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立秋,山西人感覺總是那麼明顯,這是什麼道理?

閒聊立秋,山西人感覺總是那麼明顯,這是什麼道理?

明日立秋,這幾日的天氣已經明顯涼了下來。長治就是這樣,四季分明,每個節氣都是那麼明顯。

立秋,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排在第十三個,是秋季開始的節氣。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就要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上秋以後,下一次雨就涼快一次,因而民間有一場秋雨一場涼的說法。

秋兒涼,葉兒黃。有葉落知秋之說。不是楊、柳、槐葉什麼葉都算,專指桐葉。以前不知道,還是在“上黨文化大講堂”聽一位老師講過,葉落知秋是專指桐葉,因此記得。傳在宋代,立秋這天,皇宮內會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內,上至皇帝、朝廷大員,下至宮女太監,都在等待“立秋”時辰的到來。時辰到了,或是一陣不易察覺的風,或是高高的豔陽,那桐樹都會翩然一葉、兩葉......的落下。太監一聲:“秋來了——”,皇宮內外,一片歡呼,豐收的季節就到了。說到桐葉,桐葉還和我們山西有扯不斷的關係。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隨手撿了一片梧葉(莫非是在立秋?),送給了弟弟叔虞,說:“此為信物,封賜予你!”叔虞接過樹葉後,心裡非常高興。後來周成王把叔虞封於唐,之後叔虞的兒子把都遷到晉水的岸邊,改唐為晉,此即“桐葉封弟”。

立上秋,把晌丟。到了秋天,日夜長短大致相等,便不再歇晌。農民至多在午飯後,圪蹴在門墩上吸一袋煙,然後就準備下地幹活。立秋,一般在中伏左右。農村有“一伏蘿蔔二伏菜”之說,意思是,在立秋前後,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白菜生長小且包心不結實。不過觀念一直在改變,以前買個白菜是撿堅實的買,最近去買白菜,人都是撿蓬鬆的買。其中道理,不知道。立秋以後,把早玉米撇下來賣了嫩玉米,及時收拾好土地,冬小麥就要準備播種了。秋天,不僅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希望的季節。

立秋,還是吃貨的狂歡日,因為要貼秋膘。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立秋這一天要吃燉肉、紅燒肉、燉雞、燉鴨、紅燒魚等,或者肉餡餃子。不過現在街上的美女一個比一個的瘦,還有哪個年輕女孩急著貼秋膘,都希望能比黃花還瘦一些。黃花有多瘦?不知道,是李清照說的,問她去。

古代文人似乎都不太喜歡秋天,所以古詩詞中的秋天,總是和蕭瑟寂寥分不開的。悲秋的詩詞,可能能摘抄幾萬字,咱就樂觀點吧,不說它,說說播種希望。前幾年,山西省話劇院有一部大戲就叫《立秋》。該劇講述了曾經輝煌一時的晉商票號,在國運衰微的形勢下,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最終由盛而衰的故事。富甲天下傲視四海數百年的晉商勤奮、敬業、謹慎、誠信,但因為自身的、歷史的侷限性,最終走向衰敗,啟人思索,促人反思,催人奮進。這部戲的總策劃後來叫逮進去了,說什麼“賣了許多地, 拍了一部戲, 睡了一群女人”,但也不要磨滅這部戲的歷史貢獻。

閒聊立秋,山西人感覺總是那麼明顯,這是什麼道理?

立秋,其實是個節點。山西現在也正處於這個節點之上,經濟好像處於全國倒數第二,老百姓說“快和校長挨住了”。那也不怕,絕地逢生不是不可能。立秋之後,肯定不是立春。中間隔了幾個更為肅殺的節氣,但是,憑山西人對所謂命運不服、不甘、不認、不信的心態、心勁,對“立春”的期待,憑著勤奮、敬業、誠信精神,三晉大地百業興旺、重新崛起的時候也不會遠了。

秋天來了,冬天接踵而至,春天還會遠嗎?山西暫時落後了,但山西的經濟必然還會騰飛與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