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装甲在作战中收到损伤,弹坑如何修复?答案太简单:可以不修

坦克装甲在作战中收到损伤,弹坑如何修复?答案太简单:可以不修

自从坦克诞生的那天起,如何维修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坦克被炮弹或者其他武器击中,留下了一个大坑,应当如何修复呢?对于这个麻烦,不同的时期,维修士兵们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坦克装甲在作战中收到损伤,弹坑如何修复?答案太简单:可以不修

在坦克诞生不久的一战和二战时期,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多采用面积较大的铆接,或者焊接,也有整体铸造的。这些大家伙如果哪里被“砸”了一个坑,是不可能在战场上严丝合缝地补起来的。负责维修的人员只好“将就”,根据坑洞的大小,使用一些大小和外形都凑合的钢板焊上去,没有的话就拿履带板甚至木头充数——坦克的同一部位被再次命中的可能性是极低的,焊完之后刷上漆,在交战距离对面几乎是看不出来的。如果是坦克被打成了“筛子”,或者命中了炮塔这样的关键部位,那就运回厂子里修去吧,或许直接再换一辆呢。

坦克装甲在作战中收到损伤,弹坑如何修复?答案太简单:可以不修

但是这样粗放的“修理”显然不满足现代越来越高的要求了。现代武器越来越以质量取胜,使用的数量却在变少。随着武器精度逐渐升高,这样迷迷糊糊的“凑合”非常危险。但是,这么大一块怎么更换呢?在二战的中后期,在坦克侧面和正面附加装甲、堆放沙袋这样的办法就比较多了,但是本身的效果十分有限。到了现在,诞生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模块化,这一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三代以后的坦克,开始采用模块化的装甲。分成小得多的板状覆盖车体,这样对方的武器打坏了一块装甲,基层部队换上一块就是了,快捷方便,而且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