋,歷史上明朝有沒有很難說,或者說當皇帝就不是朱元璋了,歷史就得改寫。
再就是張難先。張難先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是中國著名的愛國進步人士。張難先生於1873年,1968年病逝。他歷經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後的20年,他一生反清,反袁,反蔣,卻真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過了漫漫而曲折的94年人生路。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及常務委員會委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尊重與重用。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荊楚英雄模範人物”。
仙桃市是全國唯一的體操之鄉,是世界冠軍的搖籃。出過李大雙,李小雙,楊威,鄭李輝,廖輝這些奧運冠軍。當然還有許多文化名人,比如池莉。在科技商業領域,小米董事長雷軍也是仙桃人。
仙桃真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好地方。
一枝文筆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每個地區歷史上都會出現不少名人
背景介紹:
湖北是中國佔地面積以及人口較大的省份之一,其“漢陽、漢口、武昌”三大火車站每年輸送旅客量非常大、湖北擁有國內較大的湖畔“東湖”!人口眾多、環境宜人、交通便利,下面我們盤點一下歷史上都有那些有名的人從湖北走出去。
主題引言:
提起湖北的歷史名人,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惟楚有才”這個典故。他們是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們是文人、學者,他們是科學家、藝術家……他們是絢麗多姿的荊楚歷史文化的拓荒者、建設者,湖北的歷史文化因他們而厚重。
一位偉人,一段歷史;一位名人,一個傳奇。湖北的山山水水,見證了荊楚驕子的歷史功績與動人傳奇。
傳說中荊楚名人
古代荊楚名人
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
詩人:杜甫
(二)先賢名流
近現代荊楚名人
共和國主席李先念
(一)風雲人物
共和國主席李先念
(二)文采風流
旅行中國
中國地大物博,人才輩出,各省市地區各具特色,湖北出去的名人有多少?具有書記載有三千多位,這裡筆者只列舉九名湖北最具代表的古代名人吧!\n\n\n弟1名:屈原(約公元前339一約前278)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又名:靈均,戰國未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人〈丹陽人〉(今秭歸縣屈原村〈宜昌市秭歸縣〉人),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離騷》、《問天》、《九歌》、《九章》、《招魂》,其中《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並把屈原因秦國名將白起攻陷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得知此事,悲憤難抑於五月初五跳江沉汨羅江以身殉國,人們為了救護屈原不讓江中大、小魚類吃屈原,向水中拋擲粽子的這天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一直傳承至今。\n\n\n第二名:李時珍(公元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一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明朝蘄州人(今湖北蘄春縣蘄忻州鎮人)名:東璧,號:瀕湖,著有《本草綱目》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n\n\n弟三名:畢昇(約公元970一公元1051),北宋時期,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人,發明家(中國四大發明家之一),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術。\n印刷術就是將細質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柱子,在上面刻上反寫漢字,再放在火爐中燒製後排版印刷。\n\n\n弟四名:龐統(179一214)三國時期蜀國劉備的謀士,字:士元,襄陽人(今屬湖北人),三國時期有一個說法是得到臥龍、鳳雛其中之一的人,就能得到天下,劉備同時得到了臥龍與鳳凰兩人,從沒有立足之地到打出一個國(蜀國)就是因有這兩位高人的扶持有關,臥龍〈也作伏龍〉就是諸葛亮,而鳳雛就是龐統。\n\n\n弟五名:陸羽(733一804)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孑。\n陸羽精於茶道,世界弟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陸羽被後人稱為“茶聖"。\n\n\n弟六名張居正(1525一1582)明政治家,湖廣江陵(今湖北)人,字:叔大,號:太嶽嘉靖進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幼名張白圭,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23歲考中進士。張居正改革,中興明朝推行“一條鞭法”增加財政收入。張居正的代表作品《張文忠公全集》,《張太嶽集》,《書徑直解》。\n\n\n第七名:伍子胥(公元前559一公前484年),襄樊谷城冷集沈灣〈原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名:員,春秋戰國時期,大夫,謀略家,軍事家,相國公。主要成就:率吳軍大破楚國,營造姑蘇城。\n\n\n弟八名:孟浩然(公元689一740),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人稱孟襄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生於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孟浩然與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主要作品《孟浩然集》,《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等。\n\n\n弟九名:王昭君(約前52年一約前15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寶坪村人(今興山縣),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告天下遍選美女,王嬙以“良家子”入選,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主要作品《怨詞》,主要成就:和親匈奴,維護漢匈關係穩定。
馥郁75716347
湖北為什麼現在反倒出不了全國有影響力的名人呢?反思一下吧,弟一是窮,因為窮讀不起書或讀書無用論造成了武漢的教育資源都被外省讀書人佔用畢業後離開,而湖北武漢留不住人才就不可能會有出名人的土壤。弟二因為窮沒文化只能去全國各地打工掙錢養家餬口沒有創業投資資金如果有也是小打一鬧,一旦有機會獲得價值投資也都去北上廣深杭(雷軍武大畢業,劉強東蘇北地區)就是最好的例子。弟三是湖北武漢等地的百姓因為沒文化加上封閉總認為自己是最富有地區位置優越總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而對批評不服及拒絕。總結一下都是窮造成了湖北武漢給全國百姓的影響是髒亂差及百姓素質低,夏天不穿衣服,大聲吆喝聲,地面痰跡遍地,開車橫衝直撞。希望湖北百姓盡全力先富起來改變現狀從自身做起,使湖北儘快實現文明城市,留住人才培養人才重視人才才會出名人!
H天
就說我的家鄉襄陽宜城市吧。
宋玉,是襄陽市宜城南郊臘樹村的人,離我家只有一公里。生於公元前298年,卒於公元前222年。是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他所作辭賦甚多,流傳的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所謂的"下里巴人"、"陽春白雪"等典故皆他而來。
王逸,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縣(今宜城南)人,生於公元89年,卒於公元158年。在東漢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為侍中,曾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他一生擅長文學,所著賦、誄、書、論及雜文21篇,現多已失傳,只有《楚辭章句》完整地保存下來。
馬良,字季常,三國襄陽郡宜城縣(今宜城市孔灣鎮人),生於公元187年,卒於公元222年。蜀漢名臣。他共有兄弟五人,俱具才能。官曆從事、左軍掾、侍中。他於劉備佔據荊州時出仕。
馬謖,字幼常,也是宜城市孔灣鎮人,生於公元190年,卒於公元228年。與馬良、馬靜、馬季、馬通並稱"馬氏五常"。馬謖與兄馬良一同投奔劉奮,先後被任命為錦州成都令、越雟太守。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典故。
向朗(公元168~247)字巨達,和馬謖都在劉備手下為臣。還有其同宗叔侄向寵、向平、向充等。
王萬芳(公元1849~1903)字季遠,是宜城市王集人。書法造詣當時被稱為"湖北二傑"。40歲時受到當朝宰相單懋謙的器重,補授他為江南道監察御史。
王全國,1919年11月出生於宜城市王集鎮中心村(2015年4月16日在廣州逝世)。1938年4月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鄂豫皖區社會部及秘密工作部長等重要職務。1955年被授於少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委書記、湖北省委書記,廣東核電公司董事長。是大亞灣核電站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王全國陪同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向中央和鄧小平彙報,希望批准廣東搞深圳經濟特區的設想,得到中央和鄧小平的贊同。深圳人不會忘記王全國。
言勸
張居正 1525—1582 嘉靖進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
黎元洪 1864—1928 民國總統
李先念 1909.6.23-1992.6.21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董必武 1886年1975年4月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秦衛江 紅安 秦基偉 中將 南京軍區
現任東部戰區陸軍司令員。
秦基偉 紅安縣 中國共產黨
吳儀 1938.11- 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長。 李書城 1882—1965 同盟會元老、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