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孫武(公元前6世紀末—前5世紀初),字長卿,亦稱孫子,春秋時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我國軍事理論的奠基者。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大約公元前535年,孫武出生在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能夠閱讀許多書籍。他從古代軍事典籍《軍攻》中,瞭解皇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用兵史實。加之春秋戰國時代也是戰亂頻繁的年代,孫武從小對戰爭耳濡目染,在軍事方面擁有極高的素養。後來為了擺脫齊國的內部權利爭鬥,孫武南下投奔吳國,並結識了吳國的名臣伍子胥。在吳國期間,孫武通過伍子胥的舉薦,漸漸顯露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幫助吳王攻破楚國,立下戰功。但吳王日漸驕橫,不思進取,孫武見輔佐吳王統一南北的願望無法實現,便隱居深山,修訂兵法,最終著成《孫子兵法》一書。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內容簡介

“在《孫子兵法》中,把我二十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戰略和戰術 原則幾乎包羅無遺。 ”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

作為我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孫子兵法》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最富哲理性,最有深遠影響的兵法,美國西點軍校甚至以此為必修課。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孫子兵法》也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共有113篇,七千餘字。現在的傳世本共有《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13篇。前6篇主要論述戰略問題,後7篇側重於具體的戰術。它提出了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書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而擊虛”等作戰指導原則至今仍有巨大的科學價值,並在現代的軍事作戰中廣為使用。

本書的著成,與當時中國的歷史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孫武生活於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末年,是我國曆史上戰爭的高發期,各國諸侯爭霸、列國兼併、大夫爭權,其戰爭的頻繁、激烈與多樣化,是我國曆史上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擬的。正是這種歷史條件,為《孫子兵法》的著成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經驗和實踐指導。當時,正值吳王闔閭即位,在伍子胥的推薦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討伐其他諸侯國,創造春秋時期具有明顯戰役特徵的著名戰例 —柏舉之戰,使吳國揚名於各諸侯國。後因吳王不思進取孫武在長期避隱深居,著書立論,完成《孫子兵法》一書。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如果缺少了《孫子兵法》,將會留下千古遺憾。它比西方克勞塞維茨的經典軍事名著《戰爭論》還早兩千三百年,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書中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涉及到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的矛盾和對立的轉化。同時書中強調戰爭勝敗不取決於鬼神,而取決於交戰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和自然條件等因素,這些觀點反映出了孫武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這部著作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9種文字,成為許多西方國家軍校的經典教科書。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鑑其軍事思想來指導戰爭。同時,該著作當中的理念和思想,也被廣泛應用於商業、政治等非軍事領域。日本企業家大橋武夫所著《兵法經營全書》指出:“採用中國的兵法思想指導企業經營管理,比美國的企業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吉茲在《企業管理》一書中指出:《孫子兵法》一書中“揭示的許多原理原則,迄今猶屬顛撲不破,仍有其 運用價值”,足見該書的影響之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