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任正非用這一招,破解華爲的「內耗」問題(內附方案)

華為公司在職場一路壯大的過程中,自己也有很多“內耗” 的問題。

治好華為的“病”,任正非更注重精準激勵,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基於企業戰略,向價值貢獻者傾斜的激勵機制。

職場:任正非用這一招,破解華為的“內耗”問題(內附方案)

1、以戰略為導向

很多企業發展新業務、新產品,但最終都沒有很好的成果,比如諾基亞發明了智能機,後來卻被以蘋果為首的智能手機廠商打敗了。

在技術、產品、戰略似乎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企業最終卻倒閉了,這其中的原因在哪裡呢?

其實,它們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激勵機制的設計不合理。怎麼理解?

老的團隊沒有發展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動力或者能力,而且新老業務之間,還有潛在的利益衝突。

另外,新產品、新市場發展的初期,因為沒有太多經濟利益的貢獻,很難驅動公司資源,無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最後新業務只能為別人做嫁衣。這些是前車之鑑。

職場:任正非用這一招,破解華為的“內耗”問題(內附方案)

因此,華為特別重視戰略牽引。

華為是怎麼做的?

在資源上投放高度聚焦戰略,在利益分配上傾向於戰略貢獻。這是什麼意思?

比如,聚焦於市場份額、大客戶、格局項目、"山頭"項目、未來業務等。

而這些戰略貢獻,往往當時並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貢獻,因而無法通過華為的獲取分享制進行激勵,但是它對公司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特別重大,所以往往會為其設置單獨的激勵機制,主要包括:幹部的晉升、配股、專項獎等,以此進行重點激勵。

2、基於價值貢獻

為了實現精準激勵,華為設計了兩種並行的分配機制,在一些獲取分享制難以施行的艱苦地區、環境特別惡劣的市場、新業務、新市場等,採用了評價分配製

,即提前設定一個基準獎金包,平衡"瘦"的市場與"肥"的市場,並基於這個基準獎金包,再設定一些關鍵的考核事項時進行適當調整。

職場:任正非用這一招,破解華為的“內耗”問題(內附方案)

3、以奮鬥者為本

華為把員工分為三類:普通勞動者、一般奮鬥者、真正的奮鬥者。

第一類是普通勞動者,在華為,他們是12級以下的員工。針對普通勞動者,華為保證他們的收入達到或略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第二類是一般奮鬥者,他們大概佔全體員工的60-70%左右。這部分員工儘管也有著奮鬥的傾向,但他們不是積極的奮鬥者,更多會期望每天下班之後能夠按時回家,能夠儘可能地保證自己的業餘生活。那麼,通過衡量,華為只要確信他們的輸出和貢獻大於公司所支付給他們的成本,就可以繼續留用。華為也會保證他們的報酬略高於市場水平。

職場:任正非用這一招,破解華為的“內耗”問題(內附方案)

第三類人就是華為公司所倡導的真正的奮鬥者。他們願意放棄安逸的生活,願意為了自己的使命追求,放棄各種假期,放棄加班費,他們是華為公司核心的奮鬥者,是華為的中堅力量。華為會將獎金的分配、股票激勵、晉升和成長的機會優先向他們傾斜,保證他們有豐厚的收入,並達到業界最高的收入。

看了華為的激勵方式,不難發現,員工激勵真的不外乎物質激勵、權力授予激勵、榮譽授予激勵、使命賦予激勵、目標感召激勵、發展機會激勵。

其次,激勵機制都是以員工的業績考評制度為依據進行的,這才是精華。這套激勵機制可以點擊下方“查看方案資料”拿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