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 · 學堂」西北大學李剛教授:秦嶺是中華文化思想的「綠色寶庫」

「慢城 · 學堂」西北大學李剛教授:秦嶺是中華文化思想的“綠色寶庫”藍田宣傳:

講藍田故事,品慢城生活↑歡迎關注

「慢城 · 学堂」西北大学李刚教授:秦岭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绿色宝库”

秦嶺保護大家談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剛長期致力於“陝甘茶馬古道”的研究。多年來,他考察了秦嶺北麓多處和中華文明淵源有關的遺蹟。近日,在接受陝西日報記者專訪時,李剛教授說:“黃河、長江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秦嶺是我們民族的父親山。我們要認識秦嶺、尊重秦嶺、保護秦嶺。”

中華民族從哪裡來?

李剛教授給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路線圖:“在秦嶺北麓藍田縣境內的湯峪,遺存有大量公元前2000萬年左右的古生物化石,湯峪的東北方向就是藍田猿人的發現地公王嶺;從公王嶺向西走14公里,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的陵地,在這一帶,流傳著許多關於我們民族起源的傳說;從華胥鎮西行10公里是著名的半坡遺址,在這裡,我們可以梳理出中國最完整的母系氏族社會形態;半坡折向西南10公里,就是距今約6000年的臨潼姜寨父系氏族社會遺址,考古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期的工具和用品;從姜寨西行約90公里就到了武功縣漆水流域,這裡是我們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的出生地,黃帝部落在此興起;再西行75公里是寶雞的磻溪,周王朝興起於此,中華文化的雛形在西周時期基本形成。”

“只有在陝西,在秦嶺,我們才能如此生動完整地梳理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過程,才能找到中華文明的清晰脈絡。”李剛教授說。

「慢城 · 学堂」西北大学李刚教授:秦岭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绿色宝库”

中華文明的“綠色寶庫”

“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南北物種分界線、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分界線,承擔著‘中國自然生態平衡器’的功能。”李剛教授分析說,秦嶺北麓高峻突兀,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擋住了西伯利亞的寒風,讓大量黃土顆粒沉積出肥沃的關中平原,河流出秦嶺後經渭河注入黃河,孕育了黃河文明;其南麓坡度較緩,山高水長,漢江、丹江、嘉陵江彙集到長江,最終造就了長江文明。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在我們民族的發展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秦嶺南北的不同氣候環境有利於各種植物的根系生長,這裡是精耕農業最理想的發展地,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從某種角度上講,秦嶺既是中華民族發展所需物質儲備的“聚寶盆”,也是中華文化思想的“綠色寶庫”“百科全書”。

李剛教授還談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秦嶺以北的土地以黃色為主,秦嶺以南的土地以紅色為主,這基本區分了我國旱作農業和稻作農業的主產區。不管是黃河文明還是長江文明,都是綠色文明。秦嶺是‘美麗陝西’獨有的自然生態依據。秦嶺‘中國自然生態平衡器’的功能,決定了陝西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責任。我們要以‘朝聖’的心態認識秦嶺、尊重秦嶺、保護秦嶺。”

「慢城 · 学堂」西北大学李刚教授:秦岭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绿色宝库”

堅持綠色發展格局

“秦嶺南北兩側應當更多地走生態、文化發展的路子,形成以秦嶺為中心的綠色發展格局!”李剛教授結合陝商的發展歷史和陝西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現狀說。

李剛教授告訴記者,歷史上,陝商通過“陝甘茶馬古道”,讓陝西的茶文化聞名天下。如今,陝西完全能夠以“陝甘茶馬古道”為主線,串起秦嶺的茶葉生產區,發展沿線的旅遊業,形成以茶葉產銷集群為主導、以土特產開發為支架的綠色產業開發帶,形成獨特的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保持“秦嶺綠肺”的生態地位和富有發展潛力的綠色旅遊黃金地位。他說,陝南有非常好的資源發展文化旅遊,秦巴山區保存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小鎮。從紫陽到鳳凰山,再到漢陰、石泉,可以形成一條文化旅遊線路,通過旅遊線路帶動發展綠色旅遊產品,進而帶動陝南經濟的發展。

“陝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地,要一以貫之地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用好綠色優勢和文化優勢。”李剛教授說。

源自|陝西日報

點擊查看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