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同傳造假事件,科大訊飛到底做錯了什麼?

近日,科大訊飛造假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其中不乏輿論媒體添油加醋以及吃瓜群眾盲目跟風,導致事件熱度居高不下。不僅引來了業內業外人士對科大訊飛的質疑,甚至引發了一場關於人工智能到底能否代替人類工作的爭論。

一場由“誤會”引發的輿論風波

9月20日,名為“Bell Wang”的知乎用戶在平臺上發佈了一篇標題為“科大訊飛,你的AI同傳操(qi)作(zha)能更風騷一點嗎”的文章,文辭犀利地指出:當天舉辦的2018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上,科大訊飛的同傳翻譯並非由AI系統進行翻譯,而是通過語音識別會上的同傳翻譯師的語音,將其轉錄為文字展示為字幕,並且由科大訊飛的機器將文字內容讀出。他同時指出,科大訊飛的行為已經對其造成知識產權的侵犯,並且有虛假宣傳和欺詐的嫌疑。

但科大訊飛事後指出AI同傳目前仍無法做到完全由機器單獨進行,科大訊飛強調的是人機協同和人機耦合,即AI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技術,能都幫助人類在同傳過程中降低失誤,提高準確率。並且,在宣傳和展示過程中,科大訊飛從來沒有傳達過由AI進行同聲傳譯的消息,在當天的會議上,科大訊飛更是註明了“訊飛聽見”的字樣,這是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並非智能翻譯技術。

名為“Bell Wang”的同傳工作者由於在會前沒有收到科大訊飛會引用其翻譯內容的相關通知,誤以為科大訊飛有意要誤導與會者,便憤憤不平地曝光了該事件。他的文章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媒體大肆渲染,群眾則跟風吐槽。整個“造假事件”像一張多米諾骨牌,一經倒下,便引發眾多危機,使得輿論風險、公關危機、資本背叛通通壓在科大訊飛身上。

AI同傳造假事件,科大訊飛到底做錯了什麼?

一個“誤會”、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引發一場聲勢浩大的輿論風波,背後則有很多的因素。首先是,人類在面臨人工智能即將取代大部分崗位的事實面前,表示出恐懼和無奈,試圖在一些AI仍無法完全參與的崗位中(如同傳工作)找回人類的尊嚴;其次是,市場長期以來對科大訊飛保持著高期望,對其AI研發工作極度認可,即便科大訊飛沒有宣傳其技術能夠進行AI同傳,但人們的潛意識裡面卻認為它能夠做到;再次是,此次輿論風波其實是科大訊飛長期以來積累的“民怨”的一次爆發,科大訊飛長期被指責市值過高而盈利能力太弱,造成公司風險居高,而其過度依靠政府補貼的行為也讓許多人感到不齒,並且隨著科大訊飛逐漸擴張,在技術研發上變得越來越浮躁了。

科大訊飛到底有沒有盈利能力?

由於科大訊飛頂著“人工智能”的光環,又站在強大的風口面前,因此它從創業開始一直到上市以後始終受著資本的青睞和追捧,投資者甘願為“人工智能”這四個字盲目投錢,科大訊飛也利用著這四個字為資本市場講了無數的好故事。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科大訊飛的股價和市值變得畸形,其市值一度接近千億元,可無論從盈利能力來看還是從戰略發展來看,科大訊飛的體量都遠遠達不到千億。

近日,科大訊飛受“造假風波”影響,股價加速下跌,由2017年的最高價49.75元/股跌倒30.1元/股,跌幅達65.3%,市值縮水410億元。但即便如此,科大訊飛仍有630億元的市值,依然是畸形的。

數據披露,科大訊飛2013年到2017年的營收分別為12.53億元、17.75億元、25億元、33.2億元、54.44億元,營收每年都保持著高增長,並且從2008年上市到2017年,其營收已經上漲了21倍。但科大訊飛的高營收卻沒有給它帶來高利潤,其淨利潤增速從2013年到2016年幾乎每年都在遞減,而2017年更是出現淨利潤下滑的現象。從2008年上市以來,科大訊飛融資額高達52.07億元、借款額達7.92億元,但其盈利規模卻沒有與融資規模相匹配,科大訊飛自2008年上市至今實現的淨利潤僅23.38億元。並且,財報顯示的淨利潤也暗含“水分”,如果將政府補貼和投資收益從淨利潤中剔除,那麼科大訊飛每年至少虧損上億。

AI同傳造假事件,科大訊飛到底做錯了什麼?

科大訊飛作為一家技術公司,本身在盈利能力上有著較大的劣勢,但在創業至今20年間以及上市至今10年裡竟然沒有探索出有效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對於一家公司來說,想要實現更好的盈利,必須探索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平臺和生態的跨越。而科大訊飛發展了近20年,仍然停留在技術層面,為其他公司和其他品牌的產品提供底層的技術支持。相對銷售產品和搭建平臺和生態這兩種模式,提供技術的毛利太低。而且,科大訊飛的營收主要集中在教育、政法、醫療、智慧城市和開放平臺上,這些領域多為低頻,而且遠離C端用戶,難以變現,同時也受到政策的強影響。而科大訊飛對B端企業的業務也面臨著風險,曾經科大訊飛與騰訊有過合作,由科大訊飛為騰訊提供智能語音的技術,但隨著騰訊、百度、阿里等巨頭進入人工智能賽道,科大訊飛不僅失去與巨頭合作的訂單,還面臨著被巨頭們搶食的局面。

科大訊飛也開始浮躁了

作為一家從高校裡走出來的公司,科大訊飛在早前更專注於研發技術,自從2016年老羅在發佈會上展示了訊飛輸入法之後,名氣才大增。此前的科大訊飛,對資本、對商業、對營銷並不太關注,但近幾年來,可能由於投機者對AI概念的炒作升溫,導致科大訊飛也變得浮躁了。

AI同傳造假事件,科大訊飛到底做錯了什麼?

就拿這次“造假事件”來說,如果科大訊飛更專注於技術層面的研發、珍惜研究成果,那麼就不會過分吹噓,而是謹慎地展示應該有的研究成果,將所有的細節展示給媒體,而不是遮遮掩掩。近幾年來,科大訊飛對技術的吹擂的確有些過了,這種行為無論是對公司還是對整個行業都是不利的。

從數據來看,科大訊飛自2014年起,每年的營銷成本都在增大,從2014—2016年的銷售費用分別是2.4億元、3.76億元、6.49億元,這些費用更多的是用來營銷造勢,並非技術推廣的必要支出。與營銷成本形成對比的是研發投入,2014年-2016年的研發投入分別是5.18億元、5.77億元、7.09億元,其增長幅度遠遠低於營銷成本的。而且作為一家技術公司,研發投入居然與營銷成本齊平。

接下來,科大訊飛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百度、騰訊、阿里、搜狗這些巨頭雖然入局較晚,但是他們手上全都掌握著海量數據,而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發,特別是語音業務,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這些巨頭本身有著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的主營業務,能夠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來研發技術。科大訊飛在技術上的優勢會逐漸遞減,而其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完成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平臺和生態的轉變和跨越,那麼它手上的牌只會越打越少,最終無牌可打,那麼就只能面臨退賽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