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

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这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位于四平村六村屯与大河屯(上思屯细村)的交界处。这里原来的地势是两边呈斜坡形,水平高度60多米。两边斜坡底部相距150多米,中间有一条宽6米多、深2米多的天然河道从北往南而过,两边是30多亩的水田。这处隧洞和土坝水渠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建造这处隧洞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条水渠要从这里经过。这条水渠叫做"东支渠",总长5000多米,始于上黄大坝下游水渠(引用"龙山水库"的水),终于石龙镇安旺村独木屯,途中经上黄屯、上思屯、六村屯、回头屯和六稔屯。上述村屯相当部分的田地地势较高,用不到"东干渠"的水灌溉农田,只能靠"望天水"。所以,政府为了解决这些村屯的农田灌溉问题,就兴建了这条水渠。然而,这里是这条水利工程施工难度最大、所用土石方最多、投入人力财力最多的地段,两边呈斜坡形约有300多米宽、60多米高的大缺口,跨度大,加之国家当时落后,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短缺,没有施工机械,无法建"天桥式"水渠,只有土法上马先把河道建成双孔隧洞,然后用泥土把大缺口填平建成土坝水渠。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这处隧洞建于1964年冬,由桂平县罗播乡土石建筑第二工程队承建。因当时国家落后,钢筋、水泥短缺,所以隧洞建造只能是沙石结构。所用的石头就地取材,靠锄头挖、人力挑。河道里的石头用完了,就用到附近的石头。经过半年的时间,建成了宽6米丶高4米、长100米、顶部为半圆形的双孔隧洞。

第一期工程(建隧洞)完成后,接着又进行第二期工程即填平大缺口的施工。当年建水利,不像今天有挖掘机、装载机、大吨位的汽车等作业运输工具。那时只有少数的板车、鸡公车。要运输大量的土石方,最大的办法是依靠群众的一根扁担两只篸簊,一点点的搬运。当时国家采取不同政策鼓励地方参与兴办水利工程,由社与社、乡与乡合办,民办公助。为了保证按期完成任务,石龙乡与罗播乡合作,隧洞建成后罗播乡工程队并没有撤退,继续参加大缺口的填土工作。同时石龙乡政府举全乡之力,号召全乡各生产队、各部门单位和石龙高中学生一齐参加大缺口填土劳动,大力开展群众性水利工程建设。

据老人回忆,那时的场面是前所未有的,大壮观了。工地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红旗招展,还挂有很多横幅,上面写着宣传标语,如:水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兴起水利建设新高潮;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劳动的人们川流不息,分工合作,有的挖土,有的运泥,有的推泥,有的夯土,铲土声、刨地声、夯土声、车轮的"骨碌"声、扁担的"咯吱"声、"噔噔"的脚步声,还有叫喊声,交织在一起,变成一首首悦耳动听的劳动乐曲,热闹极了。大家劲头十足,干得热火朝天,以埋头苦干、你追我赶的精神奋战在水利建设第一线上。历经半年的紧张而快速的建设,终于把大缺口填平建成梯形土坝水渠。到1965年冬,这个地段的所有水利工程建设全部完工。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东支渠"这座水利工程是"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的特定产物,是石龙乡政府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石龙乡人民执行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的"防止水患,兴建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的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的又一个成就。它的建成在一定年代对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现在,这条水渠由于年久失修,多处破裂,淤泥沉积,杂草丛生,已无法放水使用而被废弃。恳望国家、政府做好维护工作,继续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要让它成为历史遗迹。

桂平石龙镇四平村一处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坝水渠

图 / 文 / 覃新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