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放管服(三)丨「一刀切」是環境與經濟雙輸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专家谈放管服(三)丨“一刀切”是环境与经济双输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佈《關於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堅決避免以生態環保為藉口緊急停工停產等簡單粗暴“一刀切”行為,嚴格依法依規監管,切實推動高質量發展。文件旗幟鮮明地堅決反對“一刀切”,旗幟鮮明地堅持嚴格依法依規監管,針對性強,意義重大。

各種形式的“一刀切”都不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初心、本質和主流

環保“一刀切”就是指不分青紅皂白,不分是違法還是合法,一律對企業進行關停的做法。部分地方搞的環保“一刀切”,以及打著環保旗號搞的其他“一刀切”,數量雖不多,但簡單粗暴、影響惡劣。分析來看,地方環保“一刀切”具體行為,從表現形式和行為主體的動機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5類具體情形,要時刻警惕,堅決杜絕。

一是平時不作為,臨時抱佛腳,突擊整改“一刀切”。一些地方平時不積極認真抓好生態環保工作,對國家或上級部門有明確時限要求的重點任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實質性的推動,在完成時限即將到來甚至面臨問責壓力時,才進行突擊整改,整改要求的時限短、急,有時還往往脫離實際規律,實為懶政。如某縣在近兩年時間內沒有真抓實幹、狠抓落實,未能按照《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時限要求,依法分批有序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督察組入駐前突擊關停養殖場,督察組入駐當月“一刀切”關閉搬遷絕大部分養殖專業戶。

二是責任不落實,“掩耳盜鈴”式停業,逃避問責“一刀切”。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擔當,履職不到位,導致問題長期積壓,當面臨上級督察時,倉促應付檢查地採取“一刀切”措施,把問題通過臨時關停方式“藏”起來,檢查組一走,汙染還是照舊,完全背離了通過督察檢查幫助地方解決問題的初衷,也必然造成汙染反彈。這實際上是典型的搞花架子、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如某地一直未對汽修經營戶中部分“無證經營”行為進行查處,也未指導更換新經營許可證,且對噴漆廢氣治理設施、跑冒滴漏等問題的日常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在中央環保督察入駐時,為掩蓋問題、免擔責任,錯誤地要求所有經營戶一律停業整改。

三是難題不解決,披上“環保”外衣,借題發揮亂作為“一刀切”。一些地方其他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多、難題累積未解決,不是通過日常工作循序漸進去解決攻克,不是通過針對性的深入細緻調查去查找問題根源去攻克,而是打著汙染治理或環保督察的旗號,採取“強制手段”或施加“隱形壓力”,擴大打擊面,提速加碼,實為典型的官僚主義。如陝西彬州市以治汙降霾名義設立車輛沖洗站亂收費問題,行亂作為之實,不但沒有產生治汙降霾效果、解決大氣汙染難題,反而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給國家正常的環保執法行動抹黑。

四是標準不明確,以點概面,連帶打擊“一刀切”。一些地方工作不務實,對國家或上級政策理解掌握不到位,未制定明確、可操作的標準和要求,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發現個別和局部問題,即對整個行業或整個區域所有企業“一刀切”關停整頓,這實際上是一種亂作為。如在強化督查過程中發現有大蒜加工企業未按照要求加裝煙氣抑塵裝置,當地政府即對26家大蒜加工企業實施查封、斷電,部分已經按照前期整改要求完畢企業也被要求停產。這些所謂的“先停後治”“先停再說”“一律關停”“以停代治”,看似態度堅決、力度很大,無論企業大小、是否違法違規排放、是否具備改造條件,不分類別對相關行業企業一律實施關停整治,實質上反映了執政能力的不足、本領恐慌,造成“誤打誤傷”。

五是施策不科學,不分類指導,要求不切實際“一刀切”。一些地方分類不合理,缺乏嚴格規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論證,造成整改整治措施不切實際,是一種惰政的體現。如一些地方制定實施的錯峰生產方案,不根據環境績效水平對不同企業分類施策,按照統一比例關停企業,導致錯峰生產對改善環境質量的效果打了折扣,也鞭打快牛。與此相反,有些地方對於達標企業,按照環境績效水平實施差異化的錯峰生產水平,推動綠色轉型,效果良好。

凡此種種“一刀切”行為,本質上都是生態環保領域典型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是懶政、惰政、怠政、庸政的表現,是對環保督察執法的“高級黑”,既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也違背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初心,還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切”掉了、透支了政府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

依法常態化嚴格監管是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關鍵一招

企業偷排換取個體、短期、局部利益,是黑色增長,是不滿足老百姓需求的增長,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侵蝕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影響了高質量發展和創新發展,劣幣驅逐良幣,既影響當下,也影響長遠,必須深化督察執法,為高質量發展騰出空間。

同時,也應該認識到,企業違法成本不在源頭防治、當期治理,會形成企業違法得利、老百姓受害、政府兜底買單、生態環境受災的惡性循環,社會總成本會放大,將來需要加倍償帳。所以,常態化依法嚴格環境監管有利於減少社會總成本,傳遞提升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的良性信號,倒逼綠色轉型。

調研發現,合規、技術進步水平高的企業歡迎依法依規常態化監管,認為這實質上是最大的公平合理,保護合法合規企業權益,為守法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是對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推動。

事實上,嚴格的環保執法督察,不僅沒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呈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良好局面。國家層面,2017年在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同時,全國經濟增速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地方層面,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清理整治了6.2萬家“散亂汙”企業,整出了企業高質量、產業高水平、稅收高貢獻,促進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增產不增汙。例如,廊坊文安縣將2000家膠合板廠整合為100家,整合後年稅收是原來的2倍以上;邢臺市通過對2000多家板材產業整合搬遷、提檔升級,騰出土地1.5萬畝,土地增值收益100億元以上。

與“一刀切”“害群之馬”完全不同,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正確打法應始終強調和堅持的是穩中求進、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兩手發力、突出重點、求真務實,始終強調精準治理、嚴格規範,注重把握節奏和力度,既加強嚴格執法,又注重分類指導,努力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尤其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倒逼作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接續轉化,既追求環境效益,又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生態環境保護服務於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