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2.5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長期居住,他們因何而來?

這是一張特殊的上海居住證,1944年6月7日由“上海特別市第一警察局”頒發,編號“外 第12746號”。發黃的紙張外緣殘破不齊,但不影響主要內容的辨識:一個名叫伊娃·泰歇爾(Eva Teicher)的13歲猶太小姑娘,職業為學生,住址是唐山路781弄39號,“國籍”一欄寫著的“無籍難民”。

七十多年前,2.5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長期居住,他們因何而來?

猶太難民居住證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希特勒下令“種族清洗”,無情地剝奪了猶太人的國籍,並進行瘋狂的迫害、屠殺。那些標榜自己“高度文明”的西方國家,均對猶太難民關上了大門。從1933年到1945年,約2.5萬名猶太難民先後來到上海避難,其中約1.4萬名集中居住在虹口區提籃橋區域。

七十多年前,2.5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長期居住,他們因何而來?

難民收容所容納200人的大房間

幾年下來,這些居住區凝聚著猶太民族特有的勤勞、智慧和堅韌,融匯著他們的善良、屈辱和血淚。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大部分猶太人得以重獲自由,並陸續離開上海這個避風港,奔赴世界各地。

七十多年前,2.5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長期居住,他們因何而來?

猶太難民隨遇而安,融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

這些猶太人在上海謀生立足,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共渡難關。他們向上海鄰居學習使用老虎灶和小煤爐,學習簡單的中文與上海話;年輕人戀愛結婚生子,學生正常上課,放學後與當地的孩子一起捉迷藏;他們按時舉行宗教儀式,舉辦音樂會,組建足球隊和橋牌俱樂部,外出結伴旅遊,甚至舉行選美活動……

七十多年前,2.5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長期居住,他們因何而來?

猶太難民創辦的白馬咖啡館外景

二戰時期的上海,物質生活雖然艱苦,但比起歐洲地獄般的集中營,這裡不啻為天堂,無怪乎猶太人將當時的上海稱為“戰火中的諾亞方舟”。 來到上海避難的猶太人,除了老弱病殘之外,都奇蹟般地生存了下來,而且人口還多了400多人。

七十多年前,2.5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長期居住,他們因何而來?

猶太難民經常聚會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摩西會堂

2007年,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歲月,上海市成立了猶太難民紀念館,位於虹口區長陽路62號原摩西會堂的舊址。紀念館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實物資料,包括當時猶太難民的身份證明文件、護照、居住證、難民證、戶口調查表、死亡證、預防接種證明、結婚證、離婚判決書、駕駛證、開業執照、成績單、家庭族譜、信函、照片、書籍、生活用品等。(文/陳永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