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爲果碩民更富

——追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林研究室副研究員朱平風

楊凌發佈記者 尚遙 趙燕

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為果碩民更富

  這是一次沒有主人公的採訪。但幾天來,我一直被主人公的事蹟感動著。一個退休女專家,是什麼強烈信念驅使著她拋家舍業獨居深山15年,執著地進行南果北移的引種示範?一位古稀老婦人,是什麼精神力量支撐著她傾盡畢生積蓄,讓昔日人跡罕至的灌叢林(荒山坡)變成了清香四溢的花果山。如今斯人已逝,未帶走一絲雲彩,卻給當地村民留下了座座“金山”……

                      ——題記

  盛夏時節,瀛湖鎮青山如黛,碩果盈枝。楊漢喜盯著剛採摘回來的幾籃子楊梅,目光裡滿是失落與傷痛:“本來想好的,今年要把最好的果子給朱老師送去,可是她……”


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為果碩民更富

圖為朱平風科技幫扶對象一一湖心村村民楊漢喜位於207省道旁花100萬元建造的“小別墅”

  “是朱老師20多年的引種示範,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得知朱平風去世的消息,漢濱區瀛湖鎮許多村民潸然淚下。在安康市,許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裡表達對朱平風的感激和懷念。

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為果碩民更富

  朱平風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林研究室副研究員。2002年退休後,她隻身一人來到安康,紮根瀛湖鎮洞橋村15年,在一片荒山上開始了將亞熱帶果樹北移栽植的試驗,先後為當地引進了枇杷、楊梅、火龍果、檸檬、龍眼等59種南方水果品系,讓昔日野嶺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為秦巴山區農民找到了一條依託當地資源脫貧致富的好產業。2018年6月6日,77歲的朱平風因病去世。臨終前,她叮囑子女,簡化程序、不舉行儀式;正值農忙,不通知瀛湖的村民;不佔用墓地,骨灰運回瀛湖、埋葬在大樹下——這就是先生,一如她的名字一樣“平淡如風”,只有說起她的果樹時才會神采飛揚。

  9月13日,我們一行10餘人來到朱平風生前工作生活過的地方,追尋朱老師的足跡,從當地幹部、村民、單位同事、家人的動情講述中,瞭解朱老師點點滴滴的故事,感悟她鍥而不捨的科研精神和一心為民的熾熱情懷。

  • 堅守瀛湖15年 只為打破南果不能北栽的結論

  退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意味著安享晚年,但對朱平風來講,卻意味著新事業與新追求的開始。2002年8月,61歲的朱平風退休了。忙碌了大半輩子,老伴夏恩泉滿心歡喜地打算著與她一同享受清閒幸福的晚年生活,大女兒也為她在西安買了一套帶小花園的商品房。沒想到,她卻不為所動。她有自己深慮已久、從未告人的“秘密”。一天,她趁老伴不在家,悄悄留下一張紙條,帶上早已準備好的全部“家當”,隻身一人來到安康市漢濱區瀛湖鎮洞橋村,開始了她南果北移的引種示範和技術推廣工作。她拿出自己以前的全部積蓄,在這裡承包了35畝雜灌荒山,購買了10萬塊紅磚,自己設計圖紙、自己找人施工,在瀛湖邊的半山腰上蓋起了一棟簡易的二層樓房,作為研究、推廣優質林果的基地。她要在這裡用餘生實現自己的夢想,打破某些專家“陝西不能栽種南方林果”的結論,努力為陝南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開闢一條新路子。

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為果碩民更富

  從2002年正式到來,直至2017年8月因病不得不離開,她一個人在這裡待了整整15年。一開始家裡人極力反對,但看到她已經在這裡蓋起了房子,九頭牛都拉不回的勁頭,也就任由她去“折騰”。沒想到,這一折騰,搭進去的是一生的所得和寶貴的生命。

  一直以來,安康市場上的亞熱帶水果都是從南方運過來的。許多專家認為,安康不適宜南方水果的種植。但朱平風經過長期研究認為,陝南不僅適宜亞熱帶水果的種植,而且還是亞熱帶水果的優生區,並且品質還會超過南方。退休後,她有了自由的天空,也有了充足的時間來證明自己這個判斷,於是她選擇了安康瀛湖邊上的洞橋村。從此,一紮15年。一個人,一座山,一棟舊房,一片果林,交織成了秦巴大山褶皺裡最感人的剪影。5400多個日日夜夜,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她在自己承租的30多畝雜灌荒山(少土幹石樑)上,長年累月地進行著南方果樹引種試驗的艱難跋涉。退休後,沒有了項目經費支持,她就拼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她似乎下了最大的賭注,賭上了人生的“最後一把”。

  辛勤耕耘,終有收穫。 2009年,浙江一位資深林果專家在安康實地考察後說:“朱平風有兩個了不起,一是把亞熱帶水果栽培區向北推移1個緯度就難能可貴,而她卻推移了3—4個緯度;二是許多人一輩子才能搞出一兩個引種選種課題,而她到目前已經審定了4個引進品種!"

  聽到這樣的評價,朱平風老人感到十分欣慰。自己的科研成果終於得到認可。但朱老師並不滿足,她要把南方適宜的果樹品種都引進到安康來,讓北方人能吃到本地出產的南方水果。朱平風經過十幾年的引種、實驗、推廣,將新技術、新品種普及給農民,給當地水果產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目前,安康地區市場上賣的柑橘、大枇杷、沙田柚、檸檬、楊梅、火龍果等基本上都是朱平風老師引進、改造、培育的。近幾年,經過朱平鳳的實驗,芒果、龍眼、香蕉、檸檬、巴西櫻桃(車釐子)、嘉寶果等亞熱帶水果也已試種成功,即將全面推廣。今年7月,在朱平風去世後一月,瀛湖枇杷申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獲准,這也是對朱平風老人最大的告慰。

  • 為了南方果樹的引種推廣 耗盡了自己全部的積蓄

  熟悉朱平風的人都知道,老人的生活十分簡樸、簡單,吃不講究,穿不講究,花錢非常仔細。但對於引進種苗,朱老師是一向捨得花血本的。她把初到安康時帶來的八九萬元積蓄花光後,以後還把每個月微薄的工資都貼補進去。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研所工作的丈夫夏恩泉心裡清楚,南方有些果樹種苗價格昂貴,並且引種過來後,成活率不高,從事這項工作不僅見效慢,而且還很費錢,所以,他每次來安康看望朱老師,總要給她帶來少則四五千、多則六七千元。每逢寒暑假,兒女們也都從外地趕來看望她。看著媽媽一個人住在荒山上,過著簡樸的生活,完全一副農村老太太的打扮,兒女們都心酸地落淚了。他們告訴媽媽,需要錢就給他們說,要多少都給。可誰知,她把家人資助這些錢,全部拿去購買樹苗,支付運輸費、裝卸費和工人工資等。有人估算,15年來,朱平風在這片荒山上累計投資了200多萬元。為了枇杷、楊梅等這些南方水果能夠在北方引種成功並推廣種植,讓山區農民早日脫貧致富,她幾乎付出了自己一切的代價。儘管精打細算,但經濟上仍然捉襟見肘。沒錢了,她就打電話向老伴、兒女們要。安康市委組織部幹部陳坤拍攝宣教片時曾與朱平風有過接觸,她說,朱老師是一個硬朗、堅強和有志氣的人。儘管她引進果苗非常需要錢,需要幫助,但每有當地政府領導來慰問,她從不張口講困難、提請求,保持了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

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為果碩民更富

朱平風的實驗基地就位於安康瀛湖邊

  “朱老師愛兒女、愛孫子,也愛這個家,但她更愛工作、愛果樹、愛農民!”提起朱平風,老伴夏恩泉“又愛又恨”。朱平風在安康紮根15年,幾乎很少回楊凌的家。據林研所的同事講,朱老師去安康時,把自己該帶的東西全部帶走了,楊凌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她也整天忙於自己的果樹研究試驗,很少有時間回楊凌。以至於現在提及朱平風,西農大的許多人都不認識。老伴、女兒想她了,也只有去安康看望她。十多年來,就連春節,他們一家人也是在安康度過的。

  我們在採訪朱平風女兒夏丁時,她不停地落淚,幾度哽咽,我們啟發她談談以前與母親一起生活的往事,她幾乎說不出什麼,讓現場採訪的媒體記者頗感意外。她說,母親長期在安康很少回家,後來上學、工作、生活,都是父親一人在操心著,因而對母親沒有太深的感情。西農大安康試驗站的同事回憶說,嚴格來說,朱老師是一個不稱職的妻子、母親,但絕對是一個優秀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她把事業看得比命都重要,她把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南方果樹的引種示範推廣工作,把自己的餘生留給了瀛湖,直到因病去世,真正做到了春蠶絲盡,蠟炬成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淡泊名利 把論文寫在大山上

  朱平風一生專注於南果北移的試驗研究工作,看名利淡如水,視事業重如山。她把溫州蜜柑、廣東沙田柚、美國尤里克檸檬、福建枇杷、浙江楊梅等幾十種熱帶水果都引到了安康,引到了陝西,每一個水果品種從引種、實驗、推廣,本可以寫出一篇篇精彩的論文。然而,對於這些朱平風卻看得很淡,她的觀點是隻要幹好實事比什麼都強。“年輕時,大家勸我要多寫論文、多發表,我講‘要把論文寫在山上’;年老時,朋友勸我要量力而行,我說‘人生只有一次,要盡力而為’。”朱平風生前多次這樣說。她還說,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要想辦法引進培育好品種,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這就是最好的論文。不計名,只求實,朱平風無愧於是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

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為果碩民更富

圖為朱平風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在瀛湖邊半山腰修建的科研基地

  不僅不計名,朱平風同樣不計利。朱平風最開始推廣檸檬的時候,當地的農民根本不相信,她就不厭其煩地做農民的工作,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跑,挨家挨戶地去動員。情急之下,朱平風提出,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栽樹每挖一個坑,她用自己的積蓄就給補貼4元錢,並把樹苗無償送給農民。有一年,朱平風的果園裡枇杷成熟了,朱平風每斤3元的低價賣給了農民,許多農民拿到市場上賣到 10元。有人把這事告訴了朱平風,朱平風聽後,堅定地說,我就是要讓農民多賺錢。其實,果園的收入遠遠不夠成本錢,但她卻不計較這些,對她而言,果樹的推廣和農民的增收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朱平風開始推廣檸檬、楊梅的時候,她把很多的自己掏錢買的樹苗都送給了發展種植果樹的農民,她不只送給瀛湖周邊的農民,不論是哪個區縣、鄉鎮,只要發展果樹,她都無償送樹苗、送技術。2010年2月,為了把她的成果推廣到漢中,儘快掛果見效益,她將自己示範園裡的價值10多萬元的72棵楊梅大樹無償捐贈給對方,臨行前,她還付給對方5000元運費和後期管護費。漢中市來七八個人挖樹苗,不僅管吃管住,她還親自給這些人包餃子、包包子,讓這些吃飽吃好,叮囑他們回去後一定要把樹苗管護好。

  洞橋村村民楊漢喜是朱平風科技推廣的最大受益者。她當初被朱平風的真誠勸說感動,種下了朱老師送給他的100棵楊梅樹苗、100棵枇杷樹苗。幾年後,樹長大了,掛果了,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不僅還清了原來的10多萬元外債,還蓋起了三層樓的小別墅,家裡各種傢俱家電一應俱全,讓當天參觀採訪的年輕記者們都豔羨不已。“沒有朱老師的科技幫扶,就沒有我今天的好日子!”提起朱平風,他心裡充滿了感激。看到種植枇杷、楊梅真能掙錢,村民開始相信了。後來,村民有事沒事就往朱平風那裡跑,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

  當時的大學生村官王浩與朱平風朝夕相處六年多,對朱平風十分了解。他說,朱老師身上集中體現了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執著、務實和吃苦精神,她認準了的事情,會堅持到底,不輕言放棄。從沒聽她說過“困難”,在她的字典裡就好像沒有“困難”二字。她從來不說這事“弄不成”,而是常說應該“怎麼弄”。她反對搞虛虛套套的花架子,一心只想著怎樣能把南方的珍稀果樹引種成功,讓農民致富。她真正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寫在了瀛湖的青山綠水間。

  • 嘔心瀝血 為山區農民脫貧找富路

  朱平風與安康結緣始於1965年,那時她大學畢業被分到陝西省林業廳,報到後,即被安排到漢陰縣參加社教運動。在這期間,她發現安康的氣候適宜發展南方果樹,尤其是瀛湖鎮。然而當時,她的這一觀點卻被許多研究者否定。更為重要的是,在那裡工作的16個月,她見到許多山區農民終年勞作,卻難以溫飽。許多人住著破房子,甚至存在“幾個人穿一條褲子”的真實情況。落後、貧窮,給朱平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年後的1976年,她再次來到安康,看到這裡的農民依然貧窮。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要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讓這裡的農民富起來。

  朱老師把時間看得很緊的人,她常常說:“寧可幹到死,也不能等著死”。只要身體稍微能動彈,她都要竭盡所能。她要在有生之年,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推廣自己的科技成果,讓更多的南方水果在安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給安康人民帶來致富的產業,改變農民的貧窮面貌,讓北方人能就地吃上優質的南方水果。

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為果碩民更富

  據漢濱區林業局幹部韓啟成講,過去,安康的枇杷都是野生的,果肉少、品質差、效益低。自從朱老師來後,引進南方新品種進行培育推廣,從此,枇杷產量提高了,品質提升了,價錢也由原來的每斤三五元,賣到了每斤15元,一畝地效益在兩三萬元以上。村民羅楓說,去年他種了5畝枇杷,賣了9萬多元。原來安康沒有楊梅種植,又是朱老師從南方引種培育推廣,2013年最高價達40元每斤,畝產值達3.5萬元,效益十分可觀,現在已經發展到面積500畝。尤其在瀛湖庫區表現良好,品質優異,果大味甜,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好評。連浙江客商都認為“其品質已經超過浙江原產地”。目前,枇杷、楊梅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朱平風總是很忙,但不論多忙,只要有村民上門諮詢,她都會熱情接待,耐心細緻地解答。有一天,她接待了100多名村民,幫他們拿主意、搞規劃。“有一次,我們去找她時,她正在做飯。等我們諮詢完了,才發現鍋裡的飯早都燒焦了。”羅楓說。

朱平風:執著堅守15年,只為果碩民更富

斯人已去,空留下一座“花果山”

  朱平風為南果北移的科研推廣和陝南農民增收致富傾注了畢生心血,先後引進的50多種優質林果,現已在瀛湖鎮、玉蘭鄉、南溪鄉、火石鄉、縣河鄉等5個鄉鎮的8個村成片栽種成功,逐漸延伸,初具規模。現在,枇杷、楊梅、火龍果、臺灣甜柿、大枇杷、檸檬、沙田柚、羅漢果、黑花生及大香芋等南方果樹在安康生長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許多農民由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採訪後記

  朱平風的事蹟,讓人感動、讓人不解、讓人崇敬。感動的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婦,獨自堅守荒山15年,矢志不渝搞科研,讓人非常佩服這種精神;不解的是,一個退休老人,不願安享天倫之樂,卻自願到一個偏僻山區“受洋罪”?讓人難以理解這種選擇;崇敬的是,她不圖名利(因為榮譽、名利對於他這個年歲的人來說似乎已經失去了意義),吃了苦,受了累,貼賠了全部的家產,卻沒有謀取任何回報,死後只留下一個栽滿各類南方果樹的“花果山”、為當地開闢了一個興農富民的好產業,讓人高山仰止這種境界。

  朱平風曾說,人生總是要有一個夢想,追夢的過程,也是享受人生價值的快樂過程。把南方的水果引進到北方來,讓農民脫貧致富,就是她最大的夢想、最大的快樂,就是人生的價值所在。能在有生之年, 實現這一夢想,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如今,這個夢想已經實現,她引進的近百類種苗正在秦巴山區的溝溝梁梁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農民們已經通過種植珍稀南方果樹,過上了富裕幸福的新生活。朱平風老師心願已了,應該感到去而無憾,含笑九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