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陽畫壁峯下飄落彩色雨花竟可「聲控」

弋陽畫壁峰是雨水侵蝕型老年期丹霞地貌遺蹟,陡峭異常,其一側的90°斷崖如同一幅天然壁畫,色彩斑斕。崖壁之下,一年四季都有雨花飄落,令人驚歎的是,這些雨花竟會隨著聲音大小而變化,甚至會跟隨聲音的來源與人“嬉戲”。

弋陽龜峰是世界地質公園龍虎山-龜峰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的組成部分,因其整座山體就像一隻碩大無朋的昂首巨龜而得名,並因“無山不龜,無石不龜”而聞名。其實,龜峰共有36峰,它們因外力的侵蝕而顯現出不同的“樣貌”。其中的一座畫壁峰,峰底有一處一年四季無論晴雨天氣都有雨花飄落的地方,非常奇特。

龜峰坐落於信江南岸

地處江西三大名山之間

龜峰位於江西上饒弋陽縣城南約10公里處,坐落在信江中段弋江南岸,地處江西境內三清山、龍虎山和武夷山這三座名山之間,由數十座山峰組成,以“奇、險、靈、巧”著稱,素有“江上龜峰天下稀”和“天然盆景”之譽。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遊覽龜峰後,曾發出“蓋龜峰巒嶂之奇,雁蕩所無”的感嘆。

記者從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瞭解到,龜峰位於揚子古板塊和華夏古板塊古縫合帶北側,經過發生在中三疊世至早侏羅世(約2.57億年~2.05億年前)的印支運動後,其所在區域進入了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階段,經歷了伸展拉張、碰撞擠壓、拉張斷陷等構造發展過程,並伴有大量火山岩噴發和大規模的岩漿侵入,沉積了數千米厚的中生代(距今2.5億~6500萬年前)紅色陸源碎屑岩。第四紀(從250萬年前開始至今)以來,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該區不斷抬升,在外動力地質作用下,不斷遭受侵蝕,從而形成了今天的丹霞地貌。

三疊龜峰是這片區域內最為著名的山峰,它的海拔並不高,只有77米左右。峰頂有3塊石頭,一石疊於一石之上,形態皆與龜相似。據龜峰風景名勝管理局的羅蓉介紹,龜峰中的許多山峰都是圍繞著三疊龜峰的,如雙劍峰、獅子峰、展旗峰等,畫壁峰也是如此。

弋阳画壁峰下飘落彩色雨花竟可“声控”

老年期丹霞地貌遺蹟

山體強烈抬升形成斷崖

當地導遊區小麗告訴記者,畫壁峰位於三疊龜峰南端約300多米處,它的東側就是金鐘峰的西側。它與區域內的其他山峰不同,是一處垂直的峭壁,面積約有15000平方米。

據南昌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師範文彥介紹,依據丹霞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方式,地貌成因可大致劃分為雨水侵蝕型、流水(河流)侵蝕型、崩塌殘餘型、崩塌堆積型和溶蝕溶洞型等5個類型。畫壁峰是一處雨水侵蝕型老年期丹霞峰林地貌的典型代表。

畫壁峰周邊的丹霞地貌類型較多,有峰林、陡崖、方山、石牆、石柱、石峰等,微地貌景觀以珍稀的石峰、石柱等為特色。據介紹,畫壁峰本身就是一片大的峭壁,它的巖體強烈抬升,形成了一面平整的90°崖壁,猶如被一把斧子劈砍而成。

大自然的風雨如同“畫筆”

在崖壁上“繪”出美麗圖案

儘管畫壁峰的一側是垂直崖壁,但由於弋陽地區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一年四季雨水充足,所以整個崖壁受到了較為嚴重的雨水侵蝕。不過,雨水侵蝕似乎並沒有使得畫壁峰呈現消亡的趨勢,反而使其具有別樣的色彩。

當地居民丁豐告訴記者,畫壁峰的崖壁原本是紅色的,億萬年來,大自然的風雨剝蝕如同“畫筆”,在這座峭壁上“畫”出了花。加上崖壁上苔蘚等植物的點綴,使得崖壁呈現出紅、黃、綠、黑等斑斕的顏色。從遠處看,整座崖壁如同一幅巨型畫壁,這也正是畫壁峰得名的原因所在。

“畫壁峰上的‘畫作’內容十分豐富,有的像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有的像帆船在海上航行,有的如亭臺樓閣,有的似農夫耕作、樵夫打柴。”丁豐介紹稱,“更有意思的是,正所謂‘景由情生’,若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崖壁上的同一位置,還能看出不一樣的圖景。”

山頂終年飄“小雨”

陽光照射時色彩斑斕

丁豐告訴記者,在這塊巨大的“畫壁”之下,還藏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去處。這是一塊小空地,或者說是“小峽谷”。這塊空地與畫壁峰巖壁中的一小段合稱為“雨花巖”,是“龜峰四絕”之一,每年來此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

為什麼一塊小小的空地能夠成為遊客們的必去之處呢?原來,這並不是一塊普通的空地,而是一處終年都會下雨的地方。

據瞭解,只要站在這塊空地上,始終能感受到從“崖頂”不斷飄落下來的“雨花”,非常神奇。這些“雨花”無論是在晴天還是陰天都會有,有時在太陽的照射下,“雨花”會呈現出五顏六色,猶如七彩花瓣落入山間,其景象十分壯觀,能給人一種置身仙境的錯覺。

關於這裡飄落的“雨花”,當地有傳說認為是東海龍王的三公主寶蓮的淚花變幻而來。相傳,這片地方曾是東海龍王的王宮,西海龍王想霸佔此地的美麗景色,便設賭棋的騙局騙取了東海龍王,從而引發東、西兩龍王大戰。最後,東海龍王失敗了,一怒之下施法將海水悉數帶走,這裡的生靈從此失去了生存之水,奄奄一息。善良的寶蓮公主天天含淚為這裡的生靈祈禱,感動了觀音菩薩,便將其淚水點化為連綿不斷的雨露,從天而降,拯救了這裡的眾生靈。

因崖下空氣受聲波震動

“雨花”大小可隨聲音變化

美麗悽婉的動人傳說給雨花巖增添了無限色彩,但其實,這些終年不斷的“雨花”並不是雨水,而是由空氣中的水珠和水汽組成的。至於為何這裡一年四季、不論晴陰都會有“雨花”落下,至今依然沒有一個官方解釋。人們普遍認為,畫壁峰被眾山峰圍繞,腳下又是一片密密匝匝的森林,不易通風,因而空氣溼度較大,水汽充足。但經過近年來氣象學家的考證,認為這與當地的氣流和岩石上下的溫差有著莫大的關係。

記者瞭解到,此處的“雨花”四季都有,但各個時節皆不相同,其中尤以春夏之交的時候最為好看。每年春夏之交,“雨花”初落下時是連成線的,到了半空便飄散成小水珠,小水珠洋洋灑灑,似雨非雨,似雪非雪,晶瑩透亮。

除此之外,這裡的“雨花”似乎還“通”人性,只要站在巖底向上大吼一聲,“雨花”落下的密度會隨著聲音的大小而變化,聲音越大,密度越大。丁豐告訴記者,有時在崖壁下大吼一聲,甚至會出現“雨花”追隨聲音而來的狀況,就像是它在與人們“嬉戲”一樣。

究其因由,這種現在與畫壁峰的地質構造有著密切關係。據介紹,這是因為空氣受聲波震動會產生間歇性湧流,從而形成了雨花追隨人聲嬉鬧的奇特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