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鏈|區塊鏈研究在中國高校已悄然興起,區塊鏈專業何時登場?

艾鏈|區塊鏈研究在中國高校已悄然興起,區塊鏈專業何時登場?

最新消息顯示,浙江大學會在2018年秋季學期面向部分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設置一門名為《區塊鏈與數字資產》的課程。這門課程是該校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金融科技”方向的模塊課程。其教材是由浙大教師編寫、出版的《區塊鏈技術進階與實戰》

課程組織方式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這個中心的主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純。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蔡亮表示,區塊鏈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前沿技術,高校有責任從科研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著手,培養高層次、複合型的人才。

艾鏈|區塊鏈研究在中國高校已悄然興起,區塊鏈專業何時登場?

這是浙江大學這所國內最頂尖高校開設的首門有關區塊鏈的課程,更為重要的是,這是面向學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這標誌著區塊鏈教育開始走進高校的全日制教學,區塊鏈不再只是幣圈和技術圈探討的內容,它已經進入高等教育的教育視野和範疇。

浙江大學相關課程教師稱,在對區塊鏈技術進行講授時,將無法避免地涉及對於虛擬數字貨幣的介紹,但課程本身依然以教授區塊鏈通用技術為主,不會鼓勵學生“炒幣”。介紹區塊鏈不涉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數字貨幣是不負責任的,所以課程肯定會介紹虛擬數字貨幣。但也不要過於擔心,這和鼓勵學生炒幣是兩回事。

區塊鏈技術由於與幣圈複雜的關係,難免被誤解為炒作和投機,但大家都知道,虛擬貨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而已。隨著高校的陸續開設課程,相信會讓區塊鏈更為理直氣壯些,畢竟頂尖大學對區塊鏈的認同才可能讓社會更多人相信區塊鏈是靠譜的。否則,如果只是商業機構大談特談,總讓人感覺裡面有貓膩。高校深入地研究講授區塊鏈,對區塊鏈的推廣絕對是好事情。

浙大計算機學院區塊鏈研究中心已今年成立。在蔡亮看來,“幣”“鏈”分離後,區塊鏈底層技術正朝向通用化、基礎支撐技術的方向發展,今後將成為計算機、軟件工程學科的基礎支撐技術,引發全行業模式巨大的變革。從學術佈局的角度出發,浙大將提前佈局相關的前瞻性研究,站在區塊鏈技術研發的最前沿。

事實上,中國頂尖高校已先後涉足區塊鏈。

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區塊鏈教育與產業聯盟“青藤聯盟”已正式成立,併發布了全國首個區塊鏈創新實驗平臺“青藤鏈”。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則與北京博晨技術有限公司強強聯手,發起成立了區塊鏈實驗室,這是國內頂級高校首批以區塊鏈作為主攻方向的研究中心。主要方向在金融應用。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與IBM共同探索,聯合創新,致力於IBM區塊鏈研發,成立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區塊鏈技術聯合創新中心”。

同濟大學:作為高校內有名的土豪,同濟大學打造了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智能實驗室,致力於人工智能、區塊鏈、複雜網絡和物聯網等方向的研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這是可以說是行動最早的高校了,今年3月末,《區塊鏈技術原理與開發實戰》正式開課,並已經順利結課。

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成立了密碼學與區塊鏈技術實驗室。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將區塊鏈與密碼學技術結合,打造出新的安全協議設計方法。主攻方向也是密碼學。

在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都已進行區塊鏈的研究。目前美國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在內的10多家高校,已經面向學生開設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相關課程。

艾鏈|區塊鏈研究在中國高校已悄然興起,區塊鏈專業何時登場?

不難看出,不管是國內高校還是國外高校,在區塊鏈領域主要做了以下事情:一、做研究;二、開課;三、成果應用。這其實也正與大學的三個基本職能相對應: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我們都知道,企業是推動原始創新的重要力量,區塊鏈技術的快速走紅與企業的大力鼓吹息息相關。

但在更廣的層面上,大學會是推動區塊鏈技術進步的最重要力量。一方面是因為大學有充足的人才儲備,二是大學有良好的研究條件。畢竟,在幣圈的虛火滅了後,真正要做的是推動區塊鏈底層技術的進步。大學在這方面責無旁貸。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目前大學也僅僅是開設區塊鏈的課程,並且也有試點性質,並沒有高校開設相關的招生專業。這與大學開辦專業的特點有關。大學開專業需要師資(不是一兩個老師就可以),需要完備的課程體系(不是一兩門課程,而是至少四年),需要就業途徑(當然現在看還不是問題)。因此,在區塊鏈技術剛剛開始火起來的情況下,大學如果貿然開辦專業,顯然有些太過草率。因此,大學開辦區塊鏈專業我們還需要耐心等待。

我預測,高校可能會採用在已有專業開設區塊鏈方向的方式進行招生,比如計算機(區塊鏈方向),這一方面可以解決政策上的障礙,同時也能充分嫁接已有的教育資源。這可能會是比較可行的一種方式。待條件成熟後,再單獨開設區塊鏈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