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次地震 竟湧出一座山 讓人迷惑的慶山疑雲

唐代一次地震 竟湧出一座山 讓人迷惑的慶山疑雲

慶山寺遺址

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故事。

大山的出現在一朝一夕間出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

話說唐朝垂拱二年武則天時期,也就是公元686年。《舊唐書·五行記》記載:“十月,在新豐露臺鄉,大風雨雷電,有山湧出,高二十丈,有池,週三百畝。”有人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一夜之間,平地湧出一座高二十餘丈的大山,山南裂出三眼大泉,頃刻形成周擴三百畝的大水池,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山上長滿了熟透的柿子,醇香撲鼻。還有滿滿地掛在枝頭、紅得炸裂開來、果仁顯露的大石榴,宛如天界神果,極為迷人,平坦之地長滿菽麥而且正當揚花之時……”

武后接到彙報很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兆頭,值得慶賀。於是,歷史上憑空添了一座大山的名字——慶山。當然,名字也極為顯貴,是武則天大帝賜的。

唐代一次地震 竟湧出一座山 讓人迷惑的慶山疑雲

武則天

這些文字我讀了很多遍,總感覺這不像是修史,更像是靈異事件,並且用了很多修飾的詞。各位請看,是什麼東西一夜之間讓湧出的山上長滿熟透的柿子和大石榴呢?這顯然不符合客觀規律,有文學加工的成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十月份的確是柿子和大石榴成熟的季節。但憑空湧出,你相信嗎?

唐代一次地震 竟湧出一座山 讓人迷惑的慶山疑雲

慶山寺文物金棺銀槨

《舊唐書·五行記》是一本史書,當中記載了唐朝的很多自然災害,但由於錯誤百出,也往往被史學界所詬病。在這裡,我需要再給大家講得更清楚一些,所謂慶山,並不是石頭山,而是黃土高原的二級臺原。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版本。唐朝詩人張說在任西京留守時,向在東京洛陽辦公的武則天彙報:“臣於六月二十五日得所部萬年縣令鄭國忠狀,稱去六月十四日,縣界霸陵鄉有慶山見,醴泉出。”注意看,這應該不是第一手的彙報材料。因為第一手的彙報不會有慶山這個名字,慶山顯然是給賜的名。聽到鄭縣長的彙報,張說趕緊派了一個下屬官員孫履直,對當地老百姓做了一個調查。老百姓說,山是平地湧出,周圍有數里長,有三座齊高的山頭。山湧出來的時候,天青無雲,但聽到了異雷的響聲。山很快就形成了,一些人大著膽子上山去看,只見阡陌如舊,草樹不移。

把兩者的文字做一對比,第二個更真實一些。但是我還是有些疑問。大家都知道,黃土高原具有溼陷性特徵。平地湧出了一座山,還是一般齊,怎麼可能呢?

作為一次山川靈化的典型,這對當權者來說無疑是個好事。武氏把慶山所在地的新豐縣改成了慶山縣,把當地隋朝時修建的寺院靈嚴寺改成了慶山寺。注意,沒有一本史籍介紹過靈嚴寺的地理位置。難道這座寺廟就在慶山上嗎?我自己揣測,隋朝的寺廟應該離靈異發生的地方不遠。而且這個寺廟位於郊荒野外,也不會太大。於是,擴建靈嚴寺,改稱慶山寺。於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新寺——慶山皇家寺院落成。

在《五行記》中,介紹當地的縣令姓胡;張說介紹的縣令姓鄭,到底是哪一個對呢?這個很明顯,《五行記》有胡謅的成分。張說的要寫實一些。我認為鄭姓靠譜一些。

言歸正傳。山,你認為山是平地湧出來的嗎?說得再明白些,從現代的考古發掘中看,這壓根就不是什麼山,只是黃土高原的二級臺原而已。在發掘慶山寺之前,這裡是當地的一個磚廠。在陝西這個地方,磚廠往往建在一個土坡上,為什麼?取土方便呀。

現在又回到問題的根本上,土原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地質構造,導致上升呢?從《五行記》和《譚賓錄》的記載來看,發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都提到了有“醴泉出”這一現象。山勢在幾天的時間內上升,有出水的可能嗎?應該說會有,但會很快消失,因為地表水會很快復歸原水位線。水大到裂出三眼大泉,形成300畝的湫池。而山的形成過程中,山上還阡陌如舊,草樹不移,怎麼可能?

根據種種跡象推測,這是一個大騙局。山的確是“山”,但不是平地湧出的,而是一部分黃土的溼陷性結構,讓原整體下沉了。沒有下沉的部分形成了“山”。下沉的部分土層斷裂,而讓泉水湧了出來。我自小生活在黃土原上,對這裡的地質非常熟悉。經常由於原的滑坡和黃土沉降,從而出現大大小小的泉眼。至於山的概念也是視覺上的誤差形成的。由於原體整體下沉,形成的視覺差感覺眼前出現了一座大山。沒有下沉的山頂自然阡陌如舊,草樹不移。

公元690年,女皇武則天登基。武氏稱帝后在慶山寺大興土木,由朝廷撥款把慶山寺建成了可與法門寺比美的皇家寺院。寺內修建專門用於供奉釋迦牟尼佛祖舍利的地宮,精雕細刻,以上佳青石彩繪製作舍利寶帳,重金珠寶製作盛裝佛祖舍利的金棺銀槨,舉行大型儀式迎請舍利到慶山寺地宮中供奉。皇帝的重視也成了王公貴族們的風向標。在武則天的詔令下,王公貴族們紛紛捐資捐物供養舍利,併到慶山寺禮佛朝拜。慶山寺裡終日香菸嫋嫋,磬鈸、木魚之聲不絕於耳,旌旗飄揚,山上山下一派熱鬧景象,形成了唐代大週年間皇家寺院“東慶山”“西法門”的遙相呼應之勢。

唐代一次地震 竟湧出一座山 讓人迷惑的慶山疑雲

慶山寺珍藏的佛骨舍利

旺盛的香火持續了五十多年。公元845年,風雲突變,唐武宗時期會昌滅佛,慶山寺沒有了皇帝的庇護,很快就樹倒猢猻散,迷失於荒煙蔓草間,從此再也沒有和尚在這裡參禪唸佛。

唐代一次地震 竟湧出一座山 讓人迷惑的慶山疑雲

珍貴的佛舍利子

星移斗轉,時光悠悠地來到1985年5月5日中午,臨潼新豐鎮露臺鄉的農民因在鳳凰(姜原)上面開磚瓦廠取土,突然發現土中有古墓樣的構造,從而引起了文物專家的關注。

從此,慶山寺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經考古專家清理、考察,從土穴中發現了包括佛祖真身舍利在內的佛祖釋迦牟尼舍利寶帳。而此時這批佛教珍寶已經被塵封了一千多年。佛祖真身舍利出土的時候,被層層保護,先是保存在舍利瓶中,舍利瓶被安放在金棺中,金棺再放入銀槨,銀槨再放置在舍利寶帳中。當時僅在慶山寺地宮中出土的文物就達127件之多。

唐代一次地震 竟湧出一座山 讓人迷惑的慶山疑雲

慶山寺出土的文物

佛祖舍利被發現後,曾先後赴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展出,引起了空前的轟動效應。

專家說,這批佛教文物為國之瑰寶,民族文化遺產之精華。它的發掘,對研究唐代佛教的發展、建築、線刻、繪畫、樂舞藝術、金屬冶鑄、玻璃生產、陶瓷焙燒工藝等,有著極高的科學價值。

出土過如此之多珍寶的慶山,如今卻已成為歷史,消失於人們的視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