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表現判若兩人?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表現判若兩人?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表現判若兩人?

nini在家裡比在幼兒園積極

晚上離園時,老師對mimi的媽媽說:“mimi太內向了,在幼兒園不跟其他小朋友玩,老師提問他總是低著頭不說話,我們應該想辦法讓mimi變得活波開朗一些。”媽媽說:“您說的這個問題我已經發現了,在家裡他並不內向,跟大人說起話來伶牙俐齒的,可是一到外面就不言不語的。看到別的孩子有說有笑,我心裡既著急又氣惱,覺得孩子的表現讓我很沒面子。”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表現判若兩人?

nini在幼兒園比在家裡積極

媽媽來接nini回家了, nini不願意走,拉著媽媽看牆上新得的一顆亮星星,這是今天她用自己獨立吃飯的好行為“掙”的。媽媽趁機教育說:“在家裡也自己吃飯,不讓媽媽喂,才是好孩子。” nini點了點頭。可是回家以後,媽媽不喂她,她就一口飯也不吃,媽媽說:“你不自己吃飯就告訴老師,把亮星星摘掉。” nini哭了,這下喂她也不吃了。媽媽既為難又後悔。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表現判若兩人?

孩子在家、在園要現不一樣的現象很普遍

寶寶在家、在園表現不一樣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這是孩子根據環境變化自然選擇的結果。但是,良好的行為方式需要在各種場合進行到底,否則寶寶在一個場合是一套行為方式,在另一場合是另一套行為方式,孩子不易內化成受益終身的良好行為習慣。

然而,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環境差異很大,家長怎樣培養寶寶在家、在園協調發展呢?

第一步,列清單

家長與幼兒園老師充分交流,家庭成員之間也相互交流,列出一個清單全面盤點寶寶在家、在園的不同表現。

例如,在生活方面,可以從吃飯、喝水、睡覺、如廁、穿衣、洗手、漱口等各個環節,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出寶寶在家、在園的行為方式,僅吃飯這一項生活方式,還可以從餐前餐後衛生、獨立與依賴、是否偏食、進餐情緒、端碗拿勺等項目進行更加詳細的調查和統計,在遊戲方面,可以從愛好、運動量、規則、靈活性、同伴交往、玩法等角度列出清晰的菜單;在學習方面,可以從興趣、注意力、傾聽與應答、堅持性以及語言、繪畫、手工、科學等方面瞭解孩子。

可別小看了這個調查工作,您的收穫將會很大。如果媽媽完整、細緻地做一遍,您將對寶寶有著更加豐富、深人的瞭解,從中發現寶寶的優點、缺點和特點,為優化寶寶的行為習慣提供最真實可靠的依據。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表現判若兩人?

另外,做為過來人的爸爸媽媽都知道,童年記憶的遺憾就是缺乏精彩的細節。如果這項調查用某種方式保存下來,將是寶寶成長中一件珍貴的禮物。

第二步,重配合

父母與幼兒園相互配合,密切聯繫,是保證孩子教育一慣性的重要方法。爸爸媽媽們要了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規,孩子回到家以後,也不能放縱,應儘量按照幼兒園的紀律來約束孩子,持之以恆,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師、家長的要求變為自覺的行動,養成有秩序的生活習慣。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表現判若兩人?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很害羞,不敢大聲說話,家長要跟老師協商好,請她幼兒園表揚孩子在家裡的好表現,並給孩子大膽說話的機會。漸漸地,孩子就明白了大膽說話是值得嘉獎的行為方式,媽媽和老師的表揚鼓勵也增強了她的自信心。慢慢地,孩子在家裡的良好行為方式就遷移到幼兒園了。

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是權威的象徵,孩子非常期待老師和小夥伴的認可。父母可利用小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把孩子在家中的各種表現客觀地反映給幼兒園老師。如在孩子取得了進步的時候,可以請老師輔助及時地鼓勵孩子,這樣可以讓寶寶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對孩子在家裡養成和在幼兒園中一慣性的良好習慣和優良品格非常有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