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2.5万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长期居住,他们因何而来?

这是一张特殊的上海居住证,1944年6月7日由“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颁发,编号“外 第12746号”。发黄的纸张外缘残破不齐,但不影响主要内容的辨识:一个名叫伊娃·泰歇尔(Eva Teicher)的13岁犹太小姑娘,职业为学生,住址是唐山路781弄39号,“国籍”一栏写着的“无籍难民”。

七十多年前,2.5万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长期居住,他们因何而来?

犹太难民居住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希特勒下令“种族清洗”,无情地剥夺了犹太人的国籍,并进行疯狂的迫害、屠杀。那些标榜自己“高度文明”的西方国家,均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从1933年到1945年,约2.5万名犹太难民先后来到上海避难,其中约1.4万名集中居住在虹口区提篮桥区域。

七十多年前,2.5万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长期居住,他们因何而来?

难民收容所容纳200人的大房间

几年下来,这些居住区凝聚着犹太民族特有的勤劳、智慧和坚韧,融汇着他们的善良、屈辱和血泪。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大部分犹太人得以重获自由,并陆续离开上海这个避风港,奔赴世界各地。

七十多年前,2.5万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长期居住,他们因何而来?

犹太难民随遇而安,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这些犹太人在上海谋生立足,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他们向上海邻居学习使用老虎灶和小煤炉,学习简单的中文与上海话;年轻人恋爱结婚生子,学生正常上课,放学后与当地的孩子一起捉迷藏;他们按时举行宗教仪式,举办音乐会,组建足球队和桥牌俱乐部,外出结伴旅游,甚至举行选美活动……

七十多年前,2.5万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长期居住,他们因何而来?

犹太难民创办的白马咖啡馆外景

二战时期的上海,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比起欧洲地狱般的集中营,这里不啻为天堂,无怪乎犹太人将当时的上海称为“战火中的诺亚方舟”。 来到上海避难的犹太人,除了老弱病残之外,都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而且人口还多了400多人。

七十多年前,2.5万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长期居住,他们因何而来?

犹太难民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摩西会堂

2007年,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岁月,上海市成立了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原摩西会堂的旧址。纪念馆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实物资料,包括当时犹太难民的身份证明文件、护照、居住证、难民证、户口调查表、死亡证、预防接种证明、结婚证、离婚判决书、驾驶证、开业执照、成绩单、家庭族谱、信函、照片、书籍、生活用品等。(文/陈永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