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從史記的“本紀”走入漢書的“列傳”,正是官本位主義的源頭

《紅塵觀史記》系列第26篇

說到西楚霸王項羽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作為親手滅亡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國的霸主,又是楚漢相爭的兩位主角之一,他絕對算得上秦末漢初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

而且項羽本人身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說到正面的評價,他既有初見秦始皇就敢發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後面也有“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舉來支持,並且一人身兼六國的上將軍,並最終一度成為實際上的天下之主——西楚霸王。


項羽從史記的“本紀”走入漢書的“列傳”,正是官本位主義的源頭


但是說到反面的評價,他也有著坑幾十萬降兵,屠咸陽,燒阿房,殺懷王等的殘暴行為,以及楚漢之爭之中所表現出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以及匹夫之勇。

再加上最後身處絕境中的“虞姬虞姬若奈何”的哀鳴和寧死不肯過江東的悲壯,讓項羽這個人物的性格非常飽滿和充滿張力,頗有幾分“神魔一體”的意思,也因此格外有魅力,後世紀念他的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影視小說都是絡繹不絕。

而關於項羽的記載主要來自於漢朝的兩本重要史書《史記》和《漢書》,只不過在這兩部書中他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別,在《史記》之中司馬遷把他列入專門記錄帝王的“本紀”之中,而在《漢書》裡面班固卻把他“降級”到只是記敘士大夫名流的“傳”行列。

順便提一句,和項羽一起被下放的還有“打響反秦第一槍”的陳涉,而且兩人何為一章,只不過無論功績地位還是影響力,他距離項羽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只能作為一個補充角色來輔助說明。

而對於項羽同學的這次遭遇,其實不僅僅只是一個歷史評價的關係,對於後世甚至直到今天都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如果仔細來分析的話又可以分為三個維度,這篇文章咱們就來從古到今,從外到裡,一層一層剝開剖析一下。

第一重,“班馬”之爭對史學界的影響

這第一重影響其實比較直觀,就是中國史書界這兩本影響力深遠的鉅著《史記》和《漢書》,其背後則是它們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這兩個性格相差極大的人直接就導致了他們的作品風格同樣相差甚遠,但是都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甚至還分成了“班馬”兩派,雙方各有擁躉,爭議此起彼伏,在不同的時代都曾經各領風騷過。

在近代由於魯迅先生為代表的名人的背書,《史記》的地位完全壓倒了《漢書》,一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至高評價把太史公和《史記》都推到了史學界無冕之王的地位,但其實最早的時候並非如此,為了公平,我們就先來聊聊《漢書》和班固。


項羽從史記的“本紀”走入漢書的“列傳”,正是官本位主義的源頭

《漢書》和班固

《漢書》也被稱為《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記載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一共229年的歷史。

它的主要作者是東漢史學家班固,但其實這本書等於是他們家庭共同創作的,班固的老爹班彪開的頭,然後班固繼續,後來他因為捲入了權貴之間的爭鬥而死在獄中,未完的部分則由其妹班昭補完,但是主要的作者還是班固。

班固從小就很聰明,再加上父親的有意栽培,很早就體現出了史學家的天賦,而且在儒學的學習之中也培養了他溫和謹慎的性格,為人處世都深諳中庸之道,是封建時代士大夫的典型和榜樣,而他的這些風格也都盡數灌輸到了《漢書》之中。

再加上班固所處的東漢年間距離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已經過去多年,儒家作為朝廷官方思想的地位已經完全穩固,因此漢書之中也格外看重儒家的綱常禮法,書中的每個人物相對他們的個性和特點更加重視整體性和共同性,可以說是“帝王將相”層次分明。

正因如此,作為“失敗者”的項羽,自然要從專門供奉帝王的“本紀”牌位中請下來了,又被班固一腳踢到了“傳”之中,和陳涉哥兒倆一起相映成趣,雖然他們在列傳中位列第一,但畢竟還是列傳。

順帶說一句,在史記之中由於存在感較弱而被放到其母呂后傳記中的惠帝,在漢書中又被班固恭敬的專門請了回來,單獨一篇本紀予以供奉,由此也能看出班固的立傳風格和標準,重視身份遠過於作為。

《史記》和司馬遷

《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從上古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開始,一直到司馬遷所生活的漢武帝年間,一共記載了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並首創給出了“本紀”,“世家”,“列傳”,“表”和“書”的體裁,這個體系一直都被後世史學家所沿用(當然,也有部分修改),包括班固和《漢書》。

項羽從史記的“本紀”走入漢書的“列傳”,正是官本位主義的源頭

而史記的作者是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也被稱為“太史公”——其實史記這個名字也是後來改的,最早叫做《太史公書》,與其說是一部史書,某種程度來說更像是司馬遷自己的“一家之言”,太史公以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事蹟為酒,想要澆化自己胸中鬱結的“塊壘”。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因為仗義執言,替並沒有多少交情的李陵說情而觸怒了漢武帝,被受了奇恥大辱的宮刑,其實當時朝堂之上的風氣乃是“重義輕死”,許多官員一旦獲罪為了顏面和自尊,往往都選擇自殺而不願受辱,這樣起碼可以獲得比較高的評價。

而司馬遷卻“忍辱偷生”——他並非怕死,只是覺得這樣的死輕如鴻毛,根本不值,所以他以孔子,左丘明,周文王等前輩先賢為榜樣,發憤著書,把自己的一切都包含在了這部史書之中。

所以司馬遷入傳的標準乃是“倜儻非常之人”,而並不是十分看重他的出身和成敗,因此奴隸人之子的陳涉可以位列世家,闔閭之間任俠用氣的朱家郭解等遊俠可以入傳,至於霸氣十足極具個性的項羽,更是和老對手漢高祖劉邦一起並列高高在上的本紀行列。

第二重,後世文史界的影響

如果說第一重影響還只是存在於漢朝以及史學家範疇的話,那麼第二重影響就擴大到後世,而且範圍也超越了純粹的史學而擴展到整個文史領域。

項羽從史記的“本紀”走入漢書的“列傳”,正是官本位主義的源頭

先來說《漢書》和班固,這種嚴謹而正統的記敘方式從一開始就受到了統治階層的歡迎,所以雖然班固入獄而死但卻並不影響這部書的地位,很快就被朝廷承認為正史,並且在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都被許多評論家高度評價。

而《史記》則恰恰相反,成書之後就惹得當朝統治者漢武帝的極大不滿,雖然他明面上說這也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但實際上卻給予了封禁和打壓,直到後世的漢宣帝的時候才由司馬遷的外孫楊惲重新拿出來,但是也只限於少數人閱讀研究。

這種情況一直到東漢末年才改變,這部書才算得見天日並正式改名為《史記》,但是也被修訂刪改的面目全非,因此影響力也相當有限,可以說在唐朝之前,《漢書》的地位和評價一直都在《史記》之上的,這點和咱們現在完全相反。

接下來再來說這兩位史學家的風格對後世的影響,班固是封建王朝士大夫的典型,為人也十分謹慎,因此漢書文風嚴密,秩序井然,筆鋒凝練,多用駢偶,尊重史實而不願意有絲毫逾矩,方方正正,對後世駢文有很大的影響。

項羽從史記的“本紀”走入漢書的“列傳”,正是官本位主義的源頭

而司馬遷則不同,他雖然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儒學的造詣也很深,但他本人卻是個極有血性和個性的人,不然也不會冒著漢武帝的怒火而替李陵說情,尤其是受刑之後更是胸懷激烈,一部史記寫的是波瀾壯闊,慷慨激昂。

因此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太史公又非常看重每個人物的“個性”,這本就是他選擇入傳的最重要的標準之一,他忽略或者簡寫那些瑣事而著重刻畫他們性格和事蹟中的閃光點,甚至還有一定程度的補充和發揮(比如一些心理揣測和私語),這已經超越了史學範疇,一定程度上可以跨入文學領域了。

而到了後世唐朝的古文運動中,韓愈柳宗元等領袖人物都提倡學習先秦時期的古文,而這裡面《史記》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以韓柳為代表的許多文學家寫文章都模仿司馬遷的文風,所以史記也就成了散文的代表。

而後面的駢散之爭,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做《史記》和《漢書》風格影響的後續,往深層說甚至連如詩仙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詩聖杜甫為代表的寫實主義,也都可以認為是兩者分別進一步的延伸。

第三重,近代現代“官本位”和“功利主義”的盛行

如果從更深層次來挖掘的話,這兩種風格在後世影響的甚至不止是文史領域,更是廣泛的觸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甚至到現在都根深蒂固。

比如近代的“官本位”思想,一切都以官職,級別和職稱之類等外在因素來評定人才的優劣,而且也處處充斥著“唯成敗論”的功利主義。

項羽從史記的“本紀”走入漢書的“列傳”,正是官本位主義的源頭

像是之前新聞就曾報道過,奧運冠軍不管在體育總局還是在地方都會受到英雄般的迎接和歡呼,到哪裡都是眾星捧月,鮮花掌聲,而亞軍的待遇就是天壤之別,隊伍之中排在後面,拍照的時候站在邊上,甚至有過採訪中領導和冠軍坐在那裡,亞軍連個位置都沒,只能站在旁邊的尷尬情況。

其實單從成績上來說,哪怕是世界亞軍也代表了“全世界第二”的高水準,成績絕不能說不突出,表現也絕不能說不優異,只是因為金牌和冠軍在排行榜上以及政績上的突出作用,而導致銀牌就完全黯然無光。

而這似乎正是從《漢書》的那個時候就開始只重結果和身份,只講大局和整體的風格的延續,因此項羽因為楚漢之爭敗了,所以就只能屈居“列傳”,陳涉因為出身低賤亦是如此,反而哪怕是以漢惠帝為代表的許多帝王表現並不出眾,有些甚至都可以用荒唐可笑來形容了,但仍然要以“本紀”記之,廟堂供之,皇陵葬之,後世尊之,就是因為他們是“帝王”。

而《漢書》還算好,起碼對於項羽這個“失敗者”還有所記錄,郭解朱家等遊俠也還從史記中保留了下來——但是班固對他們破壞國家法度的行為已經非常不滿,更多是當做反面典型列舉的,而從《後漢書》開始更是索性就把“遊俠”這個存在給摘除了,並且在後代的史書中再也沒有出現。

而《史記》的影響範圍卻更多的體現在文學之中,太史公的這種“以人為本,強調個性”的標準從唐傳奇開始就有所繼承,到了明清小說就更是達到了極致,像是《水滸傳》《三國演義》《三俠五義》等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看做史記的延伸和拓展,唯一區別的就是史記還要尊重史實,而這些小說作者更加可以天馬行空,縱橫馳騁罷了。


項羽從史記的“本紀”走入漢書的“列傳”,正是官本位主義的源頭


所以項羽到底是《史記》“本紀”之中的西楚霸王,還是《漢書》“陳勝項籍傳”中死後漢高祖冊封的魯公,這兩個身份雖然確實都是項羽的一部分,看似也是一件小事,卻完全代表了帝王以及士大夫為代表的統治階級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政策。

當然了,在封建時代普通民眾和底層知識分子話語權都是很小的,所以《史記》的人文主義的思想最多也就只能影響到小說這個層面,官方思想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森嚴的三綱五常,但是到了現代確實應該變一變了,不管是官員還是民眾,不管政治家還是科學家,評價他們的地位都應該以貢獻和品德為標準,而不是職業本身,這種“官本位”和“功利主義”的思想本來就都該一步步淘汰掉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