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夜話之從使用者到經營者

《從使用者到經營者》

江陽夜話之從使用者到經營者

記得今年瀘州迎來了入夏後第一場持續時間很長的暴雨,而且一週左右這場暴雨還在持續而沒有轉弱的跡象。不過最終下雨終於停歇了,我總以為對於城市來說應該算是一件美好的事,每一次暴雨在我看來就是一次完美的洗禮,在暴風驟雨裡可以滌盪城市的喧囂,淨化汙濁的空氣。更能讓我可以整理最近碎片化的思緒,加以記錄。

江陽夜話之從使用者到經營者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有著同樣的感受,我們生活的時代幾千年的來形成的一些固有的思維模式,正在這十來年不斷被互聯網思維挑戰著,打破重組,重組再打破。你以為今天的道理明天就變成悖論。你覺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工作的能力越來越弱,掙錢的本領越來越差。你期許著改變,但是又怕那些未知而不被辨認的百態信息,讓你瞻前顧後,不敢相信,不敢去嘗試。這樣的矛盾造成你一邊看著奇蹟的發生,一邊又不屑身邊人供給的改變。當某人給你帶來機會的時候,你其實選擇更多是迴避和拒絕。那麼接下來的文字我希望你能讀一下,因為我要改變自己,必須也改變一些人,或者說我想成功,首先應該幫助你成功。

如果你現在是個手工藝者,你有沒有發現,科技的無所不能,正在一點點蠶食你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藝。如果你是個銷售者你是不是發覺你的客戶越來越難開發和維護。如果你在創業你是不是發覺,人才和資金都是同樣頭疼的問題。

但是為什麼還有人做的好,還有新的模式在崛起?答案就是:你沒有看清你的方向,你不敢嘗試新的方法。那麼你的方向在哪裡,你又該嘗試什麼新的方法?

江陽夜話之從使用者到經營者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生存業態,這個業態就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產品思維,成為產品經理。以前我們往往喜歡談一些概念比如:人脈資源,資源共享整合,體驗式營銷,跨界合作,互聯網➕,智慧生活。但是所有談這些的時候我們都被框定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比如你的所謂人脈的搭建是因為你在做某一個產品或者為某一家企業工作服務去建立的,你所謂整合和跨界也是因為這個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所衍生出來的。一旦這個產品失去市場或者你不再有興趣為該企業工作或者企業淘汰了你,你發現為之建設的人脈或資源就喪失了繼續開發的能力。除非你繼續做同類的行業,但是當你換了產品或東家後,再次回鍋肉去開發原有客戶和資源的時候,你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激情和客戶也少了的新鮮感和需求力。你發覺你所謂的信用背書,並不能在其他事上面給你帶來相應的回報。因為從一開始你就不是在佈局,而是在框架裡周旋。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做呢?現代社會經營任何產品,除了依託產品的質量和優質的服務,讓客戶擁有使用體驗的同時,你更應該加強客戶參與經營的可能和相應的回報。一個好的產品,如果僅僅靠自己去銷售,沒有大眾傳播效應,終究是有限格局。未來的一個商業模式就是讓消費者,變成消費商,通過分享共榮,利潤轉嫁給使用者,讓有良好體驗的消費者,自覺自願的去跟你經營推廣,才能產生更持久更廣闊領域發展的可能。

而這個其實會變成一個三贏甚至多贏的局面。舉個例子:淘寶會對網店進行授勳和星級評估,滴滴會對司機進行服務評分來繼續他派單多少的標準。而這些評價並不是來自淘寶的CEO或滴滴的老闆。而且每一個使用者,而使用者的評價直接影響那個經營者的聲譽和成為下一個使用者的選擇參考座標。你看這樣一來,我們經營者不敢懈怠,只能把服務保持甚至不斷完善,使用者因為不斷獲取優質服務也加強了消費信心,不至於頻繁換購買渠道,而浪費時間和金錢。現代更優質的方法,就是讓消費者變成消費商,體驗使用後參與評級,還可以推薦給身邊的人,因為他們更能幫企業精確定位適宜人群,而且信用背書更容易建立,企業樂意把自己的產品收益分享一部分給這些消費商,消費商產品受益的同時,還有了額外的經營收益,他們自然願意抽出更多時間為之宣傳推廣。平臺因為在這個過程收集了大量的用戶數據,讓企業更加直觀的瞭解用戶需求,再不是僅僅來自於銷售部門單方面報告。而大數據成形後,平臺可以不斷疊加更多的商品服務再輸送給各類型需求用戶,形成一個共享經濟圈消費閉環。這樣的模式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一個商業圭臬。或許不是唯一,但是一定成為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