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渡江前他出了個主意,如果成功西南解放會推遲幾年

解放軍渡江前他出了個主意,如果成功西南解放會推遲幾年

按照張發奎回憶錄裡的說法,在1948年國軍的重點進攻失敗之後,共軍轉入全面反攻,形勢就已經明朗了。當時,包括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閻錫山的晉綏軍和張發奎等西南地方勢力,都普遍認為,長江以北肯定是守不住了,接下來能夠爭取的最好結果就是劃江而治。

從他們的角度看,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阻力就是蔣委員長。只要蔣委員長一下臺,就什麼都好說。所以,他們私下串聯密謀,達成的共識就是趕委員長下臺,李宗仁從副總統轉正,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張發奎這時候雖然已經沒兵了,但認為自己懂軍事,可以給李白在軍事上出謀劃策。

他們當時的想法是,淮海戰局也已經無法挽回,但西北馬家軍和胡宗南還是有優勢的,長江下游還有江防的四十多萬軍隊,白崇禧在長江中游也還有二三十萬人,加起來也有一百五十萬人到兩百萬人的軍隊。因此,只要經營得當,還是能夠形成一道有戰鬥力的防線的,就可以作為和共軍談劃江而治的資本。

李宗仁此前在北平單位行轅主任,和當時正在燕京大學當校長的司徒雷登往來比較多,後來司徒雷登當上了美國駐華大使,李宗仁就借這層關係,試探美國是否支持他們逼宮,讓蔣委員長下臺,改由他們來爭取和平。美國此時的重心在歐洲,把中國的事情交給一個對政治並不熟悉的司徒雷登,就已經能說明問題,所以就同意了李宗仁他們的打算。

解放軍渡江前他出了個主意,如果成功西南解放會推遲幾年

得到美國的認可後,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張發奎這些人就積極活動,加上東北已經完全被解放,國大的東北代表跑去總統府哭鬧,委員長只好同意下臺。但委員長還是要棋高一著的,下臺的時候說的是他暫時下野,李宗仁只是代總統。而李認為,憲法根本就沒有代總統這麼一說,也不存在暫時下野這回事,既然總統下去了,就沒有再上來的道理。副總統既然已經轉正,就是堂而皇之的總統,不存在暫時代理的情況。

所以,李宗仁上臺之後,就以和平為號召,派代表和共軍談判。談判的情況眾所周知,共軍根本沒想過劃江而治的事,所以開出的條件就是要李宗仁他們無條件投降。李宗仁無法接受,所以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這就有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國軍千里江防被一舉擊潰,湯恩伯率軍退守上海,掩護委員長轉運物資到臺灣,西北方面,胡宗南也向西南撤退。

這時候,四野大軍南下,白崇禧要在武漢周圍組織會戰也已經不可能了,只能繼續後撤。但也是在這時候,白崇禧看清楚了局勢,委員長的嫡系中央軍根本就無意和桂系共進退,他們也指揮不動,所以,靠譜的辦法還是跟之前一樣,退回西南老巢,依託西南的高山深谷地形,發揮桂軍擅長山地戰的優勢,準備持久抵抗。

解放軍渡江前他出了個主意,如果成功西南解放會推遲幾年

但這時候國軍的情況很混亂,南京政府先遷廣州,再遷重慶,從廣州遷到重慶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是委員長在指揮了,其他人根本不聽李宗仁白崇禧招呼。所以,李宗仁作為代總統,實際上並沒有到重慶去履職,而是在廣州觀望形勢。而國軍各個戰場上的殘軍敗將也在紛紛退往西南,準備沖走抗戰的老路,都到西南來養精蓄銳,堅守待變。

白崇禧率長江中游的三十多萬國軍先從四野的攻勢中跳出來,退到長沙,程潛陳明仁又想起義,差點就把白崇禧也抓住當作送給共軍的見面禮,白崇禧只好繼續南撤。但桂軍才退到衡陽寶慶一帶,就被解放軍的迂迴切斷退路,完成了戰略包圍。實際上,當時深入敵後的只有丁盛的一個師,但桂軍這時候人無鬥心,士無戰意,只想著跑,一看到歸路有共軍猛烈阻擊,就已經慌了神,最後被解放軍在衡寶戰役全部消滅了。

客觀來說,四野推進到湖北後,就已經分三路推進,目的是很明顯的,就是希望在武漢周圍消滅長江中游的白崇禧集團。這時候桂軍不僅在士氣和戰鬥力上,就是在數量上,也已經處於絕對劣勢。這種形勢下,如果白崇禧集團真的退入西南,以西南的地形來說,解放軍要圍而殲之,是不容易的。而且,西南地區即便是在解放後,剿匪工作也持續了很長時間,也能說明西南政治和軍事鬥爭的複雜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