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併多多讓歷史倒退了二十年,而是這二十年中國人沒變

併多多上市了。

一個擁有3.43億活躍買家的新電商APP,市值900億。

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12.83億,服務覆蓋了近1/3中國網民。

不是併多多讓歷史倒退了二十年,而是這二十年中國人沒變

5年蟄伏,悶聲發大財。

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發現,微信群裡充斥著一些幫著砍價,甚至免費的邀請,點開之後自己也動心,但是快遞到手的東西總覺得差那麼一點點,這些星星點點匯聚的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不是併多多讓歷史倒退了二十年,而是這二十年中國人沒變

商家過百萬,月流水超過30億。不說利潤率,光是這用戶量和流水就有多少資本覬覦。

於是,一場中外資本狂歡的背後,褒貶不一的是它的商業模式。滿足了誰的需求?什麼需求?怎麼賺錢?

地攤APP化,假冒偽劣集散地,很多砍過價的用戶倒戈了,放佛我們回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電子商務初期,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我們發現改變的只是形式。

不是併多多讓歷史倒退了二十年,而是這二十年中國人沒變

一邊是媒體及群眾的口誅筆伐,各種鄙視,一邊是企業的委屈,怎麼之前拼的好好的用戶,都來罵我了?5年的孩子是不是承擔了太多責任?其實我們真正要想的是,那麼誰給了多多生存空間?

企業和資本的商業道德缺失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追求美好也是人的天性。

為什麼我們的商業模式一定去鑽研如何滿足人們想佔便宜的需求,而不是去滿足那些追求美好的用戶需求?

創始人說了,淘寶經歷過的苦難,拼多多一個不會少。可這樣的苦難是誰給予的?真正的市場需求嗎?中國人就喜歡假冒偽劣?

創始人尚且如此想法,假定平臺出現大量假冒偽劣是成功必經之路,底下人是不是就要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也許是資本的推動

沒有哪個資本會陪你一路上孤獨地行走,於是很多人把所謂“掙快錢”這個內心的念頭付諸於實際行動。聽到過很多創業人士的說法,投資人要回報,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給不了我利潤,給我流水,給我用戶量,今年回本,明年賺錢,後年翻番,各路KPI的加持之下,很多要實現的美好願景只能是願景。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越大的投資、企業、品牌越需要商業道德,越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去實現真正的獲利。

當年喬丹品牌的官司,為什麼打了好幾年?從名稱,到LOGO,小孩子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估計邁克爾喬丹永遠不明白什麼叫這裡面水很深,但是各方利益糾結了半天,“CHINESE”或者中國企業這個大品牌被消耗了多少價值?誰care?

COSTCO模式是在追求極致的降低成本,從而實現更低價格,不幸的是很多號稱要模仿COSTCO模式的企業目前還沒有成功的,原來這裡面的技術門檻很高,於是就有了各種變通,不是對自己下狠手而是對別人下刀。

賺自己的錢侵害別人的利益,早晚要還回去。

佔便宜沒夠的消費習慣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消費者都能清楚每個行業的規則,從而明白什麼樣的價格是合理的,但每個人都明白貪小便宜吃大虧的道理。有多少人是明知假貨還要買的?沒人知道,追求更低的價格,也是人之天性,但我們是不是應該至少保持一個態度,對於假冒偽劣,侵害別人知識產權的鄙視?這是一個人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在面對藥品,食品,嬰幼兒產品我們總是能保持著更多警惕,但面對不進嘴裡或身體的東西呢?一臺假冒的電視機會不會更容易傷害眼睛?引起火災?一個劣質的不鏽鋼鍋是不是含有更多的雜質致癌?更好品牌的服飾是為了面子,但是當別人發現這都是假貨的時候,到底是有面子還是沒面子?

假冒偽劣的生存空間,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別再給自己或別人找藉口。

希望再過二十年,不要再這麼拼了,我們都能有尊嚴地去享受更好的東西,付合理的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