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被考生宮刑無數次的人就是想法獨特,敢爲呂后立本紀!

《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是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著作,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於它所記敘的許多事情和反映的思想觀念的與眾不同。正是因為《史記》這種特立獨行的思想才深深地吸引了許許多多史學家對它的迷戀。


暫先不論《史記》中的什麼"民本思想",抑或是超前的經濟理論,今只輕談《史記》中的《呂太后本紀》。單單這一本紀,折射出來的東西便足以讓人沉醉許久,細思在眾多的帝王本紀中,呂后作為一女子,竟也能獨佔一席之地,這其中的原因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今日僅借讀後的一絲明悟淺談一下個人見解。

呂后的個人功績甚大

在司馬遷所列的本紀中,除了帝王之外的也僅僅只有項羽和呂后兩人。司馬遷為帝王立本紀,看中的並不是帝王的地位,而是作為統治者的社會影響力。因此項羽正因其"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的不世功業被司馬遷所認同,才出現了《項羽本紀》。那麼,項羽因為有著王霸之業才入了本紀,而呂后又有何等的豐功偉績才使得太史公提筆為之立本紀呢?

每年高考被考生宮刑無數次的人就是想法獨特,敢為呂后立本紀!

項羽

在太史公眼中,呂后是極具魄力和才幹的,他盛讚"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高祖駕崩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為了社會的穩定和休養生息,她亦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便是太史公對其功績最好的肯定。因此,在司馬遷的眼中,作為一名女子,呂后其功績足以媲美王侯將相之公,為其立本紀似乎無可厚非。由此看來,《史記》一書絕非以"成敗論英雄"的帝王史,而是以"功過是非論成敗"的名人史。

呂后高超的政治手腕塑造了她的個人魅力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本來可能於後宮之中籍籍無名的女子取得了如此之高的功績呢?她究竟是以什麼打動了太史公為之立本紀的心呢?這就不得不好好地研究一番《呂后本紀》了。

每年高考被考生宮刑無數次的人就是想法獨特,敢為呂后立本紀!

呂后

通讀整個本紀之後,你不得不為呂后這一千古奇女子盛嘆一聲。她和其他女子一樣,會嫉妒會恨,因此在劉邦死後,她慘無人道地加害戚夫人"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但她又和普通女子不一樣,她因嫉恨生出的這份兇殘為她之後的"臨朝稱制"掃清了不少的敵人,這其中煥發出來的高超的政治手腕足令後世之人望塵莫及。

從她"召孝惠帝觀人彘"開始到"欲侯諸呂"而先封高祖功臣,再到"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分齊為四"無不體現其嫻熟的政治手段。作為孝惠帝的母親,呂后深知自己兒子的心性,讓兒子看到反抗自己的後果,"人彘"的慘狀便足以使其消沉下去,便於自己掌權,之後,又通過各種利益關係結成巨大的關係網,從而鞏固自身的地位,最後,便可以騰出手來清除反對自己的反抗者。呂后的這些手段一步緊接一步,環環相扣,在未達到目的之前先安人心,然後再徐徐圖之,殺人於無形之中。這種政治智慧在呂后這一女子身上體現得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因此,歷史為之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不管這一筆有多少褒貶存在,它總會讓人回味無窮。

司馬遷著書目的的影響和遭宮刑後所生的離叛之心作祟

除了呂后本身存在著閃光點之外,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目的也大大地影響了他在著作上的編寫。司馬遷出身於史學世家,從小便立志續孔子志業,發揮"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的精神,後因李陵事件慘遭宮刑幾度神思恍惚不定,幾欲自殺,最後於先賢事蹟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遂"隱忍苟活",樹立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著述理想,發憤著書以求洗刷自身所受的一切恥辱。

每年高考被考生宮刑無數次的人就是想法獨特,敢為呂后立本紀!

司馬遷

因此,整本《史記》無不體現了他在《太史公自序》的思想觀念: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書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這種"意皆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的憤而著書的行為其目的無非借書中之言為自己本身的遭遇控訴。而司馬遷正是為了李陵而仗義執言卻慘遭橫禍,在痛定思痛之後,《史記》成為了他對於現實遭遇不滿的宣洩。宮刑的不幸激發了他的"叛逆",使他從嶄新的角度看待社會,寫作的視角也因此發生了變化"司馬遷不僅替皇帝寫傳記,也替失敗的英雄項羽寫傳記,不僅替封建貴族寫世家,也替'叛亂'的首領陳涉寫世家,不僅替官僚寫列傳,也替秦漢時代的哲學家、文學家、商人、地主及遊俠寫列傳"。也正因為他的這種離叛之心使得他所寫的歷史書不再是帝王史,而是真真正正的現實。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筆向世人控訴:事實即是史實,統治者縱然百般阻撓,也擋不住真理的腳步。

於是,即便呂后手段殘忍,即便她是女子,只要她成就了帝王般的成就,在司馬遷的書中就足以為她立本紀。因為這就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不容辯解的。

司馬遷個人思想觀念的與眾不同

縱然司馬遷為呂后立本紀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但若以自身代彼身來考量,似乎也能找到一些不同之因。每一部著作反映的不僅僅是那一時代的思想主流,也反映了作者本身的思想觀念。

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他所經歷的時代正是儒學逐漸得勢,最終定於一尊的時代。而他本人亦曾問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受到了儒學大一統思想的影響: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同時又深受他父親道家思想的浸染,還兼雜了各家的思想學說,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豐富思想體系。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一方面客觀敘述事實,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作者本人的思想和感情。

《呂太后本紀》恰恰正是司馬遷個人思想流露的產物,在儒家尚未成為經典之前,儒家的綱常倫理還不足以束縛住司馬遷個人的思想判斷。對於婦女的記載,他秉承著求實、紀實的治史精神,隱帶著男女平等的意識,凡是有著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女性,他都會不惜筆墨地為其在史書上留名。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呂后了,因為呂后有著非凡的政治成就,足以媲美君王,司馬遷亦特設《呂太后本紀》,把呂后和歷代帝王並列。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不得不令人欽佩,這樣的行為或許也是得益於他那與眾不同的思想體系。

以上所書,皆個人淺見,也許太史公自己著述之時也沒想那麼多的理由,僅僅只是想為呂后立本紀而已。而我們後人所想的種種原因也僅僅是個人所想,誠如一句話所說的那樣"一切歷史皆是當代史",我們所有關於歷史的解釋也只是服務於我們現階段的需要,還有很多猜想有待大家一起來挖掘,您不妨也推理一番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