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

2007年,iPhone诞生,时代拉开序幕——移动互联网来了。

移动互联网的精髓就在于「移动」二字,自此,它与PC互联网有了明显区别。PC是机器,移动互联网是延伸。

移动带了的最底层改变是——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自此,一系列的改变逐渐展开。

1.碎片化

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直接导致碎片化。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底层特征。

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人,有事没事都会打开手机,几乎所有人都是低头族。每天醒来第一件事,看手机;每天晚上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

此情此景,几百万面前,非洲猿人一定无法想象。

移动互联网,毫不留情地将个人的时间、精力全部化为碎片。

2.过载化

信息过载,是2016年被很多人提起的词。

事实上,信息一直是过载的。

几百年前,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其实都是信息。不过几百万年的演化,早已适应。

几十年前,各种报刊广播,也远不是人的精力所能看完。

十几年前,电视节目也可以让你看到老死。

为什么到今天,大家就说信息过载?特么不早就过载了?

因为碎片化。

所有人成为碎片的一部分,所有人随时随地都想从网络中获取什么,需求快速迸发。相应地,供应方就会逐渐喷涌而出。

于是,你会看到内容、服务随之喷涌而出——公众号与内容创业,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大军,各种号称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多如牛毛……

当供过于求的同时,供应方的成本仍可接受,信息供应就明显过剩了。

而随着网络设备与网络速度快速升级,信息越发过剩,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频率也越发变快,「信息过载的感觉」自然而然就来了——这是人接受的外界信息量超过了生理界限。

当然,我们相信:一定有些人更早地感受到信息过载,也一定有些人适应了信息过载——那些互联网原住民们,因为「信息过载」是他们从小就适应的外界环境。

3.体验化

这是一个「用户体验」的时代。

当没有选择,我们只能接受;当大量过载,体验就会成王。

在这个时代,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刷朋友圈。之前,你会在朋友圈看很多内容。而现在,你是在快速刷朋友圈,偶尔才会在一条足够吸引你的信息面前停下。

这就是体验化。

所以,产品经理会成为一个热门职业,腾讯与网易的很多产品能脱颖而出。

4.情感化

首先,情感是体验的一部分。

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会影响人的情感。人们会越来越因为情感而非理性去做决定,比如追星族们。

而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强调情感。因此,情感化在中国会更加明显。

也因此,用户体验、服务、及时有效的客服与公关,都变得更加重要,也成为一个趋势。比如我们看到的很多大厂,因为一些体验问题导致用户情感上受了伤害,比如之前的大数据杀熟(合理与否是另一回事),就会导致一批人离开。也正因如此,各个企业会更加重视用户反馈,也会快速响应用户反馈,比如最近的滴滴顺风车案件。

5.弱智化

对于非互联网原住民而言,弱智化是一大特征。(互联网原住民到底怎样,还不确定)

首先,碎片化带来弱智化。

如果你总是碎片化地应对,你的智商会比系统专注地处理更低。这是我们的真实体验,也是《哈佛幸福课》提及的。

所以很多牛人,他们只在固定时间接电话、回复消息。

同时,碎片化挤掉了人的深度思考时间,弱智化是必然趋势。

其次,信息单一导致弱智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流量在社交。近几年,今日头条、快手崛起,机器分发也成为主流之一。

如此,我们看到了3中主要的信息分发方式:

- 社交传播

- 搜索引擎

- 机器分发

国内的搜索引擎,不提也罢,因为它也做起了机器分发,而且收效明显。

机器分发,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荐什么,越来越导致人的局限。

社交传播,虽然会带来很多不同,但人以群分,朋友推荐的很多内容,仍然具有相似性。所以,朋友圈刷频,也会成为经常性事件。

而且,人性的弱点被利用导致弱智化。

每一次大传播,几乎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什么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什么凤姐求支持等等,套路慢慢。「大传播之下必有妖孽」,就是如此。

真诚自古无人问,从来套路得人心。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下一个时代还有这些特征吗?恐怕只会更严重。

当然,机会也在时代背景中。比如碎片化为长尾流量带来机会,因为什么奇葩都有,于是再小众的东西,也会有人喜欢,一千粉丝理论,由此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