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小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一句話:人一輩子難得交一兩個真正的朋友。當時年紀小,心想:你們就是認識的人太少了唄。

後來年紀大一點,懂得一點人際關係的秘密,猜測他們這麼說可能是想向對方表達:你這個朋友很珍貴。是一句客氣話。

當經歷過更多事情之後,越來越發現這句話有道理,也許人都是孤獨的吧,很難向別人真正敞開心扉。

又或許,首先自己得成為值得深交的人,這樣你才有機會交到更多的真朋友。

什麼樣的人值得深交呢?

簡單總結了一下,也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既能共苦,又能同甘


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與想象中不同的是,共苦往往容易,因為大家條件境遇都不好,不共苦也沒辦法。

而同甘有時候卻很難,多少共同創業者反目,不是因為不能一塊吃苦,而是經受不住成功後利益分配的考驗。

能在利益面前依然保持平和理智的內心,並與你分享的人,值得交往。

二、不嫉妒優點,又容忍你的缺點


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你的優點,真心為你感到驕傲;你有缺點,不會因此而嫌棄你,而是真誠地提醒你改善。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於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鍊。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醜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朴子•地真》雲:“思一至飢,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淨”。(《老君存思圖》)《神仙絕穀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慾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慾,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鍊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鍊,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溼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學的知識。《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雲:“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的要旨,說明男女結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如果沒有節制,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早期道教的經典《太平經》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養生、卻病的一種修煉方法。所以《黃庭經》說:“長生至慎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所以《玄女經》說: “一陰一陽相須”。《抱朴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釋滯》)。《養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交及縱慾過度都會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術的要點是:(1)注意節慾而不能縱慾,葛洪所謂“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抱朴子•釋滯》);(2)禁忌醉飽以後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論篇》說:“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養性延命錄》亦云:“醉飽、遠行歸還,太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術的功用,據葛洪說:“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於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採陰益陽”,“還精補腦”,“增年益壽”,能醫治百病(見《抱朴子•釋滯》),這顯然做了不適當的誇張。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煉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煉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溼,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繫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飢餓——引者)。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如果不是原則問題,即使不改善也依然會與你交往。

這樣的人,說明是個與人為善的人,值得交往。

三、有孝心,有大義


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有孝心的人是懂得感恩的人。

父母永遠是我們最大的恩人,如果連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很難想象這個人在危急時刻不會擺你一刀。

孝敬父母不是做在表面,而是能用長期的行動關心父母陪伴父母,在關鍵時刻能把父母放在第一位。

四、正直真誠


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做人正直,不藏私心,甚至有時候為了正直會得罪你,但正說明這樣的人內心是有分寸有原則的。

今天能為了正直得罪你,明天才有可能為了你們的友誼不惜一切保護你。

遇到正直真誠的人,不要被他們冰冷的表面嚇跑,這種人值得交往。

五、人格獨立,內心強大


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不會因為對方的身份地位而改變態度。

跟乞丐可一起吃飯,並且真心不厭惡他們;跟高官可以平靜交談而不迎合諂媚他們;跟普通勞動者可以真心交談不嫌棄他們……

《道德經》“易性第八”章以水喻道,闡釋“七善”之德,正是開啟修道者觀水悟道智慧的鑰匙。法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養生處世,則近於“道”矣。朝真訪道,臨水靜觀,追尋祖師,感悟《老子》,妙不可言!

水與“道”,本性甚似。水以萬千形態和以一貫之的品格形象地詮釋著“道”。道祖老子在《道德經》“易性第八”章裡讚歎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儒聖孔子亦與道祖共識,他盛讚水有九性:似德、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曰“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祖師先賢論水的精闢之說,正是開啟我們觀水悟道智慧的鑰匙。

道祖老子稱讚水的美德,認為水是最好的“善”。這種善等同於“上德”,最接近“道”的品質:滋養萬物,利而不爭;水心空虛,淵深清明;甘居幽下,容納百川;變化無礙,方圓自在;動靜合時,生生不息,周流不止……老子讚美水“善”的德行,推崇它“不爭”的品質,揭示它“無尤”的境界。細細體味,意趣深遠玄奧,令我等後學學修體悟而難能盡得其妙,只有以水為師,感水之德了。

這樣的人,假使你有一天落魄了,一定會伸出一隻手拉你一把;如果你有一天發達了,他依然會指出你的不足,防止你飄起來。

這是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值得交往。

六、心有靈犀,無需多言


高人是如何交朋友的?


無需過多的語言,也能理解你,說明跟你有相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跟這樣的朋友交往,你會覺得很輕鬆,即使產生矛盾也能輕易化解。

最後,如果你想要交到值得深交的朋友,首先你得成為值得深交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