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國人深思的一跪,如今已經沒人能做到了

跪拜禮久已不興,求婚時偶爾一用。胡適見溥儀,雖然口稱“皇上”,但只是握手而已。近代只有兩次跪,讓人不能忘懷。一次是黃侃為了傳劉氏經學,拜劉師培為師,行三跪九叩大禮。一次是張百熙的下跪。

張百熙字冶秋,京師大學堂第一任管學大臣。戊戌新政中,唯一被西太后留下的,就是這個大學堂,連她也知道再不辦教育,國就要亡的道理。讓張百熙當管學大臣,算是選對了人,易宗夔《新世說》稱其“愛才如命,顧不喜善諂者”。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很為張所看重。張的寵妾生了病,這個年輕人居然在家裡設香案,為張家姨太太祈禱。張百熙聽說這件事(一定是年輕人故意放的風),嘆息道:“我本來很愛他的才,但是我沒想到……”後來就漸漸疏遠了這個佞人。

張百熙來管大學堂,第一個問題就是請誰當總教習。他看中了桐城派大家吳汝綸。後來的新派如胡適,是不大看得起“桐城謬種”的,可是胡適也承認,最負盛名的桐城派三大家俞樾、王闓運和吳汝綸中,吳“思想稍新,影響也稍大”。“稍”是什麼意思?嚴復、林紓都是吳汝綸的弟子。“並世譯才數嚴林”,這兩個人以古文譯西方名著,對近代文風影響之大,只有梁啟超可以比肩。

張百熙去請吳汝綸。吳年紀已經很大了,不肯應聘。一而再,再而三,張百熙竟然當場跪下,非要吳汝綸答應不可。且不說當時張百熙是朝廷大吏,吳汝綸只是一介文士。就是擱現在,一位大學校長要請一名教導主任,有這樣乾的沒有?“愛才如命”四個字,到位。

張百熙這一跪,實際效果幾乎為零。吳汝綸雖然答應了當總教習,但是要求先到日本考察,考察完回國就生病,死掉了。對於京師大學堂,吳汝綸沒有實質上的貢獻。但是我們總該記得燕昭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張百熙繼請的總教習張鶴齡,也是古文名家,而且對學生極好,五十年後,去思猶存。

張百熙這樣的校長,總算是難得了。從熱情和能力來說,他不遜於蔡元培,但是,他實在沒有蔡元培那樣的機遇。學生鬧著要“伏闕上書”,西太后馬上把張痛罵一頓,並派滿人榮慶(此人極昏)來會辦學務。他的繼任者是晚清第一能臣張之洞,也沒能辦成什麼事。形勢比人強,自古皆然。

對於張百熙的這一跪,你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