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測速是什麼原理?

帥龍男子


題主所說的閃一下就測出速度並不準確,因為閃的一下是閃光燈補光的,這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卡口記錄車輛照片信息,另一種就是已經測定超速進行違章取證。在閃光時測速已經完成。目前主要的測速手段有以下幾種:

1、視頻測速



通過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分析攝像頭記錄的視頻建立座標系根據車輛經過攝像頭劃定視野內的時間來測速車速,比如在攝像頭視野內路面上虛擬出兩處標線並計算出實際距離,然後根據車輛通過計算兩個標線的時間來測定車速,高速公路上比較少見。所以當你看到橫杆上只有攝像頭的時候別以為不會拍超速,依然可以。

2、雷達測速

雷達測速原理大家都清楚,利用雷達波測測距原理來計算車速,高速公路上最常見也最容易中招的就是上圖這種雷達測速儀了,反正我見到這種雷達都會後背發涼,因為它們通常都安裝在隔離帶中央或者路邊,你很難發現它的身影,但是它卻時時刻刻在盯著你。一不留神就中招。但是現在很多電子狗可以提前發現這種雷達信號。前段時間跑聞垣高速,在垣曲服務區外面路邊就有這麼一個測速雷達,經過之前電子狗狂叫。

還有一種是架設在橫杆上的雷達測速,雷達與攝像頭關聯,當雷達發現車輛超速後就會給攝像頭信號,觸發拍照,同時雷達把測速信息一併傳遞給攝像頭,圖像處理芯片把雷達傳遞的車速信息疊加在攝像頭抓拍的違章照片上儲存。這種雷達發射器體積很小,遠處看去很容易和閃光燈混淆,其實也很好分辨,閃光燈裡面有LED燈珠,而雷達發射器外表一般都是平整的,多為灰色或者黑色。這種測速點一般在市區用的比較多,高速公路上這幾年也多了起來。相對來說這種測速很容易被肉眼提前發現,一般在這裡中招的比較少。但是這種雷達電子狗不容易提前發現,因為照射角度小,距離短,往往電子狗發現雷達信號時車已經行駛到跟前了。

3、地感線圈測速


地上一定距離內埋設多組感應線圈,車輪子壓過線圈後開始計時,壓過第二道線圈計時結束,這樣就可以測出車速,如果超速的話攝像頭啟動拍照。這種測速點很容易發現,但是橫杆上沒有雷達發射器,所以很多人想不到它有測速功能,中招指數也不低。我們這邊下了高速以後就有這樣一個測速點,短短的橫杆上面孤零零立著一個老舊的攝像頭,雖不起眼但是戰功顯赫。




這種測速點路面都有埋設線圈的痕跡,不過高速公路上我是沒見過。

4、區間測速


這是最有威懾力的測速方式,也是廣大司機最頭疼的,它是測量平均速度的,一定距離內分別設置兩個測速點,起點處拍照記錄你的車牌照,然後你隨便跑,到終點再拍照記錄你的車牌照,距離有了、時間有了,初中生都能輕鬆算出來你的車速。

其實很多時候大家並不是故意超速,而是高速公路上限速信息多變,這裡限速120,沒跑一會兒變成100,再變成80,你都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跑。我身邊被拍到超速的朋友們沒一個是在限速120的路段被拍的,都是在限速80和限速100的地方中招的。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高速公路上這混亂的信息,有時候你還得一邊操心開車一邊操心到底限速多少。這裡給大家支個招,經過我多次觀察,每當你駛入高速公路後500米之內一般都會有一個限速提示牌,一定記得看,上面規定了後面這段路的最高限速,比如剛駛入高速公路,提示牌顯示最高限速100,那麼在測速點最好別超過100。


我是故鄉的雲


相信不少司機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時候,經常會見到公路上測速攝像頭,對於這些攝像頭相信不少小夥伴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害怕,生怕下一秒就有可能來一個罰單。


今天就來說說高速公路上所謂的測速是一個什麼樣的原理?

其實對於所謂的測速原理,其實只不過是一種根據車輛經過一定路程所形式的時間,從而判斷這倆汽車是否超速的一個原理。而目前最主要的測速設備有許多,比如說是微波檢測器,這樣一個檢測器能夠免受外界環境以及天氣的影響。

而且在車輛較為發咋的路段,這種微波車輛檢測器能夠通過高速快門攝像頭進行抓捕,對於那些行使較快的汽車進行抓捕。當然對於這樣一套設備,其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例如在多路口的車道,微波車輛檢測器就無法做到快速的檢測出來。

而這些年高速上也開始使用一種雷達測速裝置,這種裝置分為固定型以及流動性。固定性一般會固定在高速兩旁,而流動型則是依靠巡邏車進行測速。

但是不管是哪種儀器,其實他們的初衷就是希望在高速公路上人們有更加自覺的遵守交通規則。


環球科技視界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

天天用車是免不了的

常在路上開,哪能不吃罰單

尤其是經常跑高速的小夥伴

那你知道攝像頭是怎麼拍下來你違章的嗎?

在路上開車經常會看到路邊的大牌子上寫著“前方測速”,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要拍你是不是超速,幹嘛還要告訴你呢?這不是多此一舉。

其實這並不是多此一舉,讓小夥伴們準備好,看看限速多少,然後剎車踩踩,車速下來後老老實實開過這段路,出了測速去,趴一腳油門。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是這樣乾的。

相反恰恰這裡體現了法律的嚴謹性和光明正大的權威性,偷拍不能算作證據的,需要體現正義性。法律是有明文規定的根據《關於規範查處機動車違反限速規定交通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中就規定在來車方向距離測速點200米以外應當設置“前方測速”或者“進入測速路段”等交通標誌。

言歸正傳

今天我們就聊聊各種各樣的超速攝像頭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這種裝在電線杆子上一排排的攝像頭了,大老遠就能看見,一般裝在道路的初始路段,主要作用還是為了監控車流量,小編覺得這種攝像頭震懾作用要大於實際作用,畢竟都看見了,還不老老實實的嘛。

這種探頭大多使用的是雷達探測車速的,當車輛進入探測範圍內後,雷達會發出兩段波去探測車輛的位置,當兩次發出的波都被接收到之後,根據三角函數的原理就可以計算出行駛的距離,除以時間就是車輛的速度,當計算結果超出系統內的規定時,會立刻開啟攝像頭的拍照模式,自然超速行為就無處遁形了。目前國際主流技術就是高速攝像頭和雷達組合使用

222222

接下來就是這種固定測速攝像頭,就是這種在路邊草叢裡呀,樹幹旁邊呀,綠化帶裡的小箱子

我們看到的小箱子裡面裝的是攝像頭和控制系統,只是負責拍照取證和處理信息的。它是通過事先埋入地下的兩組感應線圈,當車輛依次進入這兩組線圈,前方的攝像頭就會在合適的機會拍下一張照片,通過線圈感應到的時間來計算出具體車速,同時將照片一同發回指揮室。

這種系統屬於較早普及的一種技術手段,同樣缺點也很明顯,需要埋設兩組線圈,施工量比較大,路面一旦變更則需重埋線圈,路面質量不好的地方對線圈的維護工作都是巨大的。

這兩種攝像頭都很常見,在路上跑久了,自然而然的都記在心裡了,但是交警叔叔也又有黑科技來應對這種情況,那就是手持激光測速儀。

激光測速儀理論上是測速最準確的一種,它是對被測物體進行兩次有特定時間間隔的激光測距,取得在該一時段內被測物體的移動距離,從而得到該被測物體的移動速度。很多人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熟悉路況,而被臨時檢查抓個正著。

如果說這些能夠避開,那麼接下來介紹這種測速方法是無論如何都躲避不了的大殺器,區間測速。

區間測速的原理很簡單,設定一個區間,以50公里為例,在起始處和終止處分別設立兩個攝像頭。分別在車輛進入和駛出的地方拍照,然後查看所經過的時間就知道是不是超速了,如果限速100公里,你只用了不到30分鐘就駛出該路段,那麼一定是超速了。

小編認為,不管是什麼樣的方式測速,目的都是要保證安全到達目的地,我們都要牢記住安全這條紅線,不超速,才是對自己和家人的一份保證。


製造原理


有許多型號的設備用於測量速度,但主要設計是雷達。雷達脈衝在汽車上傳輸,脈衝的返回部分通過“鎖定門”建立一個移動點作為目標。

當汽車朝向或遠離巡邏車和雷達裝置移動時,根據打開速度或關閉速度來測量以下“跟蹤脈衝”,這取決於參考雷達裝置的位置的汽車行進方向。

小於15米的距離足以獲得準確的測量結果,並且打開或關閉率很容易轉換為每小時公里數。在那個距離內,測量可以基於約100億個單獨的信號對來計算。

返回的第一個脈衝建立了動體跟蹤。隨著汽車接近,隨後的脈衝之間的距離減小,並且測量減小量可以被轉換為MPH。

該套件用於測量高速公路中特定點的車輛速度。

該套件的基本原理是兩個紅外傳感器放置在兩個不同的點上。車輛必須經過這些點。傳感器將信號發送給電路的微控制器。微控制器計算兩個傳感器之間的時間差並將其轉換為速度。蜂鳴器也連接在電路上,當車輛超過100公里/小時的速度時,電路會自動觸發。

當給電路供電時,電源由橋式整流器轉換為脈動直流電源。電解電容將脈動直流信號轉換為平滑直流信號。為了保持5V的恆定電壓,電路中存在的電壓調節器IC將輸入信號轉換為5V恆定電壓。紅外傳感器將信號發送給微控制器,該微控制器計算速度並將其顯示在LCD屏幕上。


雲在天上飄


一道中考題:(2013·紹興)交通部門常用測速儀來檢測車速。測速原理是測速儀前後兩次發出並接受到被測車反射回的超聲波信號,再根據兩次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甲。某次測速中,測速儀發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如圖乙所示,x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則該被測汽車速度是(假設超聲波的速度是340m/s,且保持不變)( )A.28.33m/sB.13.60m/sC.14.78m/sD.14.17m/s

下面給出計算方法:由乙圖可知,測速儀兩次次從發出超聲波到傳到汽車出處用的時間分別是t1=0.16s-0=0.16s,t2=1.12s-1.00s=0.12s,汽車兩次與超聲波相遇的時間相差t=1.12s-0.16s=0.96s。

兩次相遇時汽車到測速儀的距離分別是s1=vt1=340m/s×0.16s=54.4m,s2=vt2=340m/s×0.12s=40.8m,這段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路程s=s1-s2=54.4m-40.8m=13.6m。

所以汽車的速度v車=s/t=13.6m/0.96s=14.17m/s。

明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