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縣域醫共體,浙江力度好大

記者|戚向坤(整理)

來源|縣域衛生綜合整理 新華網 浙江日報 浙江省衛計委等內容

9月20日,浙江省在湖州市德清縣召開了縣域醫共體建設現場推進會,預示著經過一年的試點工作,將在全省範圍內全面推開縣域醫共體建設。

自2017年9月浙江省在11個縣(市、區)啟動縣域醫共體建設工作以來,分級診療格局逐步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縣域內就診率平均達84.4%。

據瞭解,杭州淳安、寧波餘姚、湖州德清等11個試點地區以牽頭縣級醫院為龍頭、其他縣級醫院及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成員單位,分別建立了1個至4個醫共體。原有39家縣級醫院和170家鄉鎮醫療機構優化整合成27個醫共體,完善統一的臨床檢驗、心電診斷等共享服務中心,降低運行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與此同時,人員使用、財務管理也由醫共體統籌。

德清試點,讓百姓就醫不再難

2017年11月以來,德清縣以全省縣域醫共體試點為契機,充分整合醫療資源,提高服務水平,讓老百姓在鄉鎮衛生院就能接受和縣城醫院同等水平的治療,百姓獲得感滿滿。“家門口的衛生院就能看專家門診,真方便!”俞寶初老人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

據瞭解,德清縣組建了全國首個縣級醫療保障辦公室,主要是為了從根本上打破束縛醫改的部門壁壘,整合醫療服務價格、醫療救助、醫保、藥品耗材採購等職能,完善價格、支付、考核等管理措施,建立了醫療、醫保、醫藥聯動的長效機制。德清縣衛計局副局長陸國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醫保辦這個新機構的設立,有效提高了政策銜接、系統集成和綜合監管能力,為深入推進醫共體試點提供了保障。”

打破部門壁壘的同時,德清還整合3家縣級醫院與12家衛生院,成立武康和新市兩個健康保健集團,打通了“醫療機構之間的圍牆”。兩大集團分片區全面負責群眾的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和醫療任務,讓百姓就醫“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基層”。同時,該縣還制定了238種分級診療疾病參考目錄、50種常見病種出入院標準和雙向轉診標準,引導病人首診在基層。今年一季度,德清群眾在基層就診人次同比提高12.35%,縣級醫院下轉康復患者同比提高35.88%。

“為了降低診療費用,我們把縣域醫保基金整體打包給兩個健康保健集團,合理結餘留用,不合理超支自負。”陸國強說,此舉有效倒逼醫療機構主動控費,減少誘導性醫療費用支付。

試點一年,成績獲肯定

在會上,車俊充分肯定了2017年9月浙江省部署推進縣域醫共體試點工作以來所取得的成績。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試點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量同比增長11.96%,出院人次同比增長22.34%,服務量增長率明顯超過非試點地區。

通過強化雙向轉診、激勵基層就診等綜合舉措,試點地區居民縣域內就診率和基層就診率提升明顯,11個試點縣(市、區)縣域內就診率平均達84.4%,同比提升3.45%,基層就診率平均達64.96%,同比提升6.1%。

浙江省省委書記車俊在會上說:“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難點在基層、重點在基層、活力之源也在基層。縣域醫共體建設就是我省解決基層醫療體制問題的一個重大探索和突破,是建立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牛鼻子,是衛生健康領域帶有革命性意義的工作。各地各部門要堅決扛起政治責任,加強領導、抓緊謀劃,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積極作為、大膽實踐,確保高質量完成縣域醫共體建設任務,不斷提升基層群眾就醫滿意度。”

在未來的工作中,車俊強調,縣域醫共體建設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系統工程,要重點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要突出重基層、重群眾、強基礎的鮮明導向。堅決扭轉“頭重腳輕”的資源配置,在人財物等資源配置上向基層傾斜,優先滿足鄉村衛生院(室)的需求。著力提升基層醫院的診療質量,抓好基層醫務人員學習培訓,把群眾急需的服務項目在鄉鎮衛生院儘快開展起來。完善激勵機制、落實保障政策、加強考核評價,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實到位。

二要聯動推進各項改革、形成疊加效應,更好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問題。做好“放權、提薪、育才”文章,進一步激發公立醫院活力。加快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特別要落實好醫保與分級診療、價格、控費、簽約服務等政策銜接,有效引導居民首選基層看病、就近看病。加強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建設,堅決把不合理的費用降下來。加快打破“信息孤島”、推進“智慧醫療”建設,推動醫療衛生領域“最多跑一次”全面落地。

三要為鄉村振興提供健康支撐。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助力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積極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助力鄉村社會治理;著力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助力低收入農戶全面小康,加快實現城鄉衛生健康服務均等化。

精選閱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