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之尊死的多狼狈

非自然死亡的窝囊帝王们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帝王大概有500多位(包括先秦时代的王和之后的皇帝)。无论是英明雄武的开国之主,还是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他们的最大梦想都是万寿无疆,尽可能地远离死亡。可自然规律无常,没有人能掌控自己的自然寿命,哪怕是帝王也不例外。虽然身居高位,自称上天之子,可仍然摆脱不了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然而在那些非正常死亡的君主中,却有一些人的死法既离奇又古怪,让后人忍俊不禁,又唏嘘不已,我们统称他们为死法窝囊的帝王们。

九五之尊死的多狼狈

被雷劈死的商王

九五之尊死的多狼狈

提到商朝的君主,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那位荒淫无道、宠爱妲己、最终鹿台自杀的纣王帝辛,也正是这位臭名远扬的君主“开创”了亡国之君举火自焚的惨烈死法。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这位商纣王的死法还不算奇葩,因为商朝的历史上还有一位“悲剧”的君主,居然是被雷劈死的,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根据后世史学家的考证,这位和雷电有缘的商王名叫武乙,在公元前1147年即位称王,是商朝中后期的一位君主。武乙即位后,四处征伐不肯臣服商朝的方国部落。据甲骨卜辞记载,武乙讨伐西方的旨方部落,一次就俘获了两千人。此外,武乙还向南方讨伐过处于今天湖北秭归的归伯部落,也大胜而归。战场上春风得意,武乙唯我独尊的骄横心理也就日益严重。当时商人对鬼神十分迷信,国家大事常常要求神问鬼,占卜祭祀,也就是所谓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的祭是对祖先的祭祀,也是对神鬼的敬畏。然而这种迷信的行为却间接地限制了王权,武乙对此非常不满,他相信武力才能统治天下。为了加强王权,破除迷信,武乙就让人做了一个木偶的天神像,然后与“天神”赌投掷。可这个“天神”泥雕木塑,自然是不会投掷的,武乙就让一名史官代替天神投掷。史官怎么敢赢一国之君,故意连输了几局,武乙趁机把“天神”羞辱了一顿,然后当众“处死”了木偶天神。之后,武乙觉得一个花样不够,消除迷信的力度不明显,就用皮革做了一个革囊,灌上猪血,用风筝放到天上,然后再用弓箭攒射,称之为“射天”。武乙箭术不错,三发三中,囊破血流,他趁机对臣子们宣布“天神”已经被自己射伤,这种做法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惊世骇俗了。

“射天”的闹剧过去不久,武乙带着文武官员来到黄河和渭水之间的平原地区打猎。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武乙和他麾下的臣子们失散在了风雨中。等到雨过天晴,人们发现平日里趾高气扬的武乙已经被雷电劈中,不治身亡。明代的文人冯梦龙曾经写诗嘲笑武乙说:“性癖刚愎侮上天,获罪于天命不延”。不管武乙的死亡是为破除迷信献身,还是缺乏避雷知识,反正他的死法算是千古帝王中的独一份了。

九五之尊死的多狼狈

掉进厕所淹死的晋景公

晋景公是晋成公的儿子,名叫姬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按照史书的记载,晋景公也算是有为之君,晋国在他的带领下连续击败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重新树立了超级大国的地位。不过晋景公更为世人所记住的,还是一个故事、一个成语和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死亡方式。

晋景公即位后不久,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诛杀了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心存愧疚,晋景公晚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每晚噩梦不断,梦中场景堪比限制级的恐怖片。

因为噩梦不断,惊吓连连,晋景公一病不起。当时晋国的桑田有一位巫师,号称能够驱鬼辟邪,占卜吉凶,晋景公就请他入宫,为自己驱鬼。巫师占卜了一番,说出的情形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就询问巫师能否制服厉鬼。巫师回答说:“这个厉鬼来历不俗,他本来是晋国的大功臣,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冤屈,法力十分强大,不是我能制服的。”景公又问:“那寡人的病体还能好起来吗?”巫师回答说:“请恕我直言,大王的病很严重,恐怕熬不到吃新小麦的时候了。”景公的臣子们非常愤怒,把巫师赶出了王宫。巫师离开后,景公的病越发沉重。晋国的大臣们打听到秦国有一位名医,有起死回生的医术,就派人携带重金前往邀请。这位名医还未来到晋国,晋景公又做了一个诡异的梦,他梦见自己身上的疾病化作了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秦国医生的医术很高,他要来了,我们就危险了,我们该躲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再高明的医生也拿我们没办法。”这时晋景公已然惊醒,他感觉自己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不久,秦国名医赶到,他给景公诊脉后说:“您已经病入膏肓,不可用灸攻,用针也没有效果,药力又不能到达,还是准备后事吧。”景公听完感叹说:“医生的诊断和寡人的梦境完全相符,真是神医啊!”

不知道是不是晋景公的生存欲望太强烈,一直拖延到次年六月也没有离世。一天,景公突然想吃新小麦,就吩咐厨师煮好麦粥。这时景公突然想起那个巫师的预言,就将其招入宫中,一顿破口大骂之后,喝令左右将其推出斩首。之后,景公刚想喝麦粥,突然觉得腹部疼痛,想要解手,就匆忙地起身上厕所。可景公刚一如厕,就觉得头晕目眩,一不留神就掉进了粪池中,活活淹死在了里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淹死在粪池的君主,晋景公的“郁闷”可想而知,这种死法用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可以说晋景公死于自己的“心魔”,也就是巫师给他的心理暗示。

九五之尊死的多狼狈

举重被砸死的秦武王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王的儿子,不过和他善用人才、精于权谋的父亲不同(秦惠王在位时秦国重用张仪、白起等人才,威压六国),秦武王擅长的却是好勇斗狠,炫耀武力,这种逞强好胜的性格为他的离奇死亡埋下了伏笔。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励精图治的秦惠王去世,嬴荡即位称王。由于天生神力,秦武王特别喜欢和勇武过人的猛士交往,秦人乌获、任鄙都因为武力过人被任命为将领。当时卫国有个出名的大力士叫孟贲,他以力大无穷闻名列国,号称陆上不怕虎狼,水中不避蛟龙。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贲就赶赴咸阳面见秦武王。秦武王经过一番测试,发现孟贲比乌获、任鄙还要勇猛,当即任命其为大将,和秦国本土的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周郝王八年(公元前307年),雄心勃勃的秦武王率领孟贲、乌获、任鄙一批勇士前往周天子的都城洛阳。当时周天子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腩”,秦武王为了显示秦国的武力,就提出参观周天子保管的九鼎。这九鼎传说是大禹采天下之金属铸成,鼎上刻有各州的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代表着荆、梁、豫、雍、扬、徐、青、兖、冀九州,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参观了一会,秦武王看到雍州鼎,就询问周赧王是否有人举起过这只鼎。周赧王知道秦武王的用心,就淡然回答说:“此鼎重若千钧,从来也没人举起过。”这下秦武王觉得找到了炫耀勇力的机会,他先象征性地询问任鄙、乌获两人能否举起雍州鼎。这两人知道秦武王的脾气,纷纷表态说最多能举起百钧重量的东西,雍州鼎怕是举不动的。初来乍到的孟贲不了解情况,他走到鼎前,对秦武王说:“大王请让臣试举,如果臣举不起来,大王可不要怪罪我。”说完,孟贲收紧腰带,挽起袖子,抓住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雍州鼎被孟贲抬离地面大约半尺高。因为用力过猛,孟贲的双眼充血,后遗症相当严重。

眼见孟贲举鼎成功,秦武王心有不甘,就想亲自尝试下。任鄙害怕他有闪失,就劝说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尝试危险的活动。”可秦武王我行我素惯了,还是解下卸下锦袍王带,走到了雍州鼎面前。任鄙拉着秦武王苦苦劝阻,秦武王非常生气地说了一句:“你举不来,还不让寡人举,你是嫉妒寡人吗?”这下任鄙不敢再劝。只见秦武王伸手抓住鼎耳,使劲全身力气,果然将雍州鼎举起半尺多高。自负的秦武王并不满意,他觉得自己的勇力在孟贲之上,怎么也要举着鼎走几步才有炫耀的资本。可秦武王刚要移动脚步,重心不稳的他就摔倒在地,雍州鼎正砸在他的右脚上,粉碎性骨折的剧痛让他昏死过去。尽管秦国右丞相樗里疾当即组织医生进行会诊,但秦武王还是在当天夜里去世。事后,樗里疾追究责任,逞强的孟贲被五马分尸,有劝谏之功的任鄙则被升职。

堂堂一国之君,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因为一场无关痛痒的举重活动而被大鼎砸死,实在是又可笑又可惜。

九五之尊死的多狼狈

被儿子饿死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魄力非凡的英主,他即位之初,赵国处于燕国、韩国、魏国、秦国、中山国等强邻和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包围之中,国家的战略环境极为恶劣。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为开端,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不但吞并了中山国,还驱逐了林胡、匈奴,让赵国成为中原地区数得上的强国。

然而在子女教育和王位的继承安排上,赵武灵王却表现得相当不称职。武灵王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章和次子赵何,其中赵何能力更强,也更为武灵王所喜爱。由于常年在外征战,武灵王无暇顾及内政,就把国内的大小政务交给赵何处理。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武灵王将王位传给了赵何,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国君的父亲),退居二线。原本事情发展到这里,赵国两代君主也算顺利交接班了。可武灵王又犯了糊涂,他觉得对长子赵章有所亏欠,想把赵国的土地一分为二,赵惠文王得到一部分,依旧称赵王,再给大儿子赵章分一部分,称代王。这种和稀泥的做法既让赵惠文王不满,又刺激了赵章的勃勃野心,一场变乱也就在所难免。不久,赵章起兵反叛,赵惠文王派遣大将李成、李兑平叛。一场激战下来,赵章大败,只身逃入武灵王在赵都邯郸附近的沙丘宫。武灵王怜子心切,收留了赵章,并拒绝了李成、李兑交人的要求。为了完成君主交代的任务,李成、李兑率军攻入沙丘宫,诛杀了赵章。可事情到这里并未结束,两名将军害怕武灵王秋后算账,就将武灵王的宫人全部遣散,将武灵王围困在内宫中断水断粮三月有余。最后,一代雄主武灵王活活饿死在了沙丘宫中。

九五之尊死的多狼狈

遭遇家庭暴力的皇帝

东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窝囊”的王朝,从政权建立的第一天起,主弱臣强就成了国家的主旋律,各种各样的权臣就把持朝廷的大小权力,皇帝也是一个比一个懦弱无能。可就在东晋的诸位皇帝中,还有一位极品帝王,在朝堂上受权臣挟制,在后宫居然也遭受家庭暴力,最后居然因为酒后失言而被家暴至死,他就是东晋的第九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子,他十一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的二十多年中朝廷大权一直把握在以司马道子为首的王室成员、以“王、谢两大家族”为核心的士族集团和盘踞在长江上游的桓氏军阀集团手中,司马曜本人更像是一个被供起来的牌位。堂堂一国之君混到如此地步,司马曜也觉得难以接受,整日里借酒消愁。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九月的一天,司马曜在后宫的清暑殿内和他宠爱的张贵人一起喝酒。司马曜这个人酒品不太好,自己狂饮不止就算了,还非要张贵人陪他对饮,不陪他还不高兴。酒过三巡之后,张贵人已经不胜酒力,就放下酒杯,不愿再饮。眼见身边的美人也不顺从自己,司马曜面露愠色,开玩笑说:“美人你今天要是违抗君命,不陪朕喝好喝倒,朕一定重重治你的罪!”张贵人平时深得宠爱,脾气也被惯出来了,现在见丈夫借酒卖萌,居然敢给自己脸色看,就起身顶撞说:“妾身偏偏不饮,看陛下能定我什么罪!”司马曜醉眼蒙眬,起身冷笑一声说:“你用不着嘴硬。你今年已经快三十了吧,早该被废黜了。我好找些年轻貌美的佳人来填充后宫。”这句话说完,司马曜酒劲上头,大口呕吐,左右侍从慌忙将他扶入卧室,让他在床榻上休息。

司马曜这一番“酒后真言”让张贵人怒火中烧,自从入宫以来她从未受到皇帝如此训斥,一方面害怕皇帝真得废掉自己,另寻新欢;又恨皇帝嫌弃自己容颜衰老,不念旧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张贵人决定教训下口不择言的皇帝。她洗脸换衣后,找来几个心腹宫女,让她们用被子蒙住司马曜的头,再搬 来重物压在后者的身上。司马曜本就酒后无力,再遭遇了这样一番“款待”,没多久就窒息而死。一代帝王,居然因为酒后一句戏言而被自己的女人家暴至死,成了一段千古奇闻。

被厨子干掉的皇帝

九五之尊死的多狼狈

众所周知,皇帝是一份高风险、高收益的“职业”,特别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乱世风云中,非正常死亡的帝王更是举不胜举。然而在这动荡纷争的四百年中,却有两位窝囊至极的帝王,他们不是被权臣的一杯毒酒鸩杀,也不是在铁骑铮铮的战场上力战殉国,而是被两位“脑袋大、脖子粗”的厨师一刀拿下,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头一位倒霉的帝王叫张祚(?~355年),字太伯,甘肃平凉人,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前凉是西晋灭亡前后在凉州地区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传到张祚的哥哥张重华的手中已经历经四代。前凉建兴四十一年(353年),张重华因病去世,张祚趁机独揽大权,废掉侄子张曜灵,自称大将军、大都督、凉州牧、凉公。第二年正月,张祚又自称凉王,成为前凉的新一代国君。按说这种兄死弟继的事情在十六国时期屡见不鲜,可张祚怎么就混到连厨子都想砍他两刀的地步呢?原因很简单,张祚荒淫无道,他不但将兄长张重华的后人斩杀殆尽,还将张重华的母亲、老婆、女儿三代人和父亲张骏的妃嫔全部收入到自己的后宫,罔顾人伦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张祚的胡作非为让官员非议,百姓唾弃,再加上他得位不正,河州刺史张瓘和骁骑将军宋混就以“推翻昏君”为口号,率大军攻打姑臧(前凉都城,在今甘肃武威)。众叛亲离,无路可逃的张祚慌乱中逃入宫中的厨房,正好碰见厨师徐黑,后者不知道是不是对张祚有夺妻之恨,当头一刀就解决了这位昏君。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咸称万岁”。张祚能混到万民痛恨,厨子都要“见义勇为”的地步,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无独有偶,一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又发生了一起厨子拿菜刀砍死帝王的事件。这次事件的主角高澄虽然没当过皇帝,但他生前受封齐王,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级权臣待遇,死后又被弟弟高洋(北齐文宣帝)追尊为“文襄皇帝”,也算是帝王序列中的后备人才了。高澄(521~549年),字子惠,北朝东魏政权重臣高欢的长子。高欢死后,高澄承袭父职,牢牢地把持着东魏朝政。作为一个强势无比的“官二代”,暴脾气的高澄对东魏皇帝毫无恭敬可言,时而大骂皇帝是“狗脚朕”,时而让手下随意殴打皇帝,种种作为让“篡位界”的先行者——魏文帝曹丕都汗颜不已。

高澄对皇帝都如此野蛮刻薄,对自己家的下人也毫无人性可言。当时高澄有个厨师叫兰京,是梁朝大将兰钦的儿子(与东魏作战失利被俘)。按说彼此都是“官二代”,高澄对兰京应该客气一些,可高澄不但拒绝了兰钦用重金赎回儿子的请求,还以折磨兰京为乐,事情做得有点不地道了。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八月,高澄和几个亲信在家里密谋如何抢班夺权(也就是逼东魏孝静帝禅让)。这时,兰京刚好前去送饭,疑心生暗鬼的高澄觉得兰京听到了自己的密谋,就对左右说:“这个奴才心怀不轨,得赶紧把他杀掉。”没有走远的兰京听到了高澄的话,怒从心头起,就偷偷地把一把菜刀藏在食盘之下,再次前往送饭。高澄见到兰京,大骂了一句:“我让你小子来送饭了吗?滚出去!”兰京从食盘下拿出菜刀,咬着牙说:“今天就是你老小子的祭日!”高澄吓得离开座位,钻入床下,兰京搬开床,连续数刀把高澄当场砍死。

《易经》中有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高澄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的“大嘴巴”让兰京这样的小厨师有了提防,这才有了一出帝王被厨子砍死的闹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