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牛外交官,一人灭一国,唐太宗却只给他做了个五品小官

唐朝最牛外交官,一人灭一国,唐太宗只给他封了个五品官 战争规模对比 当时唐朝对外战役 以及西域各国的军队规模 领土 与民休息 不崇尚战争 需要的是和平 也就不鼓励这种行为了 李世民本来就是战争起家,大唐的江山也是他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像王玄策这样1万人战役,也不放在他眼里。

唐朝最牛外交官,一人灭一国,唐太宗却只给他做了个五品小官

王玄策,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不怎么熟悉。这也很正常,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只有寥寥数段,没有单独列传,甚至连生卒年月都不详。唐太宗时期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的光彩被掩埋。

印度,唐朝时期我们称天竺,由于《西游记》的渲染,让人们很自然的认为当时的印度是跟大唐一样的帝国。其实不然,当时印度割据成几个不同的国家,王玄策出访的就是最大的割据势力——戒日王朝,统治着印度中部一部分地区和北部地区。

戒日王朝实施封建制度,帝国境内有三十多个封建藩国,戒日王就是联盟的盟主。

王玄策三次出访天竺,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王玄策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以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再度前往印度。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

唐朝最牛外交官,一人灭一国,唐太宗却只给他做了个五品小官

在第二次出使中,王玄策一行卷入戒日王朝的王位篡夺事件,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公元647年,戒日王出世,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他一改戒日王的睦邻友好政策,派出军队劫掠各国使者贡献的财物。王玄策一行30人,被阿罗那顺派出的2000人的军队打败,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逃脱。

财物被劫,手下被杀,王玄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没有像小孩子一样,在外面受欺负了,就哭哭啼啼的回家找父母。王玄策性格刚毅、聪明勇敢,背负着大国的荣耀和使命,他决定靠自己的能力找回大唐的面子,并为手下报仇。

王玄策先去吐番,在吐番发檄文招兵,松赞干布派给他1200名精锐骑兵。之后又去泥婆罗(尼泊尔),利用唐朝和吐番的影响力,尼泊尔王给他7000骑兵,再加上大唐藩属国的兵,总人数接近一万。王玄策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当时吐蕃王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

公元648年,王玄策攻破北印度茶镈和罗城,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唐朝最牛外交官,一人灭一国,唐太宗却只给他做了个五品小官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发誓一定要抓住阿罗顺那。中印度城邦望风而降,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能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召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王玄策、蒋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

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也一一投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攻打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

王玄策将阿罗顺那披枷戴锁,还有一众王妃、子孙、大臣,共2万余人都带回长安,献给唐太宗李世民。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王玄策用这么一支杂牌军灭掉了一个国家,这样的丰功伟绩,为何太宗皇帝只给他一个从五品的散朝大夫官职?

第一,天竺太远,这场战争对唐朝国内没有任何切实的影响,除了带回来的一些俘虏。第二,太宗就是战争起家的,建国战争时,随便一个反王,都是十万甚至几十万的军队。王玄策一万人就能灭掉的国家,当然在他眼里算不了什么。第三,当时的唐朝国力昌盛,战将如云,不需要再用大封一个将军来鼓舞士气,也违背与民生息的国策。

唐朝最牛外交官,一人灭一国,唐太宗却只给他做了个五品小官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王玄策是很厉害的,不是打仗打得好,而是对局势的判断和优秀的外交能力。在第一次出使印度时,他就很有心的对印度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甚至地理环境都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在第二次出使印度出现意外,他能从容不迫。戒日王去世,各藩属国纷纷自立,反对篡位者阿罗顺,王玄策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能打败他。还有就是他出色的外交能力,让周边各国愿意借兵,也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

太宗皇帝李世民之死

王玄策如此优秀,就算当时没有飞黄腾达,可有了不凡的经历,再加上太宗的赏识,之后平步青云也不是难事,为何仕途止步于散朝大夫,这就要说到太宗皇帝的死。

王玄策带回的俘虏中有个天竺方士那迩娑婆寐,据说有两百多岁,有长生之术。当时李世民病重,迩娑婆寐造出延年之药。太宗吃了那迩娑婆寐造的药,没有效果,不久就死了。这个药肯定是没有用的,那有没有负作用。李世民是吃了药加重了病情,还是病情本来就一步步加重,这就无从得知了。

最后,那迩娑婆寐被释放回国。王玄策跟李世民之死多少有点关联,导致仕途无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