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質押借貸火熱 幣圈整治尚未波及

8月21日,陳文從一場區塊鏈活動出來時已是中午,他打開日程表數了數,還有5個局等著他,地點幾乎覆蓋了大半個北京。

這要放在半年前,他絕不會給自己定下這樣的行程。自半年前從一家P2P平臺離職,陳文便選擇“追風”區塊鏈,也開始了“打雞血”似的遊走生活。

“若要說自己還在做O2O,絕對沒有投資機構搭理你。市場在倒逼著我們進入區塊鏈,衝入幣圈。”陳文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多地標式“漂移”,讓他能與更多的人聊出更多的行業趨勢,打入更多的圈子。如今,他已變成某“虛擬貨幣”質押借貸平臺的負責人。

自今年下半年以來,“虛擬貨幣”質押借貸突然大爆發:“虛擬貨幣”交易所、“虛擬貨幣”錢包、垂直第三方“虛擬貨幣”質押借貸平臺,甚至是部分網貸平臺等等,都在擠入這個賽道。

“虛擬貨幣”質押借貸火熱 幣圈整治尚未波及

花式質押

“虛擬貨幣”質押借貸,其實就是傳統金融中質押借貸的變形。以往用戶的質押資產通常是車、房等,如今則變成“虛擬貨幣”。按照“虛擬貨幣”的兌換類型,可以分為質押“虛擬貨幣”兌換“虛擬貨幣”、質押“虛擬貨幣”兌換法幣、質押“虛擬貨幣”兌換穩定幣等等。

“模式比較輕,穩賺不賠。”在陳文看來,“虛擬貨幣”質押借貸具有傳統質押借貸無法超越的優勢:質押物不會出現多重抵押的情況,貸前、貸中風控相對簡單,貸後也不用進行催收,若用戶不還款,直接處理質押的“虛擬貨幣”即可。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的垂直“虛擬貨幣”質押借貸平臺主要 包 括 ETHLend、EasyLend、Salt Lending、Libra Credit、JaneLending、KC Chain、TokenLoan、LendChain等。與此同時,“虛擬貨幣”交易所、“虛擬貨幣”錢包、部分網貸平臺,也已涉入這個市場。

雖然都在做同樣的業務,但每家平臺卻各有各的玩法。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平臺可質押的幣種主要是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相對穩定的主流“虛擬貨幣”,對應的質押率在30%~70%不等。在借款利率上,部分平臺雖未超過法定的36%紅線,但存在“砍頭息”或者收取其他費用的情況;也有平臺借款年化利率達到近200%。

“持幣者將自己的‘虛擬貨幣’質押到我們平臺,一般會按照實時幣價的30%放款(法定貨幣)。目前平臺的借款年化利率不超過36%,產品期限傾向短期(7天/15天)。”Jane Lending創始人臧成都告訴記者,不排除會在市場變化下,嘗試質押“虛擬貨幣”又借出“虛擬貨幣”的業務。據臧成都所說,JaneLending是國內首家數字貨幣質押貸款服務平臺,成立於2017年。

與 JaneLending不同,Token Loan則主要是質押“虛擬貨幣”兌換穩定幣(如USDT);而LendChain除了提供質押借貸外,還提供理財等服務,主要通過投資機構借款形式形成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也會有一些質押以太坊的項目方。這些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會因標的不同、時間期限長短而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借款方所質押的“虛擬貨幣”價格波動致平臺產生損失,平臺會設定相應的預警線,跌至預警線後,便會提醒借款人中途停止或進行補倉。如借款人選擇停止,平臺便會中止交易,借款人需支付相應本金及一定的利息,贖回“虛擬貨幣”;如借款人未補倉,“虛擬貨幣”持續下跌至平倉線,平臺就會強制平倉,借款人質押的“虛擬貨幣”就由平臺自行處理。

“虛擬貨幣”交易所的參與形式更像是傳統金融中的股票配資,也即幣圈人常說的“以幣炒幣”。

記者瞭解到,目前“虛擬貨幣”交易所每日向借幣方收取萬分之二到千分之一不等的利息,提供的槓桿從1到100倍不等。選擇的槓桿越高,可獲得較大的收益,但用戶所承擔的風險也越大。而“虛擬貨幣”交易所在為炒幣者提供“虛擬貨幣”配資時,也會設定對應的平倉線和爆倉線。

據陳文透露,“虛擬貨幣”錢包則主要是在原有服務基礎上,新增借貸和理財的功能;而佈局“虛擬貨幣”質押借貸業務的網貸平臺,更多地則是“悄悄”開設類似於錢包的測試項目。“這些平臺私底下在做類似的‘副業’,從不敢對外說,賭的就是一個‘風口’,萬一未來市場開放,他們就會立即殺進來。”

“虛擬貨幣”質押貸款平臺的目標人群與傳統借貸人群是否有重合之處?臧成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這些人必須是炒過幣,且持有幣的人群。他們中的大部分並非真的需要錢,更多的是借錢炒幣,且以大戶為主。”

總體來看,“虛擬貨幣”質押借貸業務的人群可以分為幾類:普通的持幣用戶,他們沒有專業的數字資產的金融工具,也不具備專業群體擁有的投資渠道和消息面的優勢,因而對於數字貨幣的借貸和理財有很大需求,礦工也是如此;

其次,除了C端用戶,B端的投資機構有質押“已投、上市、流通的‘虛擬貨幣’”獲取流動性的需求,尤其在如今幣圈熊市的情況下。

此外,也有部分項目方希望通過質押部分融資來的“虛擬貨幣”,從而彌補日常支出。“比如在每個月發放工資的時候將手中的‘虛擬貨幣’質押進行借款,以得到足夠的現金支付員工工資和其他費用。”一名“虛擬貨幣”項目方告訴記者。

目標人群的明確,幫助質押借貸業務平臺更精準地獲取用戶。“區塊鏈重社群運營,初期獲客主要是混在‘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社群裡,找準時機向大家推介項目,或是通過參加幣圈的線下聚會,介紹熟人參與進來。”陳文把這種方式解讀為在幣圈存量市場的基礎上開發出新的增量。

而為了留住用戶,提高用戶粘性,多家平臺會在自己的系統內發行代幣,即“糖果”。這些“糖果”可以提高質押率,抵用各種手續費,甚至可用作該平臺的質押資產,又或者可轉借給其他用戶。從某種程度上說,發“糖果”的做法與現金貸、P2P平臺的運營思路如出一轍。

寒冬來了?

一家質押借貸業務平臺的90後負責人告訴記者,團隊雖是今年5月成立,但如今已做到幾千萬人民幣的交易額,按照這個速度估算,一年盈利幾百萬元不是問題。

“這樣賺錢比ICO快多了,現在投資機構都投一些‘嗜血’的項目,聊下去發現你很善良,都不會選你;你首先得要會‘忽悠’,要能證明自己可以迅速賺錢。”陳文說,目前很多項目方在與他接觸。

“質押‘虛擬貨幣’借貸這個業務不需要什麼門檻,誰都可以進來做,馬太效應不強。能形成壁壘的地方還是在於品牌,誰的知名度和安全感更高,就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戶。“上述質押借貸業務平臺負責人直言,這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生意,行情好的時候躺著就能賺錢。

而對這些平臺來說,這門生意更大的想象空間還在於質押幣的“處理”與資金來源的開拓。

理論上說,用戶在將“虛擬貨幣”進行質押後,“虛擬貨幣”會存放在一個特定的地址(少數平臺採用的是基於以太坊系統的“智能合約”),以保證質押幣不被挪用。但由於目前平臺發展處於初期,模式尚未成熟,因此如果平臺將這部分“虛擬貨幣”用作量化投資或是再次出借給其他用戶,那就又存在更大的暴利空間。陳文透露,他現在確實在考慮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部分“沉睡”的質押幣。

資金來源上,記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虛擬貨幣”質押借貸平臺均是採用自有資金(主要來源於初期股東)放貸。顯然,相比起是否具備放貸資質等問題,這些平臺更關注如何開拓新的資金來源。

“後續資金若是補充不上,就會考慮開設理財端平臺,以募集更多的資金。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對接上海外的金融機構,拿到更便宜的資金。”陳文團隊目前已在海外接洽相關事宜。

金錢的積聚效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湧入“虛擬貨幣”質押借貸的賽道。他們雖然生於不同年代,來自不同領域,但卻有著共同的“區塊鏈信仰”和逐利的本性。

而他們也不是沒有想到,這個在今年下半年突然爆發式增長起來的業務,或將面臨來自監管的狙擊。只是,沒想到會那麼快。

8月24日,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共同發佈《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並非真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

整治也在同步進行。8月21日晚,多個涉及區塊鏈和虛擬貨幣領域的自媒體公眾號遭微信官方封號處理。微信官方回應稱,部分公眾號涉嫌發佈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帳號被永久封停。

8月22日,北京市朝陽區金融社會風險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記者確認,已於近日下發《關於禁止承辦“虛擬貨幣”推介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商場、酒店、賓館、寫字樓等地不得承辦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推介宣講等活動。

影響開始顯現,8月23日、24日兩天,與區塊鏈相關的多場活動已臨時取消。多家涉及“虛擬貨幣”交易業務的平臺選擇“靜默”,不再對外發聲。

對此,有“虛擬貨幣”質押借貸業務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影響有限,因為他們已經開拓海外市場,即便服務器被封,做海外用戶即可。

“其實大部分用戶還是來自國內。‘虛擬貨幣’質押借貸是典型的融資融券模式,模式本身是成熟的,但是放在“虛擬貨幣”交易上,就不太合適。一方面垃圾幣太多,另一方面,也面臨著監管的不確定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實踐教授胡捷告訴記者,封停服務器只是一方面,還是要看監管對在國內在運營團隊的態度。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亦向記者強調,對違法犯罪行為,我國法律採取的是屬地管轄為主、屬人管轄為輔,兼採保護主義原則。依據我國《刑法》第六條、第七條、第九條的相關規定,不是說直接切掉國內用戶,做海外市場,且服務器在海外,監管就無從干涉。只要是中國人,在國外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我國法律仍有管轄權。​​​​

更多深度好文微博:金酷KC 微信:Jinku-CB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