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聽評書是一種風尚

三年前評書大師袁闊成辭世,昨天單田芳老師故去,不覺悲從中來,忽然感覺自己的血液裡似乎少了些什麼?在我的記憶裡,是他引領出八十年代的評書風尚!

那時候,無論城市鄉村,從家家戶戶收音機裡飄出來的聲音,就是評書。早中晚三餐,一到評書開播點,不論大人小孩,也不管男女老少,都疙勼在街門道兩邊的石墩上,端著飯碗,一邊豎起耳朵聽著收音機裡或者是村委會廣播裡的評書,一邊吸溜著碗裡金黃噴香的玉米稀糊糊,那滋味兒,比就著鹹菜疙瘩吃美多了!

八十年代,聽評書是一種風尚


那年月,聽評書是人們茶餘飯後最重要的娛樂節目,評書事業也因此蓬勃發展起來。我最喜歡袁闊成講的《三國演義》裡的常山趙子龍,白盔白甲素羅袍,胯下一匹白色戰馬,活脫脫就是白馬王子啊!袁闊成對《三國演義》可謂是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對關羽這個人物,人人喜歡聽他的過五關斬六將以及刮骨療毒,忠義是關羽的代名詞;最不喜歡聽的就是走麥城和三國後期劉備入川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因為大家都心懷傷感,但是袁闊成堅持錄完了整部《三國演義》。評書《三國演義》風靡一時,袁闊成也因此家喻戶曉,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人們給予他“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的最高殊榮!

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新的表演方法和藝術技巧,汲取了話劇、電影、相聲、戲曲、秧歌等姊妹藝術的精華,借鑑其創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會貫通,不斷豐富並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他的表演說表並重,靜動互存,神形兼備,繪聲狀形,以形傳神;表演細膩感人,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

八十年代,聽評書是一種風尚


作為他後輩的田連元、劉蘭芳、單田芳,都得到過他的提攜,從劉蘭芳播講的《岳飛傳》開始,遼寧出版的評書著作達到150多部,佔全國的一半,袁闊成功不可沒。

從單田芳大師講的《三俠五義》裡,我認識了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和丁氏雙俠還有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其中御貓展昭鬥錦毛鼠白玉堂一折,貓鼠相鬥,各自展開技藝,最終南俠險勝錦毛鼠,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最令人拍案叫絕!單田芳還講過《林海雪原》,少劍波楊子榮不消說,英武偉岸,就連座山雕和灤平都讓人記憶深刻!據我所知,如今活躍文壇的小說大家,大多數在小時候得到過評書的啟蒙!

八十年代,聽評書是一種風尚


田連元講的《曹家將》說的是大宋開國將領曹彬的故事,由於聽得斷斷續續,評書故事印象不深。只記得他很會抖包袱,特別是講到壞人時,就像是奸臣站在面前一樣,這或許就是他留在我記憶裡最深刻的畫面。

記憶中聽得最多的要屬劉蘭芳的《楊家將》和《岳飛傳》,聽到入迷,經常就邁不動步子,塞進嘴裡的二合面饃饃也忘了咀嚼,為此常常上課遲到挨老師的罵,可是一遇到評書開講,依舊是記吃不記打,照樣被迷得七葷八素,甚至常常拿起小擀麵杖,啪啪拍響,學著劉蘭芳的樣子,講起評書!而在課間,同學們也常常聚在一起,中間學說評書的人,就成為別人心目中的焦點明星!

八十年代,聽評書是一種風尚


劉蘭芳的評書說演,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幹練中透著豪邁,很適合說演英雄人物與征戰故事。又因為她早年習唱大鼓書,嗓音受到過良好訓練,對音樂的感悟也被自然地帶到了評書說演之中。因而她的評書說演在聽覺上,更有一種鏗鏘起伏的聲韻美感。尤其是其說書時高亢嘹亮的聲音造型,她那獨具特色的“馬掛鑾鈴”由遠至近的擬聲表演,形神具備。使得劉蘭芳成為家喻戶曉特色鮮明的評書表演藝術家。

八十年代,聽評書是一種風尚


相聲裡有“帥、買、怪、壞”四種風格,各有特色。帥,是說臺風穩健大氣,儒雅沉雄,不慍不火,瀟灑自如;買,是指嘴皮子利索,氣鉚的足,多用貫口等豐富劇情;怪,是指嗓音特殊,劍走偏鋒,收到奇效;壞,是指機智幽默,詼諧,多抖包袱。用在評書上,袁闊成先生佔“帥”,劉蘭芳先生佔“買”,單田芳先生佔“怪”,田連元先生佔“壞”,應該是非常恰當的!

所以說,在八十年代,聽評書是一種風尚!為什麼七零後被稱為文藝青年?我想,應該和聽評書有關,因為評書,奠定了幼小時的文學基礎;因為評書,讓歷史課不再枯燥;因為評書,彌補了由於貧窮讀不上名著的遺憾!


八十年代,聽評書是一種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