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擴盤提質」 今年新增學位16.22萬個

肥: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擴盤提質” 今年新增學位16.22萬個


合肥市以供給側改革思路破解“上學難”,通過新建增量、盤活存量、提高質量等方式,不斷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讓“好學校”遍佈百姓家門口。

伴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合肥同其他省會城市一樣,面臨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階段性短缺的難題。百姓不僅希望“有學上”,更盼“好上學”、“上好學”。面對百姓需求,合肥市把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作為全市教育事業發展的主線來抓,逐步提高教育資源供給能力,豐富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出一條擴大教育公共服務供給之路。

合肥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獲得感不斷增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小學幼兒園建設工作,把學校建設納入城市大建設調度範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宋國權經常深入現場,視察項目建設。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多次調度學校建設,解決實際困難。市政府分管市長每月召開一次學校建設調度會,深入一線靠前指導項目推進。市直相關部門開闢綠色通道,對教育項目優先立項審批、優先資金保障、優先安排工程招投標和竣工驗收,嚴格質量監管,確保教育項目順利實施,確保如期交付使用。

聚焦規劃引領,做好頂層設計。合肥市政府出臺《合肥市城市學前教育設施佈局專項規劃(2011-2020)》《合肥市城市中小學佈局規劃(2011-2020)》,市發改委印發《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2015-2020年)》,為全市中小學和幼兒園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了科學安排。2016年,為應對全面“二孩”政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啟動了對三項規劃的修訂和完善工作,進一步提高中小學和學前教育的“千人指標”,大幅度增加教育設施布點,優化城市教育學校資源配置,滿足適齡兒童入學需求。

聚焦資源供給,滿足入學需求。編制施行《合肥市普通中小學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全面提高中小學建設標準。加快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合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73所、新增學位24萬個,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45所、新增學位8.3萬個。2018年秋季城區建成中小學項目23個、新增學位39602個,幼兒園項目39個、新增學位9690個。

除通過新建一批中小學幼兒園項目,不斷增大學位總量外;還著力盤活教育資源,解決老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近兩年相繼將老城區市屬的合肥旅遊學校、合肥八中和合肥七中老校區等10多所學校整合或搬遷的教育資源,移交當地政府改擴建後舉辦義務教育,為緩解老城區入學壓力,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

合肥市持續加大中小學幼兒園建設力度,新增學位數大於學生數,滿足了就學需求,解決了好上學的問題。

2018年合肥市城區新增中小學生9.4萬人,供給學位10.3萬個;新增幼兒園學生5.9萬個,供給學位5.92萬個。

為提高專業化建設水平,合肥市直相關部門開闢“綠色通道”,確保教育項目順利實施,確保如期交付使用。按月召開項目調度會,按需召開專題協調會,商討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建設項目按計劃推進。

聚焦品質,提高建設標準。編制並施行《合肥市普通中小學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全面提高中小學建設標準。合肥市政府出臺《合肥市中小學“美麗校園”創建活動實施方案》,著力開展“美麗環境、美麗課堂、美麗班級、美麗教師、美麗學生、美麗家長”等“六美”校園建設工程,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將中小學校打造成“最美建築群”和“城市風景線”,彰顯出學校的美麗形象和“宜人氣質”。

聚焦公平,堅持零障礙入學。合肥市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升學難問題,在全國率先實施“五個百分之百”零障礙入學政策,即“百分之百有學上、百分之百上公辦學校、百分之百享受義務教育免費待遇、百分之百同等標準錄取省市示範高中、百分之百同等待遇錄取高中階段就學”。實施同等待遇,堅持隨遷子女入學後與戶籍兒童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編班、統一教學、統一安排活動,做到一樣就讀、一樣升學、一樣免費;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將家庭經濟困難的隨遷子女,納入教育資助範圍。全面加強中小學校免費就近就便接收隨遷子女入學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該政策被中宣部理論局作為推進教育公平的典型案例,編入《理論熱點面對面》,並獲評“第二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獎”。經過多年努力,目前該市隨遷子女占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1/3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數三倍多。2018年,共有10920名隨遷子女報名參加中考,佔全市報名人數36%,隨遷子女和本地學生同等政策參加高考。

聚焦質量,激發辦學活力。採取名校辦分校、名校託管、名校弱校捆綁、學區聯盟、名校集團化等辦學方式,發揮品牌增值擴容效應,提升新建和薄弱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該市191所學校納入集團化辦學管理,佔義務教育學校24.26%,集團成員校實行“統一辦學理念,統一師資調配,統一管理制度,統一考核評價,統一資源配置”等“五統一”,通過集團化辦學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保障隨遷子女享受優質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