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人類文明的標誌

長城,人類文明的標誌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豐碑和見證。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中國古代乃至世界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蘊含的豐厚的文化引起了中國以及全世界的關注,對長城所孕育的文化也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長城,人類文明的標誌

一、長城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對於長城,大家都很熟悉。中國曆代長城累計長度超過10萬里。長城的修建歷史上下有2000多年。楚國的長城是中國的第一道長城,修築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50年以前。從那個時候算有2000多年,所以人們說長城上下2000年,縱橫10萬里。長城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人類文化遺產,最大的文物。無論是它佔有的空間,還是它悠久的歷史,都在人類文明史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常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實際上,長城也是人類文明的標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有很多內涵,主要是針對我們國家自己而言,而國外的朋友到中國來感受長城,並不是來感受我們民族的“象徵”,而是來感受人類文明的標誌,感受長城這座人類文明見證物的歷史信息。在這一點上,長城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早已失去軍事防禦作用的長城,它今天存在價值就在於人們都有要去感受歷史文明的需求。所以我認為萬里長城永不倒真正的體現就在這一點上。只要有人類,就有這種需求,而有了這種需求,長城就會活著。這是從長城作為象徵意義上來說的。許多外國遊客來中國登長城,他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就是在中國的古代為什麼要修長城,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撐了這麼艱苦的勞動。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長城是和平的標誌,是人們在和平的願望下修建的。只有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實在不願意打仗的民族,才會投入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去修長城。這一點是長城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它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

長城,人類文明的標誌

二、長城在歷史上的作用

長城的產生,實際上是在社會發展到人需要防禦人的時候,才逐漸有了雛形。財富有了積累的時候,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有了防衛和搶奪的需求,在這時候人才會防衛人。從那另一個角度看,有了防範也就有了進攻。有了財富的搶奪,肯定就有抵抗,也就產生了戰爭。所謂戰爭是指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戰爭是產生了私有財產和階級以後才有的,是解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一種最高的鬥爭形式。長城作為一道軍事防禦的工程,嚴格地說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戰爭是搏鬥雙方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戰勝另一方,使另一方屈服,貫徹自己的意志。而長城達不到這種作用,長城防衛得在嚴謹、再好,給對方也構不成打擊,僅僅是讓對方進不來。所以長城從軍事角度來說其作用是很有限的。但從歷史角度來說是這樣嗎?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因為長城的產生不僅僅是因為戰爭。在中國歷史上2000多年來,這麼多朝代持續這麼長時間在修長城,而且修得規模這麼大,肯定有一個合理的價值。

長城在歷史上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在哪裡呢?它真正的作用是緩解和調適了農耕經濟與遊牧經濟的衝突。遊牧經濟和農耕經濟交界的地方,爭鬥十分激烈,經常出現混亂無序的狀態。長城產生之後,這種混亂無序的狀態才有了改變。所以長城真正作用是在兩種經濟行為衝突下,所起到一種保護作用。這種保護作用也不完全是保護了先進的農業文明,它既保護了先進的農業文明,又保護了遊牧文明。因為戰爭對雙方都造成傷害。除經濟外,長城的作用也還體現在政治上,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回顧長城的歷史,長城上很多時候也是烽煙四起。凡是戰火燒得很旺的時候,一般都是民族政策存在很大問題的時期。長城是文明與文明之間相互衝突的產物。

長城,人類文明的標誌

三、長城的修建

中國長城的修建,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以前所說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其實那個時候修建的溝牆都不是長城,只是防禦工程的一種雛形。最早長城的產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楚長城作為中國的第一道長城,是在公元前656年就已經發揮了作用的一道楚國防禦齊國的長城。

秦始皇萬里長城是中國的第一道萬里長城。秦始皇對秦國境內的長城是又拆又建,拆的是戰國時期其他六國之間的長城,拆除了封建割據勢力可重新起用軍事工程的隱患,拆除了六國貴族殘餘勢力妄圖恢復舊國的希望,從精神上、從生存條件上徹底摧毀了六國的殘餘勢力。建的是秦國北部邊境的安全線,它從甘肅臨洮起一直走向遼東,將自然條件良好、土地肥沃、適宜農業耕作的西部、北部邊境用長城圍護起來,劃出了一條以農耕生產為主的農業經濟區與以畜牧為主的遊牧經濟區分界線。它對外抵禦著匈奴的侵擾,對內維護境內的正常經濟生活,對維護集權制王國的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漢代大規模修築長城是為了徹底地解決匈奴對漢王朝的侵擾。從漢代修建長城的戰略方針來觀察,漢代長城的修建不但是為了防禦,而且是為了更好地擴張。漢王朝建立初期,社會經濟狀況落後,兵力不足,對於北方日益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的不斷侵擾難以抵禦,漢王朝只好通過守邊防備和安撫、和親策略雙管齊下,來維持邊界安定。到了漢武帝時期,他推行了增加中央王國經濟實力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思想,加強了中央集權制,有了反擊匈奴侵擾的經濟基礎和大規模進行軍事作戰的能力。西漢王朝為了鞏固新開拓的疆土再次修建長城,把西北的綠洲圈在長城之內,不僅將長城修築到大漠以北和西部高原上,切斷了匈奴南侵的生存線,鞏固了西北邊境,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長城,人類文明的標誌

明代又是一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的朝代。明長城是我國曆史上修築的最後一道長城,也是修築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工程最堅固,設備最為完善的長城。它也是世界上偉大的古建築工程之一,早已作為地球上人類的奇蹟載入了世界文明的史冊。但是,明長城與漢長城相比較,地理位置大規模地向南、向東退縮。原因是明代始終未能徹底消滅元末殘餘蒙古貴族的軍事勢力,只好劃地為界,以求自保。但是,明長城的修建阻止了蒙古貴族重新入主中原的企圖,確保了農業經濟生產地區的安全。

長城的選址要考慮地勢、水源等地理環境,長城的修建又是大規模的土木工程,這需要綜合地運用多門科學,所以長城建築促進了當時建築科學的進步,千餘年的中國長城建築史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建築科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從宏偉的長城看到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為了安全的生活所付出的艱辛。

長城,人類文明的標誌

長城是人類社會現存最為宏偉的文化遺產之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明。在中國,長城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標誌性建築,有著智慧、堅忍、肯奮鬥、敢犧牲、堅不可摧、戮力同心的精神內涵。是涉及軍事、交通、建築、地質、氣象、農業、藝術等領域的珍貴遺存,它像一部民族文明史的百科全書,值得全面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著名長城學家羅哲文先生曾在為一本長城研究專著所作的序言中這樣寫道:“巍然屹立在中國大地上的長城,作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今天,歷史已賦予長城以全新的意義,透過新世紀的曙光,我們看到了更加宏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感到了更加博大雄深的長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