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的帝王
國軍將領中所謂“三李一王”,即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王耀武。他們都是山東人,黃埔猛將。而做為黃埔三期的王耀武能後來者居上,不是靠拉關係走後門,而是憑藉抗戰中的赫赫戰功。
說起國民黨的抗戰,絕對繞不開74軍的輝煌戰果。而說起74軍,不得不說它的創建者王耀武。是王耀武一手把它打造成,讓日軍聞風喪膽的鋼鐵之師。八年抗戰,幾乎所有的大會戰都有74軍奮勇殺敵身影,都能看見王耀武親臨前線,指揮若定的儒將之風。當時流傳一種說法:寧碰閻王,莫碰老王。由此可知王耀武厲害與74軍的驍勇善戰。就連解放軍的高級將領都說王耀武是國民黨軍中少有明白人。
1937年,王耀武率51師從漢中前往上海參加淞滬會戰,那是個被稱為“人肉磨坊”殘酷戰役,一個團投進去,不到半天就打光了。而王耀武所率51師正是在這血與火的洗禮中嶄露頭角,淞滬戰役結束後,51師與58師合編為74軍,俞濟時任軍長,王耀武仍為51師師長,但作戰之事多有王耀武負責,之後,74軍成為國民黨抗日勁旅。
74軍組建後,參加的第一場戰役便是南京保衛戰,因為武器不如日軍,74軍損失慘重,但很快得到補充,恢復元氣。1938年5月,王耀武率部參見蘭封會戰,與土肥原師團激戰於河南三義寨附近,重創土肥圓部。1938年7月,74軍顧不得休整,馬不停蹄地參加了萬家嶺戰役,在張古山爭奪戰中,74軍的旅長張靈甫率部夜襲張古山,全殲山上日軍,徹底切斷日軍106師團的退路,為萬家嶺大捷立下汗馬功勞。這次大捷,幾乎全殲日軍106師團,是日軍歷史上未有之敗績。王耀武因此升為74軍副軍長。
隨後,74軍先後參加了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諸多戰役,被美國顧問譽為最能打的部隊,也是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向三巨頭炫耀的資本。
1945年4月,已升為路軍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指揮了湘西雪峰山戰役。日軍以坂西一良中獎為指揮,糾結六個師團,約10兵力,沿湘黔公路向芷江進犯。王耀武親率18軍74軍73軍等約30萬兵力,迎擊日軍。敵我雙方展開殘酷拉鋸戰,日軍憑藉先進的武器與武士道精神,向我軍多次發起死亡衝鋒,陣地多次易手。但中國軍隊誓死不後退一步,陣地丟了,敢死隊再奪回來,前面士兵打光了,後面又補充上來,戰役歷時兩個多月。眼看日軍已是強弩之末,王耀武果斷抓住戰機,發起全線反攻,不可一世的日軍被打的潰不成軍,傷亡慘重。戰役結束後,共斃傷日軍28174人,俘虜軍官17人,士兵231人,戰利品無數。這次輝煌的戰役極大提高軍心民心,王耀武因此榮升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這年他僅40歲。
八年抗戰中,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是薛嶽將軍,但能與之比肩的王耀武將軍卻鮮為人知,也許是他為人過於低調。但他的赫赫戰功擺在那,無愧於抗日英雄。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國軍之中的“三李一王”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皆是當年黃埔軍校的精英人物。對於老蔣來說,他更看重出身黃埔軍校一期的三李,因為軍中戰功顯赫,三人都連連升職。長江後浪推前浪,黃埔軍校三期學生王耀武雖然是後輩,但是戰功更是卓著,為了抬高他,就有了三李一王之說。李玉堂和李延年是堂兄弟,他們一同決定考軍校,在南下的途中遇到了李仙洲,三人志同道合,於是決定結伴而行。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相互鼓舞相互促進,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後來都成為了國民革命軍中的高級將領。
李玉堂在畢業之後參加了東征陳炯明的戰役,在收復惠州戰役之中戰功顯著,成為少校營長,1927年北伐孫傳芳之時表現優異,升為團長。後來他從團長一路直升,1936年晉升為陸軍中將,不過只用了9年時間。1940年就任第十軍軍長,一年後長沙會戰他丟失了金井,被撤職。
李仙洲一段時間之內都是靠著兄長的照拂,在兄長手下做事,北伐時才做到營長。後來隨著兄長的一路升遷,他也慢慢升職。1938年成為九十二軍中將軍長。在兄長被撤職之後他在1942年成為二十八集團總司令。即便如此,兄弟倆是怎麼也追不上王耀武的升遷步伐了。
李延年兩次北伐之後已經是旅長之位,中原大戰之後升職為副師長,到1940年成為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可以說三李對於老蔣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將領之才,只是他們偏偏遇到了王耀武,將他們一生的光芒掩蓋了很多。
其實對於老蔣而言,黃埔軍校的資歷已經是他非常看重的了,而黃埔一期的人才他是一個都捨不得浪費,都當做寶貝一樣培養著。王耀武是黃埔三期畢業,前期在老蔣眼中是比不上三李的。
所以即使王耀武的戰績在三期的學生之中相當顯著,也只是在中原大戰之後得到了一個團長的職務。但是在後期圍剿紅軍的戰鬥之中,王耀武屢建戰功,到了1934年他已經成為51師師長,追上了李仙洲,和其他二李差不多了。
後來七十四軍建立,這支部隊在抗戰之中戰功無數,讓王耀武從副軍長一路升職,到1944年的二十四集團總司令,高官如此,他已經成功甩開了三李。
王耀武之所以能奮起直追,在於他有自己的核心戰鬥力,他的七十四軍成為抗日的主要戰鬥力、鐵甲部隊。後來七十四軍更是出了張靈甫這樣的將軍,風頭更是無二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古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近有“三李不如一王”。這一王是誰?難道這一王比諸葛亮還厲害?那三李又是誰?那三李還比不過臭皮匠嗎?為啥就有人認為“三李不如一王”?福垊這就為您,撥雲見日,細說端詳。
抗戰名將中最帥的是張靈甫,名氣最大而最長壽的是戰神薛嶽,戰績最大卻名氣最小的是羅卓英,最具才華而又最低調的是王耀武。 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山東泰安人。農家子弟,幼習四書五經,長(zhang)考黃埔軍校,為三期生。在圍剿中崛起,自日本侵華伊始,就衝向前線!
1938年5月,19集團軍(總司令薛嶽)74軍(軍長俞濟時)51師師長王耀武在蘭封(蘭考縣境內)會戰中重創土肥原賢二(1883.8.8-1948.12.23)的第二師團軍。7月斃敵3000打贏萬家嶺戰役,升任74軍副軍長。
1939年6月任軍長收復高安城。1943年11月,57師失守常德城,王耀武率51師反擊,在他部配合下,六日即復常德。1945年4月,其任第四方面軍司令打雪峰山戰役。此役歷時兩月,斃傷敵28174人,俘虜軍官17人,士兵230人,戰利品無數。此役勝利,使剛40歲的他,當選為中執委員。他的74軍南征北戰,無往不勝,贏得了抗日鐵軍之稱。時人謂“寧碰閻王,莫碰老王”。
他還真比諸葛亮厲害,諸葛亮北伐勞而無功,雖然來去自如。他會打仗還會做生意,勤奮好學,治軍嚴明,人品好人緣好,張靈甫即為其部屬。張靈甫殺妻而他與妻相敬如賓。仕途也順先後任24集團軍總司令,第4方面軍司令官。
但薛嶽、王耀武一遇粟裕將軍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1968年,老王被Red Guards碰到,耀不如要,病逝。有道是長江前浪推後浪,後來者居上,而王耀武正是後來者。三李就是那個前浪——黃埔一期。三李:李仙洲(1894-1988)、李玉堂(1899-1951)、李延年(1904-1974)。他們來自山東,乃人中龍鳳。那怎麼就三李不如一王呢?
李仙洲,最年長最長壽最有福,真應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那句話。抗戰爆發後,他以21師師長參與忻(xin)口會戰,率部進攻,敵人火力兇猛,子彈擊中其胸部。卻大難不死,原來他在呼氣時中彈,此時肺部收縮,子彈恰從兩肺間穿過。1984年任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名譽會長。
李玉堂,與李仙洲相比有些不幸,但戰績較好。1939年,時任8軍軍長的他,率部在幸福(棺材)山獲勝。兩個名字,對他來說是幸福山,對敵來說是棺材山。 全軍立功,授“泰山軍”。王耀武是泰安的,但他家不是泰安,而是東營廣饒的,跟下面這一李同鄉。1939年,在長沙更是打出了人生巔峰。1939年8軍改為10軍,其任軍長駐長沙。1939年10月至1942年1月,日軍三次攻長沙,皆被其擊退。1951年大陸策反他,被蔣發覺,於臺北被殺。
李延年,出身地主,聰明勤奮,20歲一舉考上黃埔一期。早在1928年4月,日軍在濟南,他緊握手槍,高呼:“退後一步者,斃!”。 激戰三日,各自罷兵。隨後發生濟南慘案!1938年5月,時任二軍軍長的他,助戰臺兒莊,一舉全殲敵軍王牌師團兩個。1944年5月在師、團長不戰而潰的情況下,李延年一邊正軍法,一邊準備反攻,士氣大振,四日即復我陣地。解放時,他棄軍而逃,被蔣囚禁,一年後保釋,於1974年病逝。
三李一王都是山東人,但三李的職位、戰績、才能都遜於一王較多。故而有語,三李不如一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強調的是團結的力量,並非損他們。不管他們之前、之後做什麼,但在抵制外侮上,他們就是民族英雄,為他們點贊!
福垊
1948年8月,大將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奉中央軍委命令,開始向濟南府集結。此時鎮守濟南府者,正是與粟裕有生死大仇的國民黨虎將王耀武。
王耀武是著名抗日將領,參加了幾乎所有的抗戰大型戰役。他帶領著74軍轉戰大江南北,長期擔任對日作戰的急先鋒部隊。一生戰績,顯赫彪炳,世人皆知“寧碰閻王,莫遇老王。”蔣介石讚揚他“善於帶兵,有智慧才能”。國民黨內部常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
三李指的是三位國民黨李姓抗日名將,分別是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三李是黃埔一期畢業,王耀武是黃埔三期畢業。四人又都是山東老鄉,在抗戰中都有大戰功。所以國民黨軍界有此一比,以示敬佩王耀武。
王耀武為人正直豪爽,個人品德高尚,是國民黨中難得的一位,私生活嚴謹的將領。他治軍嚴格,賞罰分明,強調紀律,以身作則。確實也當的起這“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
1934年9月,受劉峙推薦的王耀武,出任國民黨新編補一旅旅長,參與國民黨對紅十軍團的“圍剿”。在黃山譚家橋,初出茅廬,獨立作戰的補一旅圍殲了紅十軍團,總指揮方誌敏被俘,紅軍優秀將領副總指揮尋淮州壯烈犧牲。時任參謀長的粟裕,在方誌敏命令下,帶領四百戰士突圍,只以身免。紅十軍團雖然全軍覆沒,但他留下的革命火焰,將再次捲土重來。
此次濟南對戰王耀武,必將是一次艱難的攻堅戰。中央軍委異常重視,毛主席親自指定,由養病的大將許世友擔任攻城先鋒部隊。主席希望作戰勇猛的許世友,能壓制同樣勇猛著稱的王耀武。
得知華東野戰軍異動的蔣介石,立即命令整編74師和整編83師,邱清泉的第二兵團,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和李彌的13兵團集結待命,準備增援濟南。
早已定好“攻濟打援”作戰方針的華東野戰軍,正嚴陣以待,那裡能讓蔣介石如願呢。
濟南城內的王耀武,制定城防計劃,設立東西兩個防禦戰區,重點放在西方機場方向。
陳毅元帥曾讚揚王耀武是“”國民黨中少有的明白人”。粟裕也深知王耀武厲害,建國後有一次,他一位部下問他,國民黨將領中誰最為出色,粟裕毫不猶豫回答:“杜聿明和王耀武。”而兩人之間粟裕更看重王耀武,因為“杜聿明只會打勝戰”。此次為激勵士氣,也為了自己犧牲的戰友,他親自定下口號“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9月16日,濟南戰役正式打響,激戰兩天後,負責防守西方機場的整編96師師長吳化文約2萬人,不願意繼續內戰,陣前起義,王耀武大勢已去。
已知必敗無疑的王耀武,向蔣介石發出急電,要求向北援軍方向突圍,蔣介石回電嚴加斥責,要求固守待援。
看完回電的王耀武,在電報上“固守”兩字上畫了四個圈,“援軍”兩字上畫了四個叉。隨即召開旅長以上軍事會議。
此時的王耀武,再次顯示出他忠於國家而不是私人的愛國名將風采。
他說道:“作為軍人,我們早已以身許國,這場戰爭,內有叛逆,外無援兵。我們已持續了八日八夜,已盡到責任。此不同於抗日,不必萌發輕生的念頭。現在大勢已去,已到了事不可為的地步,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講話結束,王耀武下令疏散老幼婦孺,釋放所有在押共產黨人和解放軍戰士,禮送出城併發給路費。
9月24日,濟南宣告失守,對部下發表珍重講話後的王耀武換上老百姓衣服向東逃亡。幾日後在壽光縣被被抓獲。
一代名將,始於紅十軍團,終於紅十軍團。
被俘的王耀武作為戰犯服刑。但國家並沒有忘記他為國家民族立下過的功勳。服刑期間,王耀武因為自己曾經俘獲過方誌敏,時常內心不安,得知消息的毛主席,託人帶話給他:“你在抗日戰爭中立下大功,是人民英雄,人民不會忘記你對民族的貢獻。好好改造,人民歡迎你回來。”王耀武非常欣慰。1959年,王耀武被國家第一批特赦,後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終於又回到他一生守護的人民中間。被特赦後有人問他最想見誰,他脫口而出:“粟裕”。
滄海歷史春秋
三李一王都是俺們山東老鄉。我打一個比方,王耀武是戚繼光級別,三李是俞大猷、張經、李天寵級別,四人都是抗倭(抗日)將領,但王耀武的晉升速度和能力水平明顯高出一檔,他與戚繼光有很多類似之處。
國民黨軍界長期流傳“三李不如一王”之說,意思是指黃埔一期三個山東籍貫的名將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加起來也不如黃埔三期的一個山東人王耀武。
三李的晉升速度不如一王
1937年,王耀武是第74軍第51師師長;李仙洲是第92軍軍長,李玉堂是第8軍軍長,李延年是第2軍軍長。
1945年,王耀武是第四方面軍司令,與第一方面軍司令盧漢、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第三方面軍司令湯恩伯等三個軍界元老並駕齊驅;李仙洲是第28集團軍總司令,李玉堂是第27集團軍總司令,李延年是第34集團軍總司令,逼格就有差距了。
三李的能力水平不如一王
以往從未有人將抗日名將王耀武和抗倭名將戚繼光聯繫在一起,但我們仔細分析兩人的諸多共同點才發現,“三李不如一王”絕非虛言,他們的能力水平確實有差距。
戚繼光抗倭VS王耀武抗日,兩人都是一代名將,百戰不殆,無往不利,用兵風格相似
戚繼光率戚家軍抗倭,大小凡百餘仗,無一敗績,打的倭寇聞風喪膽,望風皆靡。後人比較戚繼光和俞大猷的打仗風格說“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飈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繼光不懼強敵,用兵迅猛疾速,如摧枯拉朽,論名聲、能力和戰功,俞不如戚。
王耀武率74軍抗日,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他年年作戰,無役不予,幾乎參加了所有對日的大型會戰。王耀武雷厲風行,殺伐決斷,敢打硬仗,戰績頗佳,少有敗績,因此時人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說,解放軍方面的將帥對他的評價也很高。
戚繼光治軍VS王耀武治軍,兩人都重視練兵,軍紀嚴明,賞罰分明
王耀武帶兵十分嚴格,他堅持領導垂範,帶頭嚴守軍紀,並以負責任、守紀律約束和激勵下屬,對違法犯紀者絕不姑息,這在國民黨軍隊中尤為可貴。他一手創建了74軍,號稱國民黨五大王牌軍隊之一,張靈甫、李仙洲等都是他麾下名將。在軍事訓練方面,王耀武主張“養、帶、練、戰”,把相當精力放在養兵訓練上,他還根據自己的治軍經歷編成《從做人到作戰》的小冊子,作為74軍基層軍官必讀教材。
戚繼光好學VS王耀武愛學,兩人都是勤學上進的典型,戰鬥之餘,手不釋卷
戚繼光以好學聞名,他本身就是武舉出身,喜讀兵書,戎馬倥傯之際也從不懈怠,時常挑燈夜讀,詩詞才華在軍隊高級將領中當屬翹楚,有詩文集《止止堂集》和多篇名作傳世。後來更是撰寫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在軍事學上有很高地位。
國民黨很多高級將領沉溺享樂,王耀武喜好學習,他出身貧寒,小時沒有讀過書,後來在工廠做工時,堅持每晚去夜校學習文化,並考入黃埔三期刻苦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即便在漫長繁忙的軍旅生涯中也從未放棄讀書學習的習慣,因而養成了沉穩多思的性格,每每以智謀勝敵。王耀武能以黃埔三期身份迅速超越很多一期生,勤勉好學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戚繼光處世VS王耀武做人,兩人都擅長公關,長袖善舞,面面俱到,人緣頗佳
戚繼光會做人在明朝官場很出名,他個人生活並不奢靡,但請客送禮,迎來送往,打點各方面關係,遊刃有餘,幾乎所有人都給他說好話。戚繼光最擅長逢迎上司,大明首輔張居正對他十分信任,對他有求必應,要錢給錢,要兵給兵,在軍事決策上賦予他很大權力。
王耀武同樣會做人,對上司、同僚乃至下級都面面俱到,令各方皆大歡喜,部下有請求,他必定竭力幫忙,拉攏人心。王耀武對上級的打點十分到位,就連高官們身邊的小嘍囉都不怠慢,堪稱左右逢源,為他贏得了謙遜隨和,沒有架子的美名,幾乎所有人都給他點贊。
戚繼光婚姻VS王耀武愛情,兩人作風端正,與髮妻相敬如賓,忠貞不渝
戚繼光是出了名的“妻管嚴”,對老婆又敬又怕又愛,他的老婆不能生育,戚繼光雖然捉急,也不敢公開提納妾的事,直到後來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才偷偷在外面生了孩子,但老婆仍是家裡說一不二的老大。
國民黨高級軍官金屋藏嬌或娶幾房姨太的現象十分普遍,但王耀武跟妻子鄭宜蘭一直感情融洽,相敬如賓,從不拈花惹草,後來鄭宜蘭在國外生活,王耀武一直在國內,兩人長期分居,鄭宜蘭首先提出離婚,王耀武同意了,但其中不涉及任何感情糾葛。
綜上,王耀武在當時的堪稱戚繼光式的存在,即便當時國軍抗日名將如雲,但能力和戰績超過王耀武者,掰著手指頭都數的過來,三李不如一王,實非虛言。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黃埔軍校中的“三李一王”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和王耀武是國民黨中有名的高級將領,其中“三李”是黃埔一期出身,王耀武則是黃埔三期;另外他們還都是山東老鄉,李仙洲是長清人,李玉堂和李延年是廣饒人(堂兄弟),王耀武是泰安人。
但是“三李一王”的最後歸宿卻大相徑庭,其中兩人在解放戰爭中被俘,兩人去臺灣,李玉堂去臺後因通共被殺。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三李一王”的主要情況。
一、李仙洲
李仙洲1894年生於山東長清縣,年輕時曾經在當地教書,1924年經孟民言(時任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委員)、王樂平(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委)介紹,參加黃埔軍校考試,與山東省的李玉堂、李延年、王叔銘等人一起被錄取,1924年5月到校學習。在同期同學中,李仙洲年齡最大,並且已結婚生子,所以被同學們稱為“老大哥”。
1924年年底,黃埔一期學生畢業,李仙洲隨之擔任了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排長,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北伐時,李仙洲在何應欽部擔任營長,期間升任團長。北伐勝利後,李仙洲隨蔣介石南征北戰,抗戰爆發前擔任了第二十一師師長,不久便編入湯恩伯部參加抗戰,此間李累官至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 ,李仙洲轉任徐州綏靖公署第二綏靖區(濟南)副司令,成為黃埔三期同學王耀武的副手。
1947年初,李仙洲在萊蕪戰役中受傷被俘,後來在東北戰犯管理所和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關押學習,1960年特赦。1962年,李仙洲擔任了山東省政協秘書處專員,1978年被推舉為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在濟南去世,享年94歲。
二、李玉堂
李玉堂1900年生於山東廣饒,1924年5月,經國民黨山東省主委王樂平介紹南下廣州黃埔軍校學習。他的經歷與李仙洲基本相似,抗戰中擔任第十軍軍長,在長沙保衛戰中重創日寇,名揚中外。抗戰勝利後,李玉堂擔任徐州綏靖公署第十綏靖區司令,駐節山東兗州。在兗州戰役中,李玉堂全軍覆沒,隻身逃跑,隨之閒居滬上。1950年,李玉堂復出第三十軍軍長,駐軍海南島。當時中共策反李玉堂成功,但因信息不通,未及起義李玉堂便隨軍撤退至臺灣。李玉堂去臺後仍與中共聯繫,後被臺灣情治機關察覺,李玉堂夫婦被逮捕殺害。1983年,山東省政府追認李玉堂為革命烈士。
三、李延年
李延年是“三李”中的小老弟,1904年生於山東廣饒,和李玉堂是同宗堂兄弟,1924年考入黃埔。李延年參見過東征、北伐、國共內戰和抗戰,抗戰中擔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司令官,抗戰後任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山東挺進軍司令官,主持山東受降工作。當時人們都以為李延年會擔任戰後山東省政府首任主席,但不知為何,後來卻換成了資歷較淺的王耀武。 李延年調徐州“剿總”副司令,後又到上海、福州主持防務,1949年 8月逃臺,1974年去世。
四、王耀武
王耀武與李延年同齡,1904年生於山東泰安,1925年初入黃埔三期,比“三李”晚了大半年,在“三李一王”中資歷最淺。
王耀武經歷與三李差不多,也是先後參加東征、北伐、國共內戰和抗戰。抗戰中,王耀武曾任第七十四軍軍長,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前身。對於這個任命,王耀武后來在《自述》中回憶說:“那時非常感激蔣先生對我的賞識,下決心把七十四軍整訓好,使其成為紀律好、能作戰、不怕死、聽指揮的部隊。”
1945年1月,國民政府成立陸軍總部,以何應欽為總司令,下轄四個方面軍,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與老資格的盧漢、張發奎、湯恩伯三人並駕齊驅。抗戰勝利後,王耀武在湖南主持受降。1946年初,王耀武被任命為任命為第二綏靖區司令官,駐軍濟南。蔣介石還安排李玉堂擔任王的副手,但王耀武曾是李玉堂部下,如今官階倒置,不好相處,於是王婉言謝絕。同年,王耀武又擔任了山東省政府主席和山東統一指揮部主任,獨擋一面,負責整個山東事務。王耀武后來在濟南戰役中被俘,1964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去世。
王耀武在黃埔系中雖然資歷較淺,卻第一個出任方面軍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李仙洲、李延年和李玉堂資歷比他深,但仕途卻遠遠比不上王耀武,因此山東長期流傳著“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其中原因很多,著名報人徐鑄成在回憶錄中記述了他與王耀武的一段交往,從中可以一窺其中緣故。當時抗戰正酣,王耀武駐軍詳細常德一帶,在廣西桂林建有公館。徐鑄成也在桂林辦報,王耀武邀請徐鑄成赴宴,徐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王耀武公館)室內外陳設和那天宴會的豐盛,在那時的桂林都屬罕見,最有趣的,主人(王耀武)曾不斷問我們:“照外國規矩,此時應酌什麼酒?照國際慣例,此時是否應遞上手巾?”可以說,主人很謙虛,“每事問”。也可見那時他已有雄心,抗戰勝利後升任方面大員了。
從細節上,就可看出一個人素質及水平的高低。
民國年間那些事
王耀武在國軍中火箭式竄升,全賴所率領之“抗日鐵軍”第74軍在抗日戰爭中的不二武功,逐漸成為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軍委會仰仗的王牌悍將。抗日戰爭爆發時,黃埔三期的王耀武僅以51師師長之身參加淞滬會戰,戰場編入新組建的第74軍,軍長為蔣介石心腹俞濟時中將。
而此時黃埔一期的李仙洲已經是第92軍軍長(駐山東),李玉堂是第8軍軍長(駐江西),李延年是第2軍軍長(駐福建),從正常的軍官升遷速度看,此時四人軍職是基本合理的,一期生苦戰十年終於熬到軍長,三期生表現出色混到師長。
(李仙洲)
世人之所以將這四個人捏成一起比較,是因為全部是山東大漢,黃埔軍校裡妥妥的老鄉。
然而就在這以後,王耀武開始了他的花樣升官之旅:1938年7月,第51師隨軍取得“萬家嶺大捷”,幾乎全殲日寇第106師團,戰後王耀武升74軍副軍長;1939年6月俞濟時調離,王耀武接掌第74軍軍長,率部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激戰三日收復贛北重鎮高安,威鎮九戰區。
1941年率部參加上高會戰,一舉打出“抗日鐵軍”稱號,第74軍獲“飛虎旗”,王耀武獲“青天白日”勳章;1942年率部參加浙贛會戰,阻敵西犯;1943年參加鄂西會戰,旋即升任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兼74軍軍長。六年時間,王耀武從師級殺到集團軍級,已經與三位師兄基本拉齊。到常德會戰結束,1944年初王耀武終於轉正,成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四個軍:第73、第74、第79、第100軍。
同樣是集團軍司令,一眼望去所轄部隊,就知道含金量了,王耀武統領的可是四個黃埔系精銳中央軍。
(李玉堂)
1945年初國府軍事委員會成立陸軍總司令部,以何應欽為總司令,宣佈組建四個方面軍:第一方面軍盧漢、第二方面軍張發奎、第三方面軍湯恩伯、第四方面軍王耀武,這就厲害了,因為另外三個雖然不是黃埔生,卻都是戰區長官級別的軍界元老,而王耀武不過是個黃埔三期生,三個姓李的一期老鄉仍然在集團軍司令的職務上原地踏步,王耀武已經後來居上。
此時,李仙洲任第28集團軍總司令(兩個軍),李玉堂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三個軍),李延年任第34集團軍總司令(三個軍),其中李玉堂集團軍就劃歸第三方面軍湯恩伯指揮,雖然四位都是中將,但級差高下立判。
王耀武司令官的第四方面軍不僅指揮老部隊第74軍,甚至下轄土木系老本、胡璉的第18軍!
(李延年)
抗日戰爭最後一戰,王耀武率全副美械的第四方面軍大敗日軍第20軍坂西一郎部,取得“湘西會戰”的大捷,經蔣介石提議,戰後被推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年40歲。
“三李不如一王”,首先是戰功,然後才有老蔣的信任和器重,當然,王耀武會做人會做生意也有一定關係,按今天的話,雙商齊高啊。
(王耀武)
度度狼gg
三李一王,山東老鄉!
山東自古崇尚禮儀文化,讀書人十年寒窗入仕途,武人精忠報國從軍旅,構成了社會主流價值觀。
黃埔軍校對聯(粟裕,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王耀武都是同學。)
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及王耀武都是山東老鄉,那裡是近代梟雄袁世凱創立新北洋軍隊的地方,袁世凱繼承了李鴻章的北洋大權,掌握了軍權後指點江山。三李一王從黃埔軍校出發,由學生軍成長為國民政府的勁旅,他們在北伐戰爭中脫穎而出,由校長蔣介石按部就班的提拔重用,他們是嫡系部隊,得到了充足的軍餉與軍事裝備訓練。
三李一王在抗日戰爭中建功立業,經歷了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所有會戰,李仙洲在淞滬會戰及臺兒莊戰役中作為戰略支援機動部隊,積極增援有效配合戰場階段性戰術目標實現;李玉堂在國民政府參謀長陳誠的領導下,參與了三次長沙會戰,阻擊十幾萬日軍精銳於長沙城下,為抗日戰爭進入相峙階段作出了貢獻;李延年從長沙會戰,常德血戰到宜昌保衛戰阻擊日軍精銳5個多月,使其無法前進一步,包圍西南大後方。
14年前王耀武在圍剿瑞金戰鬥中讓粟裕和林彪死裡逃生!
蔣介石更注重具有軍事指揮才能的王耀武,王耀武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陣地戰、夜戰、反包圍、殲滅戰都很擅長。王耀武作戰時雷厲風行,殺伐決斷;也敢打硬仗,敢接困難的任務,是國民黨軍在8年抗戰中最能打的虎將之一。
王耀武很會做人,對上司、同僚乃至下級都能做得面面俱到,令人皆大歡喜。他時常找下屬軍官個別談話,因而對手下的個人情況十分清楚,部下有請求的時候,他都會盡力幫忙寫介紹信、送津貼。在國民黨官場上,王耀武的公關手段更是出類拔萃,對上打點周到自不待言,連對一些高官身邊的親信甚至門房嘍囉都不怠慢,這些人不但會為他適時美言,一個更為實際的好處是保證了他有直達上聽的順暢渠道。
王耀武治軍,賞罰分明,恩威並用,平時以負責任守紀律勉勵下屬,以身作則,對犯紀律的部下不予姑息。
綜合素質過硬,迎合了蔣介石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思想,王耀武被委以重任在整個抗戰階段所有的惡戰大戰都被蔣介石作為首選大將,部隊在王耀武手上紀律嚴明有戰鬥力,可以很好的貫徹蔣介石的戰略目標實現。三李不如一王,並不是軍事能力和素養的不足,而是王耀武在政治上游刃有餘,為人上的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粟裕活捉王耀武
王耀武是國民政府中為數不多同時獲得中正劍和青天白日勳章的高級將領,王耀武最後的對手是粟裕與許世友,軍事家粟裕與虎將許世友一起打出了: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王耀武擔任山東省主席兼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他把政府與軍事治理的津津有條,我軍在孟良崮戰役中體會到王耀武部將張靈甫的厲害,被我軍戰史成為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假設李仙洲與張天霞攻破了我軍打援部隊封鎖,那將不可想象結果。濟南戰役粟裕與徐世友聯手面對王耀武,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經過苦戰獲得勝利。
14年前王耀武在圍剿瑞金戰鬥中讓粟裕和林彪死裡逃生,14年後濟南戰役粟裕讓王耀武全軍覆沒,歷史的輪迴總是輪迴中,抗日名將和革命家及軍事家的評價落到王耀武的頭上是實至名歸,李玉堂將軍作為革命烈士的迴歸也是偉大的迴歸。
唐俊龍55398571
這“三李一王”指的是國軍將領李仙洲、李延年,還有李玉堂,這三人都是黃埔一期生,也算屬於黃埔生中的老大哥了,而這“一王”便是大名鼎鼎的王耀武。其實拋開這四人的軍事能力不說,他們還都是山東籍將領,但是在抗戰勝利後,王耀武可謂是光宗耀祖,一舉成為了國民政府當時山東的軍政一把手,而他的這三位同鄉兼黃埔老大哥卻並無此殊榮,這是為何呢?
其實這“三李”呢,你放在眾多的黃埔生裡面,那也絕對不是庸才,也算是九死一生脫穎而出的戰將,尤其更是第一期黃埔畢業,可謂有著十足的政治資本,老蔣對於他們的依賴程度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王耀武卻是一個三期生中的幸運兒,這點別說區區“三李”,就是一期生中的胡宗南之流也比不得。這王耀武為何幸運呢?其實說幸運也並非幸運,正所謂一功將成萬骨枯,一場抗戰成就了老王的大名。
在抗戰初期國軍可謂損失慘重,一些精銳德械師幾乎全軍覆沒,在這種情況下,國軍需要的是那種既能帶兵又懂得打仗的人物,王耀武正好是那種類型的。在其接受俞濟時的七十四軍時,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並沒有多麼強大,可以理解為不出色,但在老王接手後的短短几年,七十四軍風貌大變,歷經數次血戰,其中更是取得了萬家嶺大捷、常德血戰、上高戰役、雪峰山戰役等多次勝利,被老蔣授予“飛虎旗”,到抗戰勝利後,七十四軍直接搖身一變成為了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全美式裝備,而且被很多人奉為五大主力之首,也就是日後的整編七十四師,而這支部隊正是老王的發家起底部隊。
反觀這“三李”就比較悲催了,雖然早期軍階都比王耀武高,而且之後官做的一個比一個大,不是戰區司令就是綏靖公署主任,但是卻沒形成自己的派系,沒有帶出有影響力的軍隊,這點他們首先就比不上王耀武。而在王耀武抗戰功成名就之後,他的心腹手下也走出了很多戰將,尤其張靈甫深受老蔣寵愛,老蔣對於王耀武的治兵能力是極為看重的,所以同樣做為山東人,只有老王回家當省政府主席了,而且還成為了國民黨的中央委員,就一點來說,直接碾壓一眾黃埔一期的大員。
縱然“三李不如一王”,那也僅僅是對王耀武而言,相比於他人,這三李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在抗戰中都有過巨大的貢獻,只不過這風頭,似乎老王更大點而已。
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謝您的關注和點贊!
歷史之絕唱
“三李一王”指國民時期蔣介石門下的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王耀武。此四人全都出身黃埔軍校,且系山東老鄉,故有“三李一王”之稱。
黃埔軍校是臥虎藏龍的軍官培訓根據地,按理“三李一王”的軍事能力應該不相上下。然而,為何傳言三李不如一王呢?
作為身系萬千士兵性命的領導者來說,一個決策都可能成為成敗的關鍵,而這也直接導致了“三李一王”後來不同的命運。
一、李仙洲萊蕪戰役全軍覆沒
1947年,萊蕪戰役打響。當時李仙洲在前線已經佔領萊蕪,準備一鼓作氣深入敵營,然而共黨早就想好了誘敵深入,然後一網打盡的良策。不出所料,李仙洲兵敗如山倒,帶領的六萬精兵被全數剿滅。
這次敗北成為李仙洲輝煌戰場史上的奇恥大辱。
二、李延年未解黃維之圍
1949年的淮海戰役,是決定全民局面的一場戰役。共軍經過詳細計劃,同樣利用誘敵深入的方法,費盡千辛萬苦“啃下”了蔣介石的“王牌軍”黃維軍團這塊“硬骨頭”。蔣介石慌忙火急地派李延年前去營救。
李延年久在沙場,已顯疲態,馬上又奔赴這場硬戰,實在有些吃不消。他的出馬,終究未能力挽狂瀾。
解救黃維之圍失敗,導致他受了十年的牢獄之災。
三、李玉堂兗州失守,投共被殺
1948年,李玉堂指揮兗州戰役,當時共黨採取切斷兗州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再將兗州進行圍剿,兗州國軍猶如困獸,做垂死掙扎,終究迴天乏力,共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兗州失守,國黨大勢已去,李玉堂中共地下黨員的妻子和妻弟說服他投靠了共軍,誰知卻被蔣介石知曉,氣急敗壞之下,蔣介石下令擊斃了李玉堂。
可憐一代梟雄,結局不是戰死沙場,卻是死於非命,實在令人嘆息。
四、王耀武戰功累累,加官晉爵
王耀武,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打仗屢戰屢勝,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佳績。
1937年,王耀武參加淞滬會戰,成為七十四軍的一名得力干將;
1938年,萬家嶺戰役後,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
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軍長;
1943年,鄂西會戰,王耀武升任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常德會戰,王耀武升任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雪峰山戰役,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軍總司令,後因此戰被提拔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而這些,不過是王耀武身經百戰中的幾次戰役而已,沒有雄厚的實力,清晰的頭腦,準確的判斷力,是無法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的。
他帶領的七十四軍,連日軍都稱之為“中國第一恐怖軍”,可見其能力超群。正因如此,王耀武一路官運亨通,最後坐上了省主席的寶座。
因以上幾點,所以有了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雖說三李不如一王,但三人並沒有聯手抗敵過,若強強聯手,以他們黃埔軍校的出身,系眾多榮耀於一身的王耀武也未必是他們的對手。
不過,都是中國人,也都是為中國和平而戰,所以也無需因比較而讓他們同室操戈。他們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爭得一席之地也必是能力超群的,我們應取其糟粕,留其精華,記得他們也曾是為中國解放立過赫赫戰功的英雄之輩!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