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鯽魚的基本功~找底

有釣友提出,釣魚找底用釣餌找就完全可以做到,無需用小橡粒泥球來找底,那樣比較麻煩又費時間,有點兒多此一舉,並有故弄玄虛之嫌。對於這種觀點,用一兩句話還真難說清,關鍵是要分析用餌代墜“找底”的方法其利、弊各佔幾成,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是適用於少數人還是適用於多數人。

如果是一位釣技已修煉到爐火純青的高手用釣餌找底,那當然是易如反掌之事。用餌找底,還可以邊找底邊打窩子,真可謂一箭雙鵰,所以他們對用橡皮泥球找底的方法,可以不屑一顧。對他們而言,別說用餌找底了,就是用空鉤同樣也能找到底,而且可以做到絲毫不差,有時甚至根本就不問底在何方,完全採用隨機漫步式的“引釣”或“追釣”,三、兩竿下去就定好了棚深(魚所在的水層),然後跟隨魚群的起浮而上下變換棚深,一切都可以隨心所欲,揮灑自如,那是因為他們的功力使他們已無需再為找底而操心勞神——他們早就把底裝在了心中。

對初學釣魚的釣友而言,特別是一心要學釣鯽魚的釣友,學會用小橡皮泥粒找底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看似笨拙的找底方法,其實是最實用的,可以為新手省去很多因為看不見水下的變化而產生的麻煩,使學習的過程能建立在正確的基礎——找底無誤之上,因為釣鯽魚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底釣。底釣、底釣,如果連底都找不好,從何而釣呢!

釣鯽魚的基本功~找底

有些釣魚愛好者,對如何調標很注意研究,在一起交流時,他能就調標同你侃上半天,當問到他如何準確找底時,他卻用簡單的幾句話把你打發了,原因是他小看了找底的重要性,壓根兒就沒有正經八百的在找底上下過功夫,所以也就沒得可侃。

做為釣鯽魚愛好者,如果找底這門功夫學不好,想把複雜多變的浮標語言看懂了,是十分困難的。正確判斷浮標語言的前題,是必須知道雙鉤及子線在水下的狀態,最起碼要知道是單鉤到底,還是雙鉤到底;子線是彎曲的還是直的,否則無法分清有效魚訊和無效魚訊之間的區別,也就搞不懂同樣的浮標語言,中魚和不中魚的原因,只能是蒙著釣。而蒙著釣,因得不到正確答案和經驗積累,釣技是很難得到提高的。有些初學釣魚的釣友,由於不懂得正確找底的用意和重要性,無形中忽略了找底這門基本功,圖省事用釣餌找底,總是釣不好底,就屬於這類原因所至。

在很多比賽中,特別是比賽結束後,如有人還在找底,那他一定是在比賽中因性急,找底過於草率或找底方法不對,一直對底在何處始終就吃不準,心中沒譜,又怕重新找底要花費時間,最終在猶豫不決之中敗下陣來。賽後當頭腦清醒下來,想重新找找底,驗證一下自己的懷疑所在。當他找到“真底”後,可能會後悔不矣地自責:“釣狗*啊,離底還八丈遠呢!”要麼就是自嘲地說:“早過底八百里了,浮標它能動嗎!”這類故事在賽場上已成為保留節目,每次都會有人一不留神就犯了此類錯誤,上演此類悲喜劇,其中還不乏高手。所以說寧可多花五分鐘,把底找準了,也不要為圖省事而壞了大事。

那麼,具體到用釣餌找底,都有哪些弊病了:首先,釣餌入水後可能脫落、會溶散、會被魚吃掉,而你又看不見發生的這些變化,這樣就無法保證找到的底是否準確,因為這種找底的方法,是建立在餌入水後不發生變化這一假設之上的。

另外,在經過多次測試才能定位的找底過程中,我們無法保證每次掛到鉤上的釣餌重量、體積都相同,因重量、體積不同,也會影響測底的準確性。而用事先做好的橡皮泥粒找底,從頭掛到尾,只要中途不更換,它的重量和體積是不會改變的,而且可以避免溶散脫落,被魚吃掉等麻煩。如果中途發生了脫落,鉤一出水面即可知道,並且可以根據不同的浮標和不同的找底要求,用手捏出各種大小不同的橡皮泥粒,使用時對號入座十分方便。既使用一粒橡皮泥粒也很方便,因為它的自重,是可以隨意加減的。

如今,不少競技釣手也喜歡用橡皮泥粒找底。他們在比賽中寧肯多花點時間,也要把底找準了。可想而知這種找底方法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這裡要再次強調一下:半水空鉤調標之後,一定要先稱一下用於找底的橡皮泥粒的自重,而且找上鉤底(既雙鉤到底)和下鉤底(既上鉤離底,下鉤到底),所用的橡皮泥粒的自重是有所不同的。用下鉤找底時,最好是浮標在半水狀態時,橡皮泥粒的重量讓浮標下沉一至兩目,大於兩目,底可能找不準。用上鉤找底時,橡皮泥粒的自重應該在兩目重基礎之上再加上一個鉤子的重量。如果鉤子很輕,不到浮標的半目重,可以忽略不計。

舉例說明此重要性:如果你是用一個自重為三目以上的鉤釣大型魚,當你半水調標四目後,用重兩目的橡皮泥粒找上鉤底時,當下鉤觸底後(鉤的自重被地面承受)浮標就可能升到四目以上,讓你誤以為上鉤已到底,其實此時上鉤並未到底。

用橡皮泥粒找底,是一種比較方便可*的方法,實際上也是最節省時間的找底方法。俗話說的好:一步找底到位,免得一天受累。但願大家都能認認真真找底,輕輕鬆鬆釣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