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怎樣防止孩子玻璃心?

一、“透過你的世界觀的,我的眼”

拗口的我有點兒想抽自己,但真的就是這樣啊~意思是,你咋看待世界的,你孩子看到的就是啥。你真的不能不負責任到讓孩子看到世界一片淒涼慘淡。

比方說,倆小孩打架,A媽媽把孩子拉開,問A“你怎麼能讓他欺負你?”那難以避免的,A長大了會有“受害者心態”。“他欺負我,全世界欺負我”。老這樣看問題,脆弱那是妥妥的。

B媽媽把孩子拉開,對B說“你倆是好朋友,老在一起玩兒,又親密,發生點兒小摩擦正常。不跟你好的、不跟你玩兒也不會也有爭執啊!”這何止是更淡定的視角,還是小處著眼的情商教育啊!

我們都喜歡成熟、樂觀、從容、堅定、心思澄明的人。如果家長沒有這樣引導的功力,只能拼將來遇到好老師的概率了,特別聰明敏感的孩子這事兒也能想明白,不過是不是要走很多彎路、付上很多情緒代價?

兒童教育,怎樣防止孩子玻璃心?


我最喜歡的一位同事的一個解釋:

她兒子小時候第一次被老師批評,特別傷心。她就跟兒子解釋“老師批評你是愛你,喜歡你!不愛你的人才不管你呢,會看著你犯錯,是不是?你就像小樹,老師批評,就是給你‘砍樹杈’。你想啊,要是不砍,你就長不高,往橫向發展,長些亂樹杈,長大了只能當劈柴燒;給你砍好了,你就往高處長,長成參天大樹,將來蓋漂亮的房子、能遠航的大船!”

反正從我兒子很小開始,我都這麼解釋。他經常會說:“姥姥給我砍樹杈,我有點兒疼,不過我很勇敢!”或略顯鬱悶地說“唉,今天老師又給我砍樹杈了……還好,爺們兒能挺得住!”

忽然想到一句歌詞“把太細的神經割掉會不會比較睡得著……”我兒子神經超細,但是,在強大如我的老媽的洗腦下,脆弱與孩子何干?

兒童教育,怎樣防止孩子玻璃心?


二、“給壞脾氣一個容身之處”

脆弱的孩子中有一撥,因為負面情緒累積的太多,太痛,所以才脆弱逃避。成人傷了心還不去談戀愛了呢,何況小孩子?

孩子脆弱有這樣一個循環:事情有難度——面對的時候煩躁——被大人否認、壓抑(有什麼可著急的?你耐心一點兒!/你那麼急躁有用嗎?)——負面情緒得不到處理——面對可能再次出現的情緒“痛點”,選擇逃避。

你有沒有類似的體驗?你很難過,跟某人傾訴,某人一副不以為然,你馬上就生出“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強烈感慨,發誓“以後再跟這貨說這問題我就是慫包”!可你除了某人,還有某某人,閨蜜朋友什麼的一大把,不愁沒地兒宣洩。

而孩子,除了父母以外,就再少有其他的情緒支持者了。如果在父母這兒都被堵,基本上就沒戲了。按照循環走下去,脆弱逃避是遲早的。

兒童教育,怎樣防止孩子玻璃心?


怎麼“給壞脾氣一個容身處”?

最簡單的——你現在覺得很著急是嗎?(以此類推,傷心、生氣、失望……前提是,當父母的你得知道並且能覺察這些情緒有出現。)

最體貼的——你能感覺到你現在很著急!(安慰一下有那麼難嗎?不講道理不說大話不指責當爹媽的會死啊?)可以抱一抱,你反而會發現他/她能很快安靜下來。

最積極正面的——我看到你已經堅持一段時間了,你很努力地想要完成!不過看起來有點兒不順利,你還沒搞定它,你現在很著急是嗎?(順便肯定了好行為,養孩子的時候,爹媽的注意力是“照哪兒哪兒壯大”,如果你老去照哪些缺點,你真是作死啊,道理同上!)

同理,摔倒了、打架了、被誤解了、想要的沒得到了……都可能有“壞脾氣”,給它們類似的“容身之處”。“每一個堅強的人生贏家,都帶著一個對人性弱點收納合理的背囊”。BTW,這句話是我說的。

兒童教育,怎樣防止孩子玻璃心?


三、“爹媽雲淡風輕,孩子處變不驚”

見過不少火急火燎、凡事兒大驚小怪的家長,我媽是這樣的人,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一個人。作為一個以前也有這毛病、現在“愈後良好”的病友,我對這個問題,簡直不僅僅能用“感同身受”來形容。

我之所以以前脆弱,覺得一遇到事兒跟天塌了一樣,本能地想要躲起來,是因為我媽是這樣對事情反應的。從她驚慌的樣子我覺著事兒很嚴重——大人都處理不了的事兒,小孩子就只能接受恐懼的折磨。

其實後來才發現是小事兒,沒啥大不了的。但心理陰影已經存在了,習慣性的心理反應已經形成了。再說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學習心理學、完成充分地自我覺察。

我的其他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孩子之所以脆弱、逃避困難,跟爹媽反應過度絕對有關係。所以,孩子急,孩子怕,孩子慌,咱得淡定。你從來見有戰鬥力的部隊,中層將領著急忙慌地進入帳篷“報~~~~~”,其統帥啥時候跟著他一起著急過?不是胸有成竹地指揮若定嗎?如果有著急,等著丟盔棄甲吧!整個部隊會變得無比脆弱。

可能有人要問:爹媽太淡定,孩子就不重視這事兒了,會不會?

所以,以“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做形容最恰切不過了。方法還是要找的,但是在情緒回應和思想境界上一定不能輸了氣勢。

玻璃心絕對是可以預防的,先把這三條做到,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