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保衛戰打響:高管「彎下腰」主動去催收

一家深圳大型個人網貸平臺(P2P)內部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他怎麼也想不到,公司現在最忙的崗位,是催收。

流動性保衛戰打響:高管“彎下腰”主動去催收

流動性保衛戰打響:高管“彎下腰”主動去催收

回顧網貸行業上一輪的忙碌期,是今年二季度。彼時臨近原定於6月30日二度到期的備案大限,很多平臺或是忙著根據金融辦的意見逐條整改,或是抓緊時間談銀行存管。

但未曾想,在政策、宏觀經濟環境、信用風險、股票市場,以及自身經營等眾多因素疊加影響下,行業最大的倒閉潮來臨,大批大批的平臺一夜出清。記者獲悉的最新數據顯示,僅7月份,全國新增問題平臺的數量就超過了120家。

活下來的平臺,正在忙著自救。

這些平臺自救的唯一路徑,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回籠流動性。因此,催收——成了全公司最辛苦的崗位。

“我們各地分公司、甚至連高管都“彎下腰”主動催收去了,然後每天在群裡發‘戰報’以及工作內容。催收部門已經連續加班好幾周,每天要保證回籠2000萬元。”一家華南地區的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平臺,待收餘額有數十億。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沒有虛假髮標的情況下,大部分網貸平臺逾期客戶呈現小而散的特點,因此在工作方式上,催收員的主要工作仍是撥打電話和群發短信,一個催收員一個月內可能需要打出數千通電話或群發上萬條短信。

一個催收員告訴記者,雖然他們公司也開發了人工智能催收系統,但是發現催回來的單子數量並不多,通常只是在因忘記還款而逾期的普通投資人身上顯效;而對於一些自身資金鍊出現問題的企業經營主來說,作用並不明顯,這時平臺只能出動人力,多次進行上門催收。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主觀惡意逃廢債的借款人存在。面對這些“老賴”,平臺只能在上傳其信息到黑名單的同時,以非常低的資產價格將逾期資產轉讓,並計提自身的利潤填補投資人損失。

“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顯現。我最怕的,就是踩踏。好在我們沒有發過假標,現在就是把之前委託投資標的的錢,一筆筆結回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錯配標的,但是很多到期的標都回籠了。另外我們還有些風險準備金,也能撐一陣子。以後資金池模式是不能再碰了。”前述大型P2P內部人士坦言。

此前,中金公司預計未來僅有200家P2P平臺能在爆雷潮後存活。記者統計發現,截至2018年7月30日,按照交易量大小統計的前200家平臺,平均每個月的待收餘額均高達5千億元,總待收餘額共計3.74萬億元。

近4萬億,這並不是一個小的風險敞口。但受訪行業人士估計,其中絕大部分都不是假標,最多存在一些期限錯配標的。

對於這個原本肩負著“普惠金融”使命的行業來說,正本清源之路,才剛剛開始。(來源:證券時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