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中美兩國在菲律賓的「貿易戰」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本文字數:1837字

前言

中國在菲律賓對外貿易的版圖上曾經佔主要地位。19世紀,英國船隻和商品開始佔優。美國佔據菲律賓之後,美、日、英成為菲律賓外貿的主要對象。中國產品因競爭力不足和貿易壁壘的干擾而變得不再重要。

作為一個國家的菲律賓,是20世紀後半頁才出現的,在那之前它僅僅是西洋人的殖民地,“菲律賓”這個名字也是西班牙殖民者所賦予的。

菲律賓是個落後的地方,儘管它(嚴格來說,是島上的小政權)和中國很早就有進行貿易(有人甚至認為可追溯到周、秦時期),但它總體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賣給中國,而中國的瓷器在菲律賓有較大的需求。近年在菲律賓陸上及海底發掘出不少文物就是明證。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中國商人在宿霧港交易的情形(想象圖),他們一般來自廣東或福建。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565年,宿霧島為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佔領,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

在西班牙人統治的大部分時期,他們也沒能從菲律賓得到能賣給中國人的商品,因此只能用產自墨西哥殖民地的銀元來交換各種中國產品。中國人憑藉源源不斷流入的銀幣確立了銀本位的貨幣制度。

為避免太多銀幣流入中國,西班牙人一直設法限制菲華間的貿易,加上自然條件惡劣和英國、荷蘭、葡萄牙船隻的競爭及暴力騷擾,中菲貿易在1645年後開始衰落。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17世紀中期駛往菲律賓帆船數斷崖式減少是清朝海禁的結果。海禁結束後,數量雖然回升,但從18世紀開始逐漸減少。圖表來自龔寧,《試析1571~1940年中菲貿易之興衰》。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西班牙殖民時期描繪的菲律賓地圖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資料來源:錢江:《1570~1760年中國和呂宋貿易的發展及貿易額的估計》。

大約從19世紀開始,西班牙殖民者開始發展當地經濟作物種植與出口,中菲貿易模式發生轉變。

菲律賓從中國進口商品主要有絲綢、生絲、硬幣、紙張、油蠟、紙傘、瓷器、食品、傢俱、鐵、玻璃製品、珠寶首飾和茶葉等。

19世紀20年代之前,菲律賓出口中國的產品以土產為主,如燕窩、海參、黃蠟、龜甲、貝殼、蝦米和魚翅等。19世紀20年代以後,菲律賓出口到中國的大米開始佔據重要地位,主要是因為中國(尤其是廣東)大米短缺。

19世紀後半期,菲律賓主要出口產品變為初級產品,主要是糖、麻、菸草和咖啡,佔菲律賓出口總量的70%~98%。因此,這4種產品取代大米成為菲律賓出口到中國的主要產品。

中國在菲律賓的經濟影響力不斷下降,一方面因為英國艦船依靠武力控制海上通道,排擠他國商船。輪船出現後,中國帆船貿易更顯無足輕重。另一方面是因為英國工業生產力不斷提高(尤其是工業革命後),其產品,特別是紡織品亦驅逐了中國的手工產品。19世紀後半期,歐洲紡織品湧入菲律賓市場,英國紡織品佔菲律賓進口的30%~40%。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1898年的美西戰爭僅持續了3個多月。美國從西班牙手上奪得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關島等殖民地。圖為馬尼拉灣的海戰,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898年美國擊敗西班牙,統治菲律賓,逐漸壟斷菲對外貿易,而中菲貿易變得越發不重要。1915~1918年,菲律賓從美國進口的產品超過一半為免稅,使菲律賓人在消費習慣上發生轉變。1936年菲律賓進口商品中,99.5%的車輛及零件、98.6%的菸草、86.5%的電動機器、85.3%的礦油來自美國。日本大多數產品進口稅也較其他國家低(正常情況下,棉布和煤的進口稅為25%,但日本棉布的進口稅率為7%,煤為5%)。另外,根據美日1907年非正式“君子協定”,日本可以供應菲律賓一半的紡織物需求。

1915~1932年,中國對菲律賓棉織品出口貿易額平均為220萬比索,英國則達到了420萬比索,美國和日本分別為2570萬比索和1010萬比索。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1854~1938年菲律賓與各國貿易額。資料來源:《小呂宋華僑中西學校三十週年紀念刊》、吳承洛:《菲律賓工商業考察記》第三篇、《中外經濟週刊》1924年第61期、邱致中:《南洋概況》、單岩基:《南洋貿易論》等。

中國出口菲律賓的還有食品,其價值遠不及紡織品。但

美國人對中國食品亦實施貿易壁壘。從1932年開始,菲律賓為了鼓勵本地養雞業的發展,提高了蛋的進口關稅,從每2000只2比索增加到每100只2比索,同年菲律賓把豬油的進口稅從每百公斤5比索增加至20比索,這使得菲律賓對中國的蛋及豬油進口劇減,分別從1931年和1932年的15.22%和7.04%降至1932年和1933年的9.76%和1.53%,之後更是一路下降到1938年和1939年的2.55%和0.03%。除了進口稅外,菲律賓對食品進口的檢驗也更加嚴格,甚至故意刁難,這也造成了中國蛋和豬油進口的下降。

至於中國進口的菲律賓商品,從1926至1928年主要為蔗糖,之後數額迅速下降,1932年甚至沒有任何蔗糖進口,其它產品數量一直不高。

從清代到民國,中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始終落後,導致中國在上百年時間裡處於積貧積弱的狀態。在對外貿易領域表現為運輸線路被西方國家控制,出口產品遭受別國競爭和貿易壁壘的雙重打擊。正因為積貧積弱,出口運輸仰賴外國輪船,產品質量不敵外國產品,政府面對貿易壁壘又無力反制,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貧弱,形成惡性循環,中菲貿易之興衰就是一個鮮活的事例。總之,以國家政權為後盾,堅持自力更生,提高本國的生產能力和製造工藝,才可能確保自己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敗的地位。

參考文獻:龔寧,《試析1571~1940年中菲貿易之興衰》,李慶新主編《海洋史研究》(第11輯)2017年10月。

今日作者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製圖:省情新媒體中心 泡泡

·END·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