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究竟有多惨烈?

胖胖超人影视汇


淞沪会战之惨烈程度,我们可以用一句参战过的老兵的回忆来形容:

“有时一个师派上去,两天就打光了。新来的士兵或是壮丁,连稍息立正都不教,教会瞄准开枪就得送到前线去了。”

在这句话所讲述的情景,足以看出我们国家在这场世纪大战中表现之惨烈。那么,淞沪到底激烈到什么程度?就让我们从整场战役的过程去探索,一睹当年前线之壮烈。

一、出击:上海滩

8月13日,驻守在上海的第九集团军开始对日本驻上海的部队发动反击。其中,主力第87、88师是国民政府聘请德国军事顾问亲自训练的,装备清一色德制武器,堪称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精锐之师。除此以外,还有两个装备150毫米榴弹炮的重炮团掩护。

一开始,日军在上海的驻军仅有海军陆战队三千人,因而不得不紧急动员租界日侨参战。但纵使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占优,面对日军修筑的工事仍然久攻不下。经过数日苦战,才艰难地在上海占领了一些要地,将日军驱赶到江湾一带。

日军眼看中国军队突然发动进攻,认为是扩大侵华战争战果的绝佳机会,因而在日本天皇的命令之下,松井石根马上就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8月21日,日军援军开始在战列舰长门号、陆奥号的护航下陆续登船开往上海。

面对更多日军来势汹汹,中国军队也在淞沪战场不断投入增援,周边的中国军队也源源不断地被派往淞沪前线。只可惜,由于军队素质的较之日军略显劣势,纵使坦克、重炮和飞机都被派上了战场,部队之间协同却极差,导致在许多日军阵地面前久攻不下,最终错失良机。

转眼,时间很快来到了8月23日,松井石根派遣的援军先头部队两个师团到达了上海。此时,中国军队将日军驱逐出上海的可能性更低了。而日军则在随行战舰炮火的支援下迅速登陆并投入战斗,向宝山、月浦、罗店等地猛烈进攻。为此,

第九集团军仓促应战,双方围绕着罗店展开了激烈的拉锯,但最终仍未能阻止日军攻占罗店。

随后,日军又对驻守宝山和月浦的中国军队展开疯狂的攻击,驻守于此的98师与日寇进行惨烈的肉搏战,终因伤亡过大而退出阵地。而后,战线慢慢往内陆发展,来到了在宝山城。驻守该地的98师583团3营,在营长姚子青的带领下,与敌人殊死搏斗两天。面对日军的军舰和坦克,官兵们毫不退缩,最后除一人受命突围传达军情外,全营将士500余人都为国捐躯。

二、一寸山河一寸血

从八月份战到九月份中旬,日军的援军大部队陆续抵达战场。中国军队在重新审视战场情况后,认为自身缺少对淞沪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又缺乏据点攻坚和反登陆的能力,因而只能被迫转向防御。此时,第三战区发布的命令里明确提出,要“以长久抗战为目的”、“对登陆之敌,力求各个击破”。

在另一边,日军大本营则认为,他们在淞沪战场处于上风,于是把侵华的重心放到上海来。不仅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的三个师团调给上海派遣军指挥,还从台湾调来大量步兵部队。加上此前的上海派遣军,日军此时在淞沪战场的力量已经达到了20万人。

面对敌军的调兵遣将,国民政府也迅速将中央军主力和附近各省的地方军增派到上海方面。在原有的三个集团军基础上,又投入了第10、第19和第21集团军。同时,将部队分为左翼、中央、右翼三个兵团,分段防守。

就在中国军队刚刚转入防御之时,日军便向中国军队的防线发起进攻。松井石根首先向左翼兵团的防线开刀,以两个师团冲锋开路,很快就打垮了中国军队两个师的兵力。第三战区司令部见势不妙,要求左翼兵团保存力量,退到二线阵地防守,这才勉强保住了防线的左翼。

而松井见进攻侧翼失败,便把矛头指向中央兵团,力图从中央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10月1日,日军分南北两路,向中央兵团防守的蕴藻浜河一带进攻。由于攻势猛烈,中国守军多支部队被迫撤出阵地。激战两周后,日军也突破了蕴藻浜河一线,随后又以优势火力攻克大场。这样一来,中央兵团的防线彻底被打穿,中国军队全线后撤到二线阵地。

在长达三个月的血战中,中国军队虽顽强抗敌,但因为军备实力较为悬殊,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而在战役的整个正面对刚期间,中国军队寸土不让,往往都是打到无法支撑才撤出阵地。到了11月5日,何应钦无奈宣布:中国军队已付出了高达十八万七千余人的伤亡。这个数据以及其背后的坚守抵抗精神,完全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了。

三、大撤退:敌在金山卫

虽然日军牢牢掌握着战场主动权,但中国军队仍然没有彻底失去对上海的控制,日军大本营对于拖沓的战斗也非常不满。因此,他们再次加强日军力量,又策划着进行一次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

可在此时,正当中国军队在向二线阵地撤退时,委员长因为轻信国际列强,认为他们能够调停战争,忽然下令取消撤退。朝令夕改之下,中国军队军心开始动摇,而更坏的消息也同时传来:日军在防线的背后——杭州湾北部的金山卫突然登陆,将尖刀狠狠捅向中国军队的背后。

随即,日军在几乎无人设防的杭州湾北部肆意进攻,迅速扑向松江城和沪杭铁路。右翼军团连忙派出部队进行反击,但都很快被日军打退。松江城沦陷之后,日军又兵分两路,一路为主力,直指嘉兴、平望;另一路则直取南京,吓得国府高官们魂不附体;

委员长见状,连忙下令所有部队撤出上海。由于命令仓促,他甚至没有说哪些部队先撤、哪些留下殿后,导致各部军队争先恐后地往南京、苏州等地撤离。祸不单行,日军又在此时于上海以北、昆山以东的太仓登陆,截断京沪铁路,中国军队的撤退路线面临着被截断的危险。就这样,连串的晴天霹雳使各部军士士气大跌,最终让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

噩梦就此开始:撤退的士兵们全无秩序与纪律,拥堵在路上的队伍成为日军炸弹与炮火的靶子。据统计,在撤退阶段,中国军队约有十余万伤亡,且大军撤退散乱,为南京保卫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大军树倒猢狲散,留下只有零星的抵抗。11月9日,日军轻而易举进驻上海,占领虹桥机场等要地。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除部分地区仍在战斗,日军已基本控制上海,这意味着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于落下帷幕。

在这场激烈的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的惨重代价超乎世人想象:根据统计,在这场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约三十万的惨重伤亡,其中不乏精锐部队。更令人叹息的是,在凇沪会战中居然有十四位将级军官身亡,其中还有一名中将。这十四人均在与日军交战的第一线阵亡,更是对于抗日力量的重大损失。

▲吴克仁中将,于会战11月率部掩护大军撤退时牺牲

淞沪会战虽名为淞沪,但作战地域包括了几乎整个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一带到处都是烽火狼烟。据统计,仅在上海地区,无家可归的受难民众就达130万。而周边的经济生产、交通线路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这一切都昭示着战争的残酷,侵略者的可恨。

今日再看沪宁杭大地,满眼是和平安详、充满活力。但谁又能想到,中华人民在短短数十年间能治好沉重的战争创伤,把遍地狼烟变为国富民强。然而,三十万男儿、一百三十万难民、一千军官……这些沉重的数字仍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仍揭露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此犯下的罪行,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蒋介石与淞沪会战》余子道

《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张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室 编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参战部队考》张建基

《血洒淞沪: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实》木森

《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比较研究》汤梓军

《沪宁、沪杭甬铁路和淞沪会战》邵壅

《淞沪会战后上海难民的社会救济》丁倩


协虎战争史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也称“八一三抗战”。这次会战是蒋介石主动想打的,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第一,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想把日军战略进攻方向由“从北向南”(历史上统一中国的战争多是这一进攻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使其处于仰攻的不利态势,以利于长期作战。

第二,蒋介石选择列强势力集中的上海与日军会战,是想让列强的利益受到日军损害,从而让国际力量阻止日本侵略中国。

此役,中日双方共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前后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500多架飞机,40多艘军舰;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第87师、88师等共约70余万人。这一战,不仅仅是中央军,几乎大部分地方军阀的部队也参战了——包括川军、桂军、粤军、湘军、西北军、东北军等。

由于受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的制约,中国正规军不能进驻上海市区,所以国民政府不得不让第2师补充旅第2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日方两名士兵持械冲击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当场击毙,“虹桥机场事件”成为淞沪会战的导火线。

根据现在的资料来看,当时日军可能察觉中国正规军违反规定进入上海,所以派人擅闯虹桥机场以探虚实。我方可能发现了日方企图,故开枪击毙日军士兵。总之,这一事件让上海中日关系处于崩溃边缘:日方要求中方解释,并惩治开枪人员;中方则认为两名日军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严重的挑衅行为,要求日方道歉。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中方也不甘示弱,为夺取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张治中率领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

8月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

淞沪会战持续约三个月。11月13日,国民政府宣布从上海撤军,并发布告上海同胞书: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这一战到底有多激烈?

淞沪会战爆发后,由于上海属于第三战区序列,故由第三战区司令部统一指挥。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是谁?国民政府副委员长、西北军老将冯玉祥。按说,这个级别已经很高了。但开战之后没多久,由于战事太激烈,投入的部队太多,除了中央军主力,还有各类地方部队。为了统一指挥,蒋介石调走了冯玉祥,亲自出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一职。大家可以想想,能让蒋介石亲自出马当一个战区司令,可见战争有多激烈,他有多重视!

淞沪会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后,白崇禧作为参谋长,在中枢统筹全局。当他最引以为傲的桂系子弟兵到达战场后,白崇禧迅速组织桂军主力,发起大场反击战,希望凭借桂军强悍的战斗力,给日军以决定性打击。桂军主力6个师7万余人,对当面之日军发起绝地反击,血战三天。广西子弟兵一次次发起排山倒海的进攻,喊着“丢他妈”的口号,向日军阵地冲锋,这个场面,令人动容。可惜,日军毕竟不是北洋军阀,用猛烈的炮火和精准的射击,导致桂军伤亡惨重。三天下来,7万多桂军伤亡过半。如团长谢志恒率部投入作战时是1689人,血战后只剩下685人,到最后大撤退仅剩下不到300人,谢志恒本人也英勇殉国。

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死守宝山的黄埔六期生姚子青营长,月浦恶战阵亡的第98师583团团长路景荣少将,顾家宅之役冲锋在前、壮烈牺牲的第1军1师1旅副旅长杨杰少将,还有黄梅兴少将、蔡炳炎少将、庞汉祯少将、秦霖少将等等。

1937年11月5日,何应钦在南京召开国防最高会议时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间,在后撤途中伤亡约10万人;两项合计约29万人。我军阵亡将军长1人,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阵亡团长28人,阵亡营长44人。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沪会战是惨烈的,是中国军人用生命打出来的,这场惨绝人寰的战役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让日军也损失惨重,把中日之间的战争拖向了长期对抗的局面。虽然已经过去81年了,但我们还是要对在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中国将士们说一句:谢谢你们,你们永远是华夏之光!

1.宋希濂 :《淞沪会战》

2.张洪涛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日两军规模最大的一场对决,双方共投入100余万兵力,在上海地区展开了一场从空中到陆地再到海上的殊死搏杀。中国和日本战史对此战都有着极为血腥的评论,中方称之为“一寸山河一寸血”,日方称之为“血肉磨坊”。

1、日军轰炸上海

8月14日,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空军节”的这一天,日军飞机轰炸上海。距离外滩不远的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和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相交处有一处救济站,当时有5000难民在那里领取救济粥,不防两枚重磅炸弹从天而降,其中一枚在距离地面数英尺处凌空爆炸,炸弹爆炸横飞的弹片令数百名难民顿时被炸的血肉横飞、四分五裂,血肉模糊的尸体中有男有女有儿童,大部分人的衣服都被烧光。街面上数十辆汽车被另一枚在地面爆炸的炸弹弄的挤成一团,不少车辆油箱爆炸燃烧,车内的人被活活烧死。 后来,尸体全部被集中堆放在距此不远的一处广场,高达五英尺! 随后,最繁华的南京路也惨遭轰炸,5颗炸弹直接在当时上海最最著名的两家饭店——汇中饭店和华懋饭店门口爆炸,挤满在这里去租借里避难的难民又有数百人瞬间倒在了血泊中。

2、血肉磨坊——罗店之战

8月23日,日本本土派来的日军增援部队第3、11师团从川沙镇登陆,很快攻克重镇罗店,严重威胁到中国军队最重要的后方联络线——沪宁铁路。为了夺回罗店,中国军队调集最精锐的第18军全力进攻,就连蒋介石也一度越级指挥第18军战事。 双方在罗店你来我往连续厮杀两个月,武器装备远逊于日军的中国军队官兵在充满积水的战壕里忍受着日军的炮火,身下积水齐腰,头上弹片横飞,战斗到最后往往只能靠白刃格斗。不仅如此,有时候还要忍受因后勤供应不足而发生的饥饿。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中国军队每天的伤亡都在1000人以上。由原湘军改编、作为精锐部队的第14师8000余人,刚上战场仅6天就只剩2000余人。 而凶残骄横的日军也在罗店付出了近万人死伤的巨大代价。

3、宝山之战

日军在进攻罗店的同时又向宝山进攻。守卫宝山的中国军队500名官兵用全员壮烈牺牲的壮举让日军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军队。 守宝山的是中国军队98师583团3营(98师主力在罗店与日军血战),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在方圆不过几里的宝山县城顶着日军陆海空的立体进攻达三天两夜。 就在攻克宝山的当天,日军总参谋部派往上海视察战事的视察组向东京请求第二次派兵增援上海作战。

4、大场之战

10月1日,在上海作战的日军第三次得到增援,重新发起进攻。中国军队虽然遭到重大伤亡却还在苦苦支撑,特别是国际上探讨中国问题的国联会议正在布鲁塞尔召开,中国军队特别需要一场胜仗来证明实力。于是主持上海战局的第三战区决定集中第15、19、21集团军向日军发起反击。 三个集团军只有原桂军改编的第21集团军是生力军,因此作为突击部队担负一线作战。反击行动于21日晚开始,第21集团军下属的第48军首先向日军第9、13师团发起攻击。和其他中国军队一样,桂系部队虽然英勇剽悍,但是缺乏火力支援,相反,日军轻重武器并用,地空协同,横扫潮水般攻击的中国军队。付出巨大代价突破中国军队与日军近身肉搏,刺刀对刺、枪托对砸、工兵铲对劈。由于日军占据火力优势,最后突入敌阵的中国军队也全部壮烈牺牲。 22日天亮,日军调集兵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第21集团军发起反击。反击还不到两天的第21集团军就被迫于23日转入防御,同时由于伤亡重大,根本难以稳定战线,很快退守大场附近。 日军随后杀到,在绝对优势火力掩护下向大场发起攻击。据守大场的中国军队有4个师,与日军殊死搏杀。阵地前死尸遍野,守军官兵甚至用尸体堆成掩体作战,子弹打光就用大刀,直至壮烈牺牲。守军26师4位团长中的2位、14位营长中的13位连同连排干部,共有200多人壮烈牺牲,全师5000多名官兵最后仅有600多人生还。第18师师长朱耀华这位参加过武昌起义的湘军老兵,战至大场失陷的最后一刻,愤而举枪自尽。 大场失守,标志着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的失败已成定局,第三战区着手准备战略退却。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淞沪会战,其惨烈程度,对日军来说,仅次于日俄战争。对我们来说,不敢言绝后,但一定空前。



国家承平日久,今天的人很难通过一串冷冰冰的数字来理解淞沪会战之惨烈,也很难体会国人抗战之英勇和艰难。


所以,我们从小人物说起……

1937年8月23日,一个名叫荻岛静夫的日本农民应召入伍,时年27岁。一个月以后,荻岛成为日本上海派遣军的一名上等兵。



同年同月,一个名叫东史郎的日本青年也应召入伍,时年25岁。一个月以后,东史郎成为第十六师团第二十联队的一名上等兵。

很多日军士兵以为,到上海把围攻日租界的中国军队赶跑,是一项非常轻松的任务,就像是在1931年的满洲。上等兵东史郎在出发当天的日记中并没有「一去不复返」的悲壮,而是饶有兴致的记录了战友与爱妻的分别:

野口后备兵的爱妻四处奔跑,寻找她亲爱的丈夫的身影。野口也大喊了好几声,挥过好几次手,但妻子没发现丈夫。妻子深切的离别之情通过这热烈的气氛传给了她的丈夫。“呜”的一声,汽笛声如箭一般划过天空,机车吐着白烟轰隆轰隆地响了起来。列车开动了。人们的叫喊声更加响彻夜空。“万岁!万岁!”只有这一句话。



而在吴淞河一线的荻岛静夫面对的场景显然没有这么诗情画意:

天好不容易亮了,敌方的射击达到了极致。从各个地堡和散兵战壕里面射出的弹丸有如雨下,迫击炮爆炸的巨大声响震撼长空。我军炮兵也开始还击,还发射烟幕弹,飞机也赶来轰炸,真是撼天动地。第6中队终于渡河不得,进退维谷。在敌军猛烈射击之下,队长下了决心,命令本部继续前进……工兵脱光衣服、光着膀子拼命拨舟猛进。此时是上午10时。河岸上,友军死者的尸体叠了几层,重伤员得不到治疗,只有呻吟苦撑

在敌军的反攻中,加纳部队也遭到被全部歼灭的悲惨命运。整个联队(3000多人)只剩下两三百人了,死者的遗骸散于泥泞的田野中。

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及以下的干部大部分都战死或负伤了,兵力减为原有的一半,整个联队的精神面貌委靡不振,完全失去了日本军队原有的风采。不久,至十一日,联队长也战死了,联队基本上全部被歼灭了。

荻岛静夫所说的「敌军」正是国民政府税警总团第2支队,时任支队司令孙立人(级别大致相当于旅长)。



伤亡惨重的绝非只有荻岛所在师团!

第3师团、第11师团、第101师团战死人数都分别超过3500人。参战日军最精锐的第9师团战死人数超过5000人,算上受伤,这个师团的伤亡率接近50%。

第9师团还不是伤亡最高的,第101师团经过多次兵员补充,累计死伤超过15000人。算上第10军的损失,日军战死近20000人,其中包括两位大佐(仓永辰治和加纳治雄)。受重伤而丧失战斗力的日军也达到20000多人。

因此,一般认为淞沪会战中日军伤亡40000多人。但实际上,如果算上轻伤后重返火线的情况,这个数字接近80000!



看到小鬼子死伤这么多固然振奋人心,但有一个数据请别忘了,由于战力的差距,中日双方的伤亡最少是5比1。换言之,我们是用五倍于日军的代价才换来这样的战果。

淞沪会战,国军伤亡超过20万人,如果算上重复受伤人数,这个数字接近40万。

把日军打的「失去风采」的孙立人也差点在吴淞河殉国。11月4日凌晨,一颗榴散弹在孙立人上方爆炸。他身中9块弹片,被部下拼死送到租界医院捡回一条性命。

下图,抗日名将孙立人——



孙立人不是特例!此役,国军团、营一级校官伤亡达三分之二以上。连、排一级尉官伤亡不计其数。旅长(含)以上高级指挥官殉国超过15人,其中包括军长1名,师长2名。

淞沪会战,大部分是硬碰硬的阵地战,双方都是拿人命往里面填。按第14师参谋长郭汝瑰的说法,即使第一流部队也只能顶七天。

战斗打到激烈时,旅长、团长直接投入一线作战的场面屡见不鲜。比如,第87师第261旅旅长陈颐鼎(黄埔军校3期,1945年率第70军赴台湾受降)在战斗中不仅充当过机枪手,还多次投手榴弹与日军短兵相接。



在刘行争夺战中,胡宗南指挥第1军与日军拼死血战,一周过后第1军伤亡惨重,以至于军长胡宗南都给自己配发了步枪以备与日军随时接火。

以第1军第1师为例,团长以上死伤8人,除通信连外,其余各连连长全部因伤亡换人。部队指挥官尚且如此,士兵伤亡的惨烈程度就可想而知。

淞沪会战,有无数的高光时刻,但最后依然想说两个「小人物」……

8月17日,国军第五飞行大队阎海文(笕桥航校6期,辽宁北镇人,满族)驾机轰炸日军陆战队司令部,不幸被高射炮击中。

阎海文跳伞后,落到了日军阵地,被几十名日军围捕劝降(俘虏一名飞行员的情报价值是非常大的)。阎海文不为所动,用飞行员佩枪英勇还击,在击毙五名日军后,举枪自尽壮烈殉国,时年21岁。

下图,阎海文纪念邮票——



当四行仓库成为苏州河北岸中国军队最后一块阵地时,四行仓库四围,三面是旭日旗,隔着苏州河,在公共租界上空,是米字旗,唯独没有中国国旗(死守四行仓库的第88师第524团第1营没有携带国旗)。

一个名叫杨惠敏的女生,时年22岁,冒着枪林弹雨,孤身泅渡苏州河,将一面国旗交到中国军人手中。国旗在四行仓库上空飘扬,向世界宣告了我们誓死抗争的决心,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下图,杨惠敏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此为杨惠敏和饰演她的林青霞合影——



11月11日,时任上海市长俞鸿钧在《告上海人民书》中说道: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这样的国家即使贫弱,也是不可战胜的!


月下没有花


淞沪会战国军参战官兵累计达到70余万人,至于有多惨烈,我认为应该由当事人说话,比如第78师参谋长吴允周,他的回忆文章可以充分说明,淞沪会战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年9月,第78师增援到达上海战场,吴允周说:“记得我行至某一村庄,见不少人坐在路边靠着墙休息,黑夜间看不清,我就问你们是哪单位的?连问两声无人答应,勤务兵跑上前去推了一位一下,那人就顺势倒在地上,勤务兵又摸摸其他人,他像触电似地、紧张地跑过来说,参谋长,那些人都已重伤死了!”

吴允周心里很难过,“他们负伤还能挣扎到后方村庄来,谅其伤势还不会太重,再说能在敌火下幸存,总算很幸运,假若有医务人员在此替他们裹伤止血,再送到后方医疗,多半可拯救活命”。


继续向前,又遇见一群零乱的部队,约六七十人,其中有很多挑行军锅及箩筐的炊事兵,但也有少数带步枪及手枪的。吴允周说:“我判断他们是后勤人员,就问他们是哪个部队的?他们回答是98师某团,再问他们战斗部队是不是在后面,他们听了苦笑起来说,我们就是战斗部队,我们团打了这么久,就只剩下这么多人了!”

几天后,第78师师部特务连长告诉吴允周:他曾经碰见两个伙夫,担了大半担饭菜,由火线下来,他有点奇怪地问,怎么饭菜都没吃完?伙夫说,清晨送去的全连抢着不够吃,晚上送上去,阵地上只剩下十几个人,仅仅吃了一点点,其他的人都不见了!说罢大哭起来。

由此可见,阵地战远比游击战惨烈,但总要有人承担正面战场的防御和牺牲吧?尤其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政府军队守土有责,如果大家都去打游击战,谁来保卫我们的城市和重要交通据点?


冯杰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实写照,是抗日战争以来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当时双方之间的战役伤亡比差异巨大,日军对外宣布死伤四万余人,而国民党军死伤统计为三十万人,中国军人以极其惨痛的代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当时蒋介石为了能阻止日军由北向南进攻的路线,决定在上海进行一次大规模阻击,日军投入了八个师团,两个旅团约20万人,国民党派出150个师和62个旅以及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共计80万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会战开始之前,国民党还是有绝对优势的,日军东拼西凑了4000人,且装备不好,而国民党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均配备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理论上应具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因为日军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导致国军迟迟无法突破。原本张治中和陈诚原计划率领98师和36师,把日军从中间截断,然后从中间向两端攻击,但无奈,双方配合不默契,36师战斗打响,98师却迟迟没有增援,导致战斗局势发生逆转,我方由攻转收。



后来日军增援部队在国军侧后方上陆,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北方补给方便,因为可以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加上在租界开战,有可能会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打破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但是没想到西方国家却实行绥靖政策,还以中国在非军事区挑起战斗破坏和平为由,对蒋的请求不予理睬,就是因为蒋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的调停上,导致贻误撤退时机,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对国军进行包围后,前线部队大乱,只有部分军队为了保存实力提前离开,而蒋却迟迟不肯下令撤退,最后关头下令撤退时,又没有做好撤退准备,顺序也没有排好,各路部队扎堆在几条路上炮,被日军飞机扫射空袭,导致部队大溃败。



还有因为通讯不畅,各部队之间的联系迟滞,不能高效率的配合作战,同时部分军队之间关系并不紧密,将领各有各的打算,人心不齐,先撤退的部队,为了阻止日军的追击,将很多道路桥梁毁掉,造成了后撤退的部队无法顺利撤出,造成了更大规模的伤亡,为后来南京保卫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军事一点通


1937年8月13日,被形容为“绞肉机之战”的淞沪会战打响,蒋介石采纳陈诚的建议,竭尽全力组织此次会战,几乎把当时全国范围内所能调动的一切机动兵力统统调集到上海以及附近地区,准备与不可一世的日寇一决雌雄。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共投入了约100万兵力,战役持续了约3个月的时间,为抗战期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最惨烈的一场大型战役。是役,中国军队不惜血本、尽遣精锐,其中装备最精良 、兵员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的中央教导总队以及王牌87师、88师(德械师)、148师全部开赴淞沪战场,另外还有蒋的嫡系部队以及川、桂、粤、湘、赣、晋绥等地方部队共62个旅近80万人参战,日军共投入8个师团两个旅团20万兵力,并在8月13日这天率先发动了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淞沪抗战正式打响。14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从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8月14日,驻扎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在张治中将军的指挥下,向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国民党仅有的两个德械师87、88师开始围攻日本海军虹口基地,国军战斗机也赶来助战,试图将敌人驱逐下海。“8.13”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淞沪抗战开始后,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集团军总司令,并负责实际指挥,先后有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陈诚的第15集团军、薛岳的第19集团军以及朱绍良、罗卓英、胡宗南、廖磊、刘兴等部约80万兵力投入战场,英勇抵抗,浴血拼杀,给骄狂的日军以重创。

陈诚出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在罗店附近率部与敌血战,他还担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兼第4预备军副司令长官,负责防守浏行一带,11月又被任为3战区前敌总司令,责任十分重大。他的一位部将说陈诚在淞沪抗战的3个月时间里从没有解衣睡过觉,每晚都是和衣而睡,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头发、胡须长的像个野人,人也瘦脱了形,可谓筚路蓝缕、尽职尽责。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激励下,国军参战部队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歌。

但陈诚在战术指挥上偏重于单纯防御,或许迫于日、中军队间的武器装备以及技战术实力差距巨大,陈诚主张“固守阵地打死仗”,实属过于保守的失策之举。

11月11日,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上海沦陷,陈诚亲自指挥下辖部队,在掩护右翼主力撤退后,最后才在当晚撤出上海,其嫡系黄维第6师,在苏州一带与日军惨烈血战,有的团将士已经全部战死,后来余部又奉命到车站掩护主力撤退,再次遭遇重大牺牲,几乎全师覆没。陈诚、黄维等人顾全大局的做法很得淞沪参战各军的好评,特别是陈诚在凇沪会战中的表现,被高层点赞为“战术战斗之败北,而得政略战略之成功”。

白崇禧将军事后回忆道:千里驰援淞沪的(桂系)第7军一个师被拉上去后,不到一个时辰即全部牺牲殆尽。再调一个师上去,不多时也因伤亡惨重而失去了战斗力。桂系第7军素有“钢七军”之美誉,以英勇顽强、彪悍善战著称,但和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鬼子比起来,各方面还有不小差距。淞沪之战战况之惨烈,牺牲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11月15日,日军最精悍的第10军团8万余人在强大的海、空炮火配合下,由杭州湾金山卫强行登陆,对淞沪中国守军实行迂回包抄,致使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状态。

顾祝同奉命指挥中国军队全线撤退,因组织、协调不畅,建制混乱的大部队拥挤在一条不宽的公路上,惨遭日机轰炸扫射,伤亡惨重。此后,淞沪会战基本结束。

凇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在上海以及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与战力凶悍、武器精良的30余万日本侵略者浴血苦战了近3个月,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惊天动地的拼死搏杀,为中央政府和上海各界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还一举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军队奋不顾身的英勇抵抗,也让日军3个月速亡中国的美梦彻底破灭。

据事后统计,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多达30万人,日军被打死打伤6万余人(日军自己宣布为4万人)。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为网图】




铁马冰河wu


淞沪会战不等同于淞沪抗战:后者是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意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由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十九路军奋起反击日寇侵略。这固然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举,但鉴于这个问题问的是淞沪会战,那还是言归正传吧。

淞沪会战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场上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已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发表了坚决抗战的讲话。时任军政部政务次长的陈诚提出牵制日军主力使敌其自东而西而不是由北而南侵华——这样做的目的是立足于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地缘格局,试图依托江南地区纵横的水网迟滞日军的进攻,又依托西部险峻的天险地形阻击日军,从而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标。当时的中国统帅部试图在江阴封锁长江航道,将当时中国境内的日军引诱到上海聚歼。然而这一绝密情报却被日本特务机关破获,日本长江舰队开始仓皇逃出长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8月13日中国空军奉命前往上海配合陆军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淞沪会战的次日中国空军同入侵的日本飞机爆发了八一四空战,此后这天被定为中国空军节。也是在这一天日军对上海进行了狂轰滥炸,两星期后的8月28日下午2时日军轰炸了上海南火车站。上海原本有南北两个车站,淞沪会战开始后北站在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进出上海的通道,日军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完全切断了难民们的逃生之路,使上海沦为人间地狱。当时日军出动两批十二架飞机轰炸上海南站:第一批四架日机首先向南站投弹炸死难民500多人。第二批又有八架日机飞抵南站上空投弹,炸死200多人。1937年10月4日美国《生活杂志》刊载了美籍华裔战地记者王小亭8月28日在上海南火车站拍摄的战火中的中国娃娃成为对这一事件的绝佳注脚。然而气急败坏的日军一方面坚持声称这张照片是摆拍,一方面又开出5万美金悬赏这名记者的项上人头。

8月20日夜12点国军第36师各部队向汇山码头发起总攻:第216团沿北丰路、公平路突击前进,官兵们冒着敌人如飞蝗般射来的子弹个个舍生忘死、奋勇争先。当队伍行进至唐山路和华德路口时敌军火力形成密集火网,团长胡家骥身先士卒带头冲在最前面,士气大振的216团官兵们一鼓作气冲过华德路、百老汇路,逼近汇山码头。眼见支撑不住的日军调集码头两侧的援军发炮轰击,致使我方官兵死伤570余人。36师其他各部也赶来支援216团,但由于缺乏攻坚重型武器,敌方工事安然无损。21日36师师长宋希濂调来战车部队支援,但此时日方军舰已抵达战场,赶来增援的我方战车部队在日军强大的火力优势之下退回百老汇路北侧。在撤退过程中36师仅有2个战车连被敌方火力全歼。22日敌我双方开始逐街逐屋进行争夺:日军数次向第36师212团坚守的复旦大学图书馆阵地进攻,均被我击退。其间第36师一度突破敌阵地,夺取了汇山码头,但因遭敌舰炮火阻击,又因敌便衣队和汉奸乘机纵火骚扰,部队前后隔绝,失去指挥,混乱中官兵死伤200余,被迫撤回唐山路原阵地。23日从日本本土派来增援的第3和第11师团从川沙镇登陆,很快攻克重镇罗店,严重威胁到中国军队最重要的后方联络线——沪宁铁路。我军第33旅冒着敌机狂轰滥炸向罗店展开突击,趁敌立足未稳击溃500日军,一度收复罗店。8月25日凌晨我军第67师201旅在旅长蔡炳炎带领下奉命向陆家宅之日军第11师团一部3000余人发动攻击,战前蔡炳炎旅长向全旅官兵立下军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凌遵!"战斗进行到当天中午时分201旅大部阵亡,蔡炳炎率领全旅惟一的特务排和1个营杀入敌阵,被迎面飞来的子弹贯穿胸部当场阵亡。此后中日双方围绕罗店进行逐街逐屋的白刃争夺,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中国军队每天的伤亡都在1000人以上,最终中国军队在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后成功拖住日军——使其半个月内只推进了3公里并付出近万人死伤的代价。

1930年代国民政府曾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所改编和组建国民革命军,因此经过改组整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国军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被统称为德械师。1937年9月日后在缅甸战场上领导中国远征军痛歼日寇的孙立人将军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开赴淞沪会战前线,在苏州河畔连续阻击日军橡皮艇七次渡河。11月3日拂晓日军大举偷渡苏州河,孙立人部激战8小时将日军赶回,当晚孙立人带人趁夜色欲破坏浮桥,被日军发觉并遭猛烈炮火袭击,全身被炸伤13处,奄奄一息,昏迷三昼夜。同日在日军的攻击下税警总团第5团团长丘之纪阵亡,全团官兵死伤过半。除税警总团外,其他德械师部队也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仅1937年10月5日至9日5天的时间德械师就损失过半。

1937年10月27日凌晨2时时八十八师524团团副谢晋元临危受命率400余人守卫四行仓库:此时四行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均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这意味着进入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部成为了一支孤军。从27日下午至到31日四行仓库连续遭受日军四天进攻: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谢晋元部击毙日军200多人;而我军无一阵亡,只有几个轻伤,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了。在第二天的战斗过程中日军突破了四行仓库的外围阵地,试图用烈性炸药炸毁底层墙体,借此打开突破口。危急关头一名叫陈树生的敢死队员浑身捆着手榴弹,拉响导火索后从六楼跳进安放炸药的日军小队中,一声巨响后敢死队员陈树生与日军小队同归于尽。在持续四天的战斗中四行仓库400余人的孤军面对兵力、武器皆占优势的日军的疯狂进攻在付出十余名士兵战死、三十余人负伤的代价后毙敌200余,伤敌无数,成功掩护88师撤退到上海郊区。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首先我先说一下,百度上能查到的知识点大家就别复制粘贴到这里说了好吧。说的那么专业,长篇大论还加入图片,搞得别人问度娘问不出来一样。

平台只是让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复制粘贴,最鄙视这种行为,搞得很专业一样。

我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及不成熟的见解,不到之处,请海涵!。

首先淞沪会战是当时我国执政党下定决心组织的一次会战,意义不同。决心之大,超出日军高层的认知。导致日军内部意见不同,这一点说明日军高层是不团结的。

其次当时我国铁路与公路不是很完善,国土面积之大兵力运输支援不力,就变成添油战术了。那些喷国军将士的是真的该死!不懂历史,你有什么资格来评论。

要说淞沪会战惨烈那肯定是必须的,毕竟当时我国和日本的工业对比以及军事力量的对比都是不成正比的,

一个师一个师的往一个百十万人的会战里添可想而知,这一个一个师会变成什么样子。

…………………………………………惨烈


吾乃古今奇人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日阶段后第一场大规模正面战场会战,这场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持续到11月12日,历时三个月,中日双方在淞沪会战中投入了近百万兵力(中方七十万七十个师,日军三十万十个师团),同时日军还运用了军舰三十艘,战机五百架,中方出动了舰艇四十多艘,战机二百五十架。

最后的战局以日军占领上海地区结束,整个会战中,日军伤亡四万人,中国军队伤亡二十五万人。

虽然淞沪会战是中方失利,但这却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战役,面对日本侵略者,南京国民政府终于不再一味妥协退让,而是倾其精锐,与日在淞沪地区与日决战。

这场战事由中方主动发起,打乱的日本从华北自上而下的战略,将日军大量军力从北引向南方,不得不双线作战,慢慢陷入战争泥潭。

淞沪会战,也促进了全民族统一抗日战线的形成,淞沪抗战爆发后,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集团军,半个月后,即当年9月,蒋介石公开发表讲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1月,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

虽然整个会战的过程体现出了中日双方军事实力悬殊的对比(双方的伤亡比达到七比一),中国军队一时还无法适应这种大规模会战,但是我们面对强权,亮剑了,告诉全世界,中国不是待宰的羔羊。

从此,神州大地一寸山河一寸血,想占领中国的日本鬼子,每走出一步,都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最后让我们让做那些浴血淞沪,为保卫这个国家而献出了生命的国军将领:

吴克仁中将,国军第67军军长
黄梅兴少将:国军第9集团军264旅旅长
蔡炳炎少将:国军第18军第64师201旅旅长
路景容少将:98师58团团长
杨杰少将:国军1军1师1旅副旅长
庞汉祯少将。国军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
秦霖少将。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
官惠民少将。国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
刘启文少将。国军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
吴桐岗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参谋长
邓玉琢少将,国军第67军第107师参谋长。
朱之荣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旅长。
李伯蛟少将:国军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
吴继光少将: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体《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 夜狼啸西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