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課堂|專訪如何采、如何寫?



業務課堂|專訪如何採、如何寫?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採訪是記者的基本功。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名記者經常會遇到人物專訪、事件專訪、問題專訪和風物專訪等工作。越來越多的媒體喜歡用專訪的方式去進行新聞策劃和報道。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專訪的那些事兒,學習一下如何專訪、如何寫專訪。

什麼是專訪

專訪,即新聞專訪,又稱訪問記。是就特定的採訪對象進行專門訪問的紀實性報道。根據其報道的內容,專訪可分為人物專訪、事件專訪、問題專訪和風物專訪。專訪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聞樣式,既區別於消息,又區別於通訊,還與特寫不同。它比消息更具體、詳實、細緻,而且富有現場感。與通訊相比,更強調一個“專”字,內容更集中,更富有吸引力;它比一般通訊的新聞性、針對性更強;在寫作上,比一般通訊更自由、靈活。專訪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專一性;

2、針對性和代表性;

3、特殊性;

4、自由性和靈活性;

專訪如何採

相對於其他的文體,專訪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一個“專”字上,而這個“專”字所體現出來的途徑就是“訪”,重點在“訪”。專訪的寫作是以成功的採訪為前提的,沒有成功的採訪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專訪。那麼,如何成功採訪呢?

1、用足功夫,有備而來

做專訪,需要做充分的準備。可以這麼說,專訪是否成功,關鍵就在於採訪。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以採訪世界風雲人物而聞名。法拉奇形容她每次作專訪前的準備狀態時說:“緊張得就像學生準備大考一樣,要讀大量的材料,要用幾周的時間來準備”。

在採訪前至少要作如下準備

首先是被訪問者的情況、背景材料。要儘可能瞭解被訪問者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愛好、性格、家庭等基本情況。

其次是與採訪有關的知識準備。作專訪由於是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話題,被訪問者所回答的內容或問題也必然會有一定的專業或職業特點,特別是一些專業技術、觀點、學術專訪,會涉及到不同領域、多種專業技術性較強的內容。所以,記者在訪問前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掌握、瞭解、熟悉與採訪有關的知識、資料,才能使訪問順利、成功。

第三是擬寫採訪提綱與設計所提問題。確立了專訪訪問對象後,首先要圍繞主題,擬定一份採訪提綱,以免在和採訪對象談話時,泛泛而談。平時,我們所說的“不打無把握之仗”,記者“有備”而來,就是指記者要帶著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有準備、有目標、有計劃的採訪。這就需要採訪者事先設計訪問的問題、提問的順序、問題的分類和性質等。

2、採訪中如何提問

人物專訪的提問大體上有三種類型:漫談式、直指式和商量式提問。一般以直指式為主,結合其他兩種提問方式,提高訪問效率。訪問時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採訪提問應注意的事項:

一是注重採訪的第一個(組)問題。現場採訪中,採訪提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很重要,它是打開採訪對象心扉的第一把鑰匙,關係到採訪能否順利進行下去。所以,必須對採訪對象的身份、背景、情況等進行了解、熟悉,使設計的第一個問題能問到點子上。

二是提問要語言通俗,簡潔明瞭。記者在採訪提問時,多用樸實自然、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採訪對象可以準確理解,以便回答。另外,提問的問題要簡潔明瞭,切勿冗長。

三是提問要具體,有內容。提問要有分量,提出核心問題,抓住要害。提問的問題不要浮在面上,要提問得有分量、有深度、有內容,才能採訪到有重大新聞價值的素材。

3、找準採訪時機和場合

採訪時一定要注意與採訪對象商定適當的採訪時機和適宜的場合。根據採訪的內容選擇與問題、事件、人物有關的訪問場所。選擇的場所應使採訪對象感到親切、有助於記者和讀者理解新聞事實的環境。

專訪如何寫

專訪將訪問記、通訊、特寫三者融為一體,要求具備人物、現場、記者三個基本的要素,需要採訪者不拘形式和手法,靈活寫作。

1、渲染氣氛,寫出“活”現場

專訪的記者,是受廣大讀者委託的調查人員、代言人,也是新聞事件的見證人、旁證人,要善於帶領讀者進入現場,進入事件發生發展的典型環境,把訪問的環境烘托出來。當記者用“我”的眼睛、耳朵、鼻子把讀者帶進人物活動的特定環境之中時,便可把談話和環境聯繫起來呈現“活”現場,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和可讀性。如,柏生的名篇《寫在絹帕上的詩——訪鄧拓夫人丁一嵐》這篇專訪的開頭就很有現場感:

深秋的一天,我踏著街頭蕭蕭黃葉,來到了丁一嵐大姐家裡。在她客廳的東牆上,掛著鄧拓同志的遺像,旁邊是一幅隸書對聯:“又聞子規啼夜月,獨騎驄馬入深山。”一嵐大姐對我說,這副對聯恰好描繪了戰爭年代的生活情景。

這段文字借採訪環境渲染的氣氛,凸顯出強烈的現場感,這樣,讀者也饒有興味地被帶入當時的氛圍中了。

2、借用人物外貌,表現主題

在人物專訪中,經常要有人物外貌的描寫,給人以具體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思想風貌、性格特徵及報道主題。人各有其貌,寫人物外貌首先要抓住特點,把人物的身份、性格襯托出來,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人物的外貌描寫不能停留在機械地描摹外形上,要力求把人物外形與內在性格、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寫得有深度、有感情。這樣才能給人以啟迪,達到預期效果。

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的人物描寫,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以一個外國記者特有的敏感,觀察和解剖共產黨領袖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內在性格,並和讀者傾心交談。例如描寫毛澤東時,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在我看來,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他有著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甚至在說到自己和蘇維埃的缺點的時候也笑得厲害,但是這種孩子氣的笑,絲毫也不會動搖他內心對他目標的信念。他說話平易,生活簡樸,有些人可能以為他有點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質樸的奇怪品質同銳利的機智和老練的世故結合起來。

這一段敘述,反映出斯諾觀察和思考之細緻深入,見人之所未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也使作品增添了吸引人的力量。

3、抓住人物特點,突出個性,體現細節

寫人物專訪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點,突出人物的個性,寫誰像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使人物活起來,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專訪中寫出人物的個性首先要著力刻畫人物的典型形象,使其具備具體、可感的特點,能讓讀者感覺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從而以其鮮明的個性,將讀者緊緊吸引,並和讀者進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細節雖然很小,但很重要,尤其

要抓住那些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細節,因為它是文章感人因素中的精華。而要寫好細節,記者就必須在採訪中深入細緻地觀察,手、眼、耳、口、鼻、腦一起用,觀察細緻,從人物的服飾、舉止神態,到周圍的有關事物,都應在記者視線之中,那怕是瞬息即逝的動作。只有這樣做才能在專訪中刻畫出一個豐滿的有血有肉的新聞人物形象。

在採訪人物的過程中,作者要把採訪看作是排演“一臺戲”。這裡所說的“一臺戲”是指人物專訪的作者要像導演一樣去引導作為主角的採訪對象及作為配角的採訪對象身邊人的全過程。從而保證採訪沿著自己思路順利進行。

(本文內容摘編自《軍事記者》2015年第9期的《專訪的特點及採寫技巧》一文,轉載時有刪節,版權歸《軍事記者》,特此聲明)

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大家庭。

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1.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2.微課或微信支付相關問題,請致電: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請e-mail至[email protected]

4.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5.其他問題添加小助手微信號:xwyxzxzs

业务课堂|专访如何采、如何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