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保額該怎麼配置?

不少人一直關注著保險,卻還有許多疑問得不到解決,就比如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的保險保額應該做到多少合適?

保額太高,負擔會重;保額太低,給家人的保障又怕不夠……

關於保險,大家最關心什麼?


大部分人在購買保險的時候,首先比較在意的是:

我要付出多少保費?

我能不能拿回本金、能不能保值增值?

而不是關心:

我購買的保險產品能提供怎樣的保障範圍和保障程度?

實際上,保額的數額是否適當、保險產品能提供怎樣的保障範圍和保障程度,這些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那麼今天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聊聊保額那些事兒:

一、買保險就是買保障,關於保額一定要知道!


保額是保險金額的簡稱,是指投保人與保險公司在保險合同中約定的、當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公司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最高限額。

很多人總是分不清保額和保費,簡單來說,保額就是,你或者財產出了風險,保險公司賠給你的錢。保費是你為了獲得保障,而交給保險公司的錢。

通常情況下,保額是根據你交的保費來確定保險公司給付的最高限額。部分保險公司是根據保額來算你應該交的保費。算法不同,結果都差不多,都是保額越高,保費越多。

為什麼要制定保額規劃?

保險產品有不同的適用人群,同樣,不同的消費者對於保額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保險是本著“經濟補償原則”按需定製,無論保額過高還是過低,都是不合適的。

1、保額過低

不夠抵禦風險。我們購買保險的目的是抵禦風險,如果保額太低,不足以抵禦風險帶來的損失,那我們也就失去購買保險的意義了。

比如你只買了10萬的重疾險,但是確診重疾後需要20萬的手術費,那還有10萬就需要自己負擔,對於家庭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因此,既然有了風險防範意識,有了購買保險的意識,那就一定要讓保障儘可能地更加完善,不然就是無用功。

2、保額過高

保額也並不是越高就越好,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1)加大了支出負擔

保額越高,相對應的保費也會高一些,過高的保費會增加財政支出,成為家庭負擔,這是沒有必要的。

有些朋友可能會有一個誤區,保險是風險保障,而不是理財,不要把保險理賠當做掙錢途徑。購買保險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用來抵禦風險帶來的損失,是讓你在生病時有錢治,身故時家人還能有尊嚴地生活,沒有人可以靠保險理賠就過完下半輩子,理賠救的是一時的困難,但生活還是要自己繼續下去。

所以,保額足夠用就好了,沒有必要一昧地追求更高、最高。

2)需要收入證明

一些高保額保險會要求被保險人的收入證明,因為保險公司對於大額賠付需要判斷,你是否真的需要這麼高的保額,是否存在騙保?

舉個栗子:如果被保險人年收入只有10萬,但是卻購買了150萬保額的壽險。面對巨大的金額誘惑,當家庭出現經濟困難的時候,難免不會出現被保險人為了獲取高額理賠而自殺的情況,更陰暗一點的,受益人也有可能對被保險人做出不利的事。

因此,保險公司對被保險人的保額進行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被保險人的人身安全。

二、不同的保險應該買多少保額才合適?


1、重疾險保額

所有疾病治療都取決於治療方案,不同人的收入不同、生活的城市不同,目前重疾治療費用平均約為30萬元,建議所有人重疾險的保額都至少30萬起步。如果生活在一線城市,或者期望獲得更好的治療手段,那麼建議保額至少50萬。

預算不夠,沒法承擔那麼高的保額怎麼辦?有如下幾種方式:

消費型重疾險:消費型重疾險沒有壽險責任,也沒有儲蓄的作用,所以保費非常低,預算有限可以購買消費型重疾險,確保保額足夠高;

縮短保障期限:還可以縮短保障期限,沒必要追求保終身,可以選擇保到60歲或者70歲,這樣保費也會大幅度降低;

增加繳費年限:可以選擇30年繳費,這樣相同的保費可以承擔更多的保額;

選擇一年期重疾險:或者選擇續保條件好的一年期重疾險進行搭配組合。

上面是預算有限還期望獲得高保額的幾種做法,大家有更多的辦法可以留言補充哦。

2、定期壽險

如果家裡掙錢最多的經濟支柱發生風險,不僅意味著這個人身故了,也意味著這個家庭的財務狀況死亡了。定期壽險就是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建議定期壽險的保額最好足夠高,足以覆蓋債務(房貸車貸)、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的的費用。

如果預算不多,沒辦法承擔那麼高的保額,建議縮短保障期限。可以選到保到60歲,或者選擇保20年、10年都是可以的,先獲得足夠高的保額,後續再加保也不遲。

3、醫療險

如果我們有社保的話,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保障,而且醫療保險是報銷型的,報銷費用不會超過我們的花費總額,只要適度補充即可,買多了也沒用。所以醫療保險的保額,治療加康復一般20萬左右差不多,沒社保就再多些,不妨搭配持續性好的百萬醫療險。

4、意外險

已經購買了一部分的定期壽險,建議意外險可以再買一些,根據自己的需求就好了,一般50萬-200萬都是比較常見的。

意外險是非常標準化的產品,是對壽險的補充,常常出門在外的人士更應補充。建議意外險根據個人平時的工作狀況、生活習慣來配置,一般保額在30萬-200萬之間,都是比較常見的。

買保險,保額該怎麼配置?


三、預算有限,如何才能購買較高的保額?


從銷售的角度,代理人一般會建議大家儘可能購買較高的保額,但是普通家庭預算有限,那麼應該如何確定不同保險的保額呢?

下面三種方法是行業中常用的:

1.生命價值法:可以用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做依據,計算應該購買多少保險。

具體可分3步:(1)估計以後的年平均收入;(2)確定退休年齡;(3)從年收入中扣除各種稅收、保費、自我消費等費用,剩餘的錢假設貢獻給他人——這些錢就是生命價值。

例如:一個人30歲,假設其退休前年平均收入是10萬元,到60歲退休。而且,假設他年收入保持不變,平均年收入一半自己花掉,一半用於家人,即給家人花掉5萬元。則這個人的生命價值是:5萬元×30(60——30歲)=150萬元。也就是說,這個人應該購買150萬元保額的保險。

2.家庭需求法:家庭需求法的原理就是通過假定不幸現在發生,計算事故發生後家人生活所需費用總和,即將家人所需生活費、教育費、供養金、對外負債、喪葬費等,扣除現有資產,所得缺額作為保額的粗略估算依據。

基本計算公式是:家庭總負債(房貸,孩子上到大學所需教育費,贍養父母的費用,家人未來固定年限的生活費用等)-家庭總資產(儲蓄,有價證券,投資性房產,已有人壽保險的保額,配偶未來工作所能得到的收入)=壽險的總額度。

3.收入倍數法:又稱“雙十法則”,指家庭需要的壽險保額約為家庭稅後收入的10倍,保費支出佔家庭稅後收入的1/10。

第一個十:保險的保額一般是家庭稅後年收入的10倍。其意義在於,確保發生變故時,缺少經濟收入的家庭在10年內生活水平不發生變化。

第二個十:每年的保費不大於家庭稅後年收入的10%.保險屬於安全層面的需求,保險的初衷是風險的轉移,是為了更好的、無憂無慮的生活,過低的保費支出意味著不能帶來足夠的安全保障,而過高的保費又會給生活帶來較大壓力,與初衷背道而馳,因此,保費支出大約相當於年收入的10%最為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