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起风了,柳三坚叼着烟,一只脚踩在船沿上,眯起眼睛看着远处。

漫长的三个月休渔期终于过去,不料八月东海开渔的第一天,就被台风“云雀”坏了事。渔政封锁港口,挂着红旗的大小船只在码头一字排开,船老大们聚在一起,沉默不语,只顾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再狠狠踩几脚满地的烟蒂。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柳三坚今年买了新网,正计划着来个“开门红”,却吃了个”闭门羹“。他在风口浪尖上飘摇了四十年,见过大海的平静和凶险,也听过太多渔民的生死传奇。沉浮之间,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艰辛,变的是连年上涨的海鲜价格、节节攀升的出海成本、以及日益减少的海洋资源。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这几年油涨了、工钱涨了、维护费涨了,什么都涨,”柳三坚吸了一口烟,目光横扫海面,“海穷了,海货少了,我们只能越开越远。”

失败的第一捕

终于等到3号能出海的日子。第一网收上来之后,柳三坚的心沉了下去——除了两只小螃蟹,其余全是垃圾。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塑料袋、塑料瓶、树枝、麻绳……柳三坚的妻子在收网装货的红色塑料盆里挑拣了半天,也没能找出像样的东西。因为是试新网,柳三坚没开出多远,想在近海区域捞点海货——前些年刚开渔的日子,只要在附近开上两圈就能装回满满一船。如今整整四个小时,烈日像是要把人烤化在甲板上,柳三坚的心却凉透了。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失败的第一捕还遭遇了拖网钢丝断裂,渔船因为牵引力差点翻了个身,柳三坚只得拿出无线电对讲机,求救附近的船老大。“油压不够,动力不行,拖不动,”闻声赶来的船老大摇了摇头,让柳三坚先回码头修船。眼看五点涨潮了,手机里的舟山气象电台实时播报着风向和风力,柳三坚点了根烟,默默走回船舱驾驶室,掉头回港。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李欠华和谢碧波夫妇俩早早在码头等候。这是他们做“海鲜买手”的第8年,淘宝店已经从只卖三门青蟹的小店到东海鱼虾蟹齐全的多品类店铺。李欠华夫妇用“只挑选最肥的青蟹和最新鲜的海鲜”、“卖蟹不卖绳”的做法,圈住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群。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尽管要的货量不大,对海鲜品相的要求又高,但是船老大们还是愿意把好东西留给李欠华先挑。不仅是能卖个稍贵一点的好价钱,更是觉得能让自己的“战利品”通过互联网发到遥远的地图的另一边,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今天没什么好东西了。”李欠华看了一圈回港的渔船,悻悻而归。他给柳三坚打了个电话,叹了口气,“只能过几天等大船从远一点的海域回来。”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生死捕鱼人的“狩猎场”

“东海里的鱼是捕不完的”——在渔业发展的“黄金岁月”里,每个渔民都坚信这一点。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上世纪90年代,一艘大船只撒五六网就能有800箱鱼,合计3万多斤。可如今第一网下去,只能拉上两箱鱼,加起来不过百斤,撒了15网才能装满。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捕鱼越来越难了,船只能越开越远。"油贵,工钱涨,维护费用增长!海鲜价格自然要涨。"柳三坚这样总结道,"以前柴油价格才5000元一吨,而如今已涨到8000多元一吨,工人工资也从以前的五六千元上涨到现在的上万元。”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命在旦夕之间垂悬的海上岁月,是农耕文明的安逸所难理解的。渔民生活艰辛,有谚“鱼死眼不闭,歇起饿肚皮”。在东海的渔船上,追赶渔汛的脚步从未止歇,而船员是否休息,得看跟着撒网的情况来,在海上的风浪与机器声中入睡,一次也不会超过三四个小时。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船屋大多是铁皮围的,夏不隔热冬不藏风。尤其夏天最是难熬,还未到正午就四十度有余,橡胶鞋底都融掉一层。换洗衣服也统统挂在船上,他们很少穿浅色衣服,海水浑浊,不经洗。

海洋是人类最后的狩猎场。渔民风里来浪里去的海上漂流,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世界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一个远洋运输船海员说,“能上山莫下海!在海上,渔船的安全指数真的不如一条鱼。”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97年的时候刮11号台风,有16级呢,那个时候我一个人把船停到港口避风,结果整条船直接被风掀沉了,”说起当年的经历,柳三坚仍心有余悸。

不仅是拯救海洋,更是拯救自己

世传渔民岸无尺土,许离水三尺岸插蒿。渔船相遇,远离江岸,意与世无争。渔民春节后开捕,要祭过船头菩萨。捕鱼忌说“噶许多”,渔民出海忌声张,大网围捕,齐喊“千斤、万斤!”忌外人上船开舱板看鱼货。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现今,渔民们的讲究没那么多了。他们熟练麻利地在渔船上分拣着“战利品”,把死虾小鱼、垃圾塑料丢回海里;他们欢迎海鲜买手们上船看货,毕竟好东西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他们脚踩迷彩的高筒雨靴,一边叼着烟一边拿着一杆称,身上的腰包也不放多少现金了,都是用支付宝转账交易。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大多数的船老大不再祭过船头菩萨,而是改为开渔前一晚聚个餐喝顿大酒、数个人头。他们喜欢每年在船的桅樯上挂崭新的“顺风得利”的小红旗,也喜欢光着膀子坐在红色的甲板上,红裤衩、红甲板、红旗帜——他们觉得红色是胜利的颜色。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李欠华最近一边忙着把最新鲜的海货“搬上互联网”,一边想办法发起渔民保护近海——将海洋垃圾统一回收而非丢回海里。他在东海边生活了三十余年,眼见不可逆转的海洋污染、气候变化、资源减少,他这样号召一起行动的船老大:“不仅是拯救海洋,更是拯救自己。”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今年七夕“定档”在8月17日

作为咱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海上鲜恭祝所有渔民和渔嫂佳节快乐!

当代渔民的心声!告别“黄金岁月”,他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