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嵐縣「智造」領跑馬鈴薯產業——訪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理事長戴小楓

“呂梁是我一直很嚮往的地方,在我上小學的時候,通過一部文學作品《呂梁英雄傳》,我第一次知道了呂梁,少兒時期便在腦海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象中的呂梁特徵是乾旱和荒蕪,然而,一來到呂梁,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青山綠水,說明呂梁認真踐行了習總書記說的‘兩山理論’,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現在我們國家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也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所以未來的30年對於呂梁來說是大好的發展機遇期。”全國馬鈴薯主糧化產業聯盟理事長戴小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2018年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年會為何選擇在嵐縣召開,戴小楓說:“2016年年初,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預示著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馬鈴薯將成為我國除稻米、小麥、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糧。預計到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我還記得《意見》發佈後,嵐縣縣長喬雲第一時間就來到我們這裡拜訪,與我們一起座談討論如何把全國馬鈴薯主食化這個國家戰略在嵐縣落地,並尋求新的合作。如今,我們跟嵐縣的合作已經四個年頭了,嵐縣的土豆也是我在全國這麼多的主產區吃過的最具有土豆風味的地道的土豆,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們在嵐縣召開聯盟年會,對於嵐縣四年來馬鈴薯主食化產業發展、推動一二三產融合、推動脫貧致富,既是一次檢閱,也是對未來工作的新規劃,重新確定我們的工作目標和方向、工作重點和任務,在過去已有工作基礎上再上一個新臺階,把嵐縣的馬鈴薯打造成世界主食、中國美味、嵐縣智造。”

“嵐縣縣委、縣政府在全國馬鈴薯主食化這個國家總體戰略當中,結合嵐縣的實際,走出了一條獨具嵐縣特色的馬鈴薯主食化的道路,已經成為在馬鈴薯主食化這個農作物當中全國的領先縣、模範縣、標杆縣、示範縣。那麼這裡面有兩個特點非常突出,一是他們把馬鈴薯主食化的精神,習總書記的指示精髓,創造性地結合嵐縣的實際開展工作,開發出結合嵐縣人民長期以來本身的飲食習慣以及當地民俗鄉土和文化烙印的嵐縣108種土豆宴,這在全國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說嵐縣的土豆是世界主食、中國美食,嵐縣“智造”;二是嵐縣把馬鈴薯主食化產業發展,帶動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在一二三產融合過程中,更重要的就是跟文化產業的融合,跟旅遊觀光、生態環境建設、文化建設有機地融為一體,走出了一條嵐縣道路,特別是把民俗體驗觀光文旅跟‘土豆花開了’文化節進行有機結合,是值得學習和推廣的。”戴小楓對嵐縣的馬鈴薯主食化發展深表讚揚。

關於下一步如何加深與嵐縣的合作,戴小楓表示:“一進入嵐縣這塊熱土,看到的是土豆,聽到的是土豆,談到的是土豆……土豆在這個地方已經深入人心,已經深深地紮根於我們呂梁這一塊紅色的熱土,所以我們聯盟全體成員有決心也有信心通過嵐縣的馬鈴薯主食化這一套模式,根植於這一塊深厚的紅色土地,用我們的熱情熱心去澆灌出馬鈴薯主食化的絢麗之花,為這項利國利民的營養健康事業,開啟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三次膳食革命,為未來健康中國、美好中國、美麗中國夢的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借這次聯盟的活動,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跟嵐縣簽訂縣、所共建的協議,共建了嵐縣和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馬鈴薯主食化博士後工作站,同時還成立了嵐縣馬鈴薯主食化研發中心,我們想通過繼續深化合作,長期合作,帶博士、碩士團隊來嵐縣與當地的同志們一起進行相關的研發活動,給這個產業的發展提供持續的、科技的、創新的推動力,打造一個產、學、研結合的馬鈴薯產業,用科技給嵐縣的馬鈴薯插上飛向世界的翅膀。”

記者 劉小宇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