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贴秋膘,一边讲讲猪周期的事

多功能的猪猪

猪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不仅因为人类从它的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防毒面具,更因为无论是对日常生活,还是对经济生活而言,都与猪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讲讲猪周期的事。

一边贴秋膘,一边讲讲猪周期的事

猪价与通胀

首先,解释两个名词。一个是通货膨胀,通常的解释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在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简要理解就是,市面上钱多了,钱变得不值钱,物价上涨,原来卖十块钱的东西,现在要十块以上才能买到。

另一个是结构性通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简要理解就是,大环境一切正常,但是忽然大家都想要买同样的东西,造成了该产品的涨价;而要注意的是,一旦这种情况控制不好,就会从局部涨价演变成全面涨价。

实际上,

猪价对于通胀非常重要。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猪肉价格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权重高。从下面图1可以看到,猪肉作为一个三级分类(食品烟酒-畜肉类-猪肉)在CPI权重中占2.5%左右,比二级分类的粮食、水产品、鲜果都要高。

其实在2016年还做过基期轮换,食品整体权重都有所下降,要知道在2016年以前,CPI中猪肉权重占比约是3%左右。再来看图2,猪肉CPI的波动和整个CPI的波动,是不是感觉关联性比较强。

每次随着猪价的上涨,就总会有专家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是没有道理的,万不能小看猪肉的价格!

一边贴秋膘,一边讲讲猪周期的事

图1

一边贴秋膘,一边讲讲猪周期的事

图2

猪价与猪周期

看完猪价的重要,我们再来看看猪价与猪周期。关于猪价的波动,并不是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的无序波动,猪周期有其自身的轮动循环轨迹,总结下来一般表现为:猪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从增加到过剩—猪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从减少到短缺—猪价上涨。

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的一个至关重要原因

换个通俗的说法,猪肉价格的上涨直接刺激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多养母猪多生猪造成了供给增加,市面上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于是造成猪价下跌;在猪肉价格下跌的打击下,农民积极性下降,母猪数量骤减后生猪供应也跟着下降,造成供给短缺,市面上又变成了供小于求的情况,使得肉价恢复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一边贴秋膘,一边讲讲猪周期的事

我国商品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一直表现的比较明显,通常情况3-4年为一个波动周期,平均上涨期约16-18个月。2000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业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波动周期:2000年至2002年、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4年,14年-至今。

猪价与影响因子

对于猪价,下游的需求方面基本是长期保持稳定,因此价格的波动主要来自于供给面。而在对于猪价的研究与探索中通常会跟踪以下几个影响因子:

  1. 生猪存栏量:这个影响最直观,直接决定了供给量和潜力;
  2. 能繁母猪存栏量:4个月后就能生出小猪,6个月后小猪成长白条猪,也就是说会直接影响到10个月后猪肉供给量
  3. 仔猪价格:从历史数据来看,仔猪价格通常要经历一段不短时间的亏损,才能导致能繁母猪数量的锐减,经过完全自主淘汰后,才有可能转为出现新一轮上涨;
  4. 猪粮比和猪料比:猪粮比是指生猪价和玉米的比值,通常5.5:1是生猪饲养的盈亏平衡点,而猪料比是生猪价格与全国玉米、豆粕、麸皮等饲料加权价格进行对比产生的比价指数;
  5. 其他:比如猪肉进口、国家收储、突发疫情等等变化因素。

这样一组组的重点影响因子,经常会出现在各种猪价分析报告中,大家以后看到应该就不会感到太陌生。通过从历史数据研究中找到共性规律,以及对当下重点影响因子数据的长时间不间断跟踪,大家一直力求可以更好的找到猪价的变动规律。

一边贴秋膘,一边讲讲猪周期的事

作者的碎碎念

每每做农业类的跟踪,就会切身感受到农民的不易,有时候我们仅仅是去个超市去个菜场,就会累得不行。而那些被我们挑挑拣拣的生鲜蔬菜背后可能正是无数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勤勤恳恳的身影。希望城市里的我们,以身作则的同时,也教育好孩子,不要浪费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边贴秋膘,一边讲讲猪周期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