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農」墨重彩繪出發展新畫卷

改革開放 40年來,新鄭市農業發生了深刻變革。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土地流轉,再到鄉村振興,傳統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中,農業產量、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和經營模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一大早,新鄭市梨河鎮黃甫蔡村支部書記孟文超就來到村裡的天幫蔬菜種植合作社,忙著蔬菜採摘前的準備工作。40年前,還為吃飽肚子發愁的他怎麼也想不到今天村裡種植的蔬菜能端到香港餐桌。上個世紀 70年代,村裡落後的生產條件和低下的糧食產量,讓他記憶猶新。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80 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推行,分田到戶,個人的付出與收入掛鉤,村民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孟文超回憶當時的生產狀況, “ 包產到戶、取消皇糧國稅、各種補貼也接踵而至,讓農民吃飽了,有結餘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觀念日新的新鄭農民不再滿足單純的糧食種植,我們這些與農田打交道的農民,開始圍繞市場需求,在種植結構,種植規模上做文章,向經濟效益更高的特色農業、休閒農業要效益。”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2001年,黃甫蔡村將村裡的一部分土地進行流轉,種植供港蔬菜,經過數年的打拼,村裡不僅成了遠近聞名的供港蔬菜種植基地,群眾的收入也是越來越好。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在新鄭市,像黃甫蔡村這樣通過土地流轉,靠規模種植、特色發展,走向致富路的村子比比皆是。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改革開放 40年來,在甩掉傳統農業的束縛,讓土地“活”起來,使農民獲得更大實惠的道路上,新鄭市從未停止前行的步伐。農業產值由1978年的6088萬元增加到 2017年的16.1468億元;糧食產量由1978 年的15.7 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25.3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8年的539元增加到2017年的19873元 。截至2017年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3.1萬畝,培育了46家家庭農場、4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各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特別是近年來,新鄭市不斷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完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政策體系,鼓勵土地流轉、農業生產託管,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充分發揮轄區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貿物流發展迅速等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佈局,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引導農民走特色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的致富新路,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中國農民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以來,新鄭市農機化事業一路突飛猛進,成為助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強大動力,千百年來農民“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播種不用扶犁”的夢想如今變成了現實。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改革開放前,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說,種地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生產效率也低。從小就生活在莊稼地裡的城關鄉毛莊村村民高衛現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跟著家人割麥子、收玉米,烈日曬得臉上脫皮。 “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臺收割機。到了 80年代末,家裡購買了一輛小四輪拖拉機,我作為小四輪的駕駛員,當時別提多高興了,轟隆隆的拖拉機也代替了牛耕馬拉。”高衛現回憶起當時的生產場景。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隨著新鄭市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大批農民洗腳上岸,農村出現季節性用工短缺,農機經營服務主體開始由分散的一家一戶向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轉變。頭腦靈活的高衛現也在村裡牽頭成立了賀源農機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後,我們農民的農耕、農收再也不是問題,騰出的閒暇時間,大家可以出去創造更多的財富了!”

新郑:“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

如今,新鄭市的農業機械化進入到高質高效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機裝備從數量多、品種全邁向了科技化、大型化、綠色化的新階段。大馬力的小麥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割機、免耕播種機、深松機、植保無人飛機等眾多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的農機裝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全市廣袤的農田作業中。據統計,截至今年 6 月底,新鄭市農業機械總動力 58.3123 萬千瓦,各類農機具 57084臺套。

主編:李明 | 副主編:劉麗敏

新聞中心出品

新聞中心融媒體記者 趙丹 邊豔

編 輯:趙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