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力」成「劣」

“少力”成“劣”

漢字博大精深,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比如“劣”字,拆分開來就是“少”和“力”,仔細品讀不就是“少力”成“劣”嗎?“少力”,用力不夠、用功不足;“劣”,成效低下、質量次等。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證明,凡事“少力”,結果必“劣”。

在北宋大家王安石的千古名篇《傷仲永》中,就記述了一個“少力”成“劣”的故事。方仲永五歲時,“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鄉親們感到非常驚奇,紛紛款待方仲永的父親,花錢求取方仲永的詩。其父認為這樣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方仲永四處拜訪他人,留給他學習的時間很少。王安石“聞之也久”,後來終於在舅舅家見到了十二三歲的方仲永,便叫他當場作詩,但寫出來的文章已大不如以前。又過了幾年,他的才能已經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方仲永小時候極有天賦,但後來的“不使學”,讓他“泯然眾人矣”,演變成一個“少力”成“劣”的人生悲劇。

“少力”成“劣”,對個人來說如此,對集體或政權來說也是如此。在浩瀚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少力”成“劣”導致國家衰敗、政權更替的記載也比比皆是,最為典型的當屬春秋時期吳越之爭。

春秋時期,長江下游有兩個諸侯國吳國和越國,雙方長期爭戰。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越王勾踐迎擊,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為王。夫差為替父報仇,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吳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兩年之後,夫差率兵將勾踐打得大敗,迫使越國成為吳國的附庸國,並將勾踐夫婦擄至吳國王宮服勞役。勾踐千方百計回到越國後,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傾盡全力富國強兵。而夫差卻貪圖享樂、疏於治理,加之盲目爭霸、窮兵黷武,導致吳國國力日漸衰弱。後來,勾踐發兵滅掉吳國,迫使夫差自刎而死,演繹了一段“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舉。吳越兩國興衰成敗的歷史,充分印證了“少力”成“劣”的道理。

現實中,“少力”成“劣”的人和事也不勝枚舉。比如當前一些黨員幹部的為官不為、懶政怠政,就是工作“少力”的典型表現。他們只想做官、不想做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工作中挑肥揀瘦,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難題躲著行。人到心不到、出工不出力,工作成效必然會打折扣,創造的業績必然是劣等,既虛擲光陰,又貽誤事業,於國於家無益。

新時代呼喚新氣象新作為,偉大事業需要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奮鬥者、實幹家。近日,中共中央追授鄭德榮等7名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從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畢生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鄭德榮,到秉持“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做”,在青藏高原跋涉數十萬公里,收集上千種植物的數千萬顆種子的科學家鍾揚,再到面對艱難繁重的生產、演練任務,曾連續64天吃住在車間的“鐵漢”張進……哪一個不是不惜力、能吃苦的楷模?他們把工作上“少力”當做人生恥辱,始終抱著強烈責任感,把全部身心、以最大力量投入工作,創造出一流業績,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了大貢獻。

先哲有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少力”成“劣”,哲理十分深刻,告誡我們無論從事哪項工作,都不能抱著拈輕怕重、偷奸耍滑的心態,只有始終堅持實踐實幹實效,向實處用力,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才能成為新時代合格的“答卷人”。(龔培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