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一季度利潤增長15%背後:全球多個區域營收增長踩剎車

昨日(9月25日),耐克發佈其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該公司表示在“Consumer Direct Offense”(“消費者直接進攻”策略)的驅動下,所有線下市場以及由線上引導的零售和NIKE Direct都實現了增長,耐克公司在第一季度最終營收呈現兩位數增長,達到10%。

“耐克的Consumer Direct Offense策略,再加上我們深層次的創新,正在推動我們整個業務的強勁勢頭和均衡增長”,耐克首席執行官馬克·帕克(Mark Parker)說道。

然而市場對於耐克這一季度的表現似乎並未認可,9月25日盤後交易中耐克股價跌近4%。《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財報發現,這一季度耐克的毛利率增長了44.2%,略微低於市場預期的增長44.3%,而投資者對於這家體育用品生產巨頭持續的增長能力和高生產成本表現出了擔憂。

耐克一季度利润增长15%背后:全球多个区域营收增长踩刹车

盤後股價大跌,多個區域的營收漲幅放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看耐克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發現,該公司總營收增長10%達到99.5億美元,超過分析師預期的99.4億美元。另外,每股收益達到67美分,同樣打敗分析師預期的63美分,不過在毛利率的表現上卻不如分析師預期。

再看四大市場的具體表現,北美市場,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大中華區市場,亞太及拉美四個市場的營收都同比上漲,若結合2018年第四季度的財報表現來看,北美市場是唯一營收漲幅持續擴大的市場。在2018財年第四季度,營收同比漲幅僅3%,在2019財年第一季度擴大至6%,達41.5億美元營收。對於耐克,這無疑是一個好信號,因為在北美市場該公司曾經歷長達一年的衰退。

另一方面,耐克首席執行官帕克曾表示,未來幾年該公司增長的75%將來自海外市場,但海外市場營收增長的速度卻明顯放緩。2019財年第一季度,屬大中華區表現最佳,營收13.8億美元,儘管略低於市場預期的14億美元,但是同比漲幅達24%。若對比2018財年第四季度的財報會發現,大中華區在上一季度的營收同比漲幅達到35%,遠高出這一季度漲幅。除了大中華區營收的漲幅有明顯剎車跡象外,歐洲、中東以及非洲市場的漲幅接近“腰斬”,從24%減至11%,亞太及拉美市場則是從12%收窄至7%。

儘管耐克首席執行官帕克在聲明中表示,耐克表現出強勁的全球增長,但諮詢公司SW Retail Advisors總裁史黛西·威德利茨(Stacey Widlitz)向CNBC記者坦言道,“營收增長10%……耐克真的需要更多一點的增長”。

耐克一季度利润增长15%背后:全球多个区域营收增长踩刹车

11位高管離職引擔憂 耐克稱未來重在滿足消費者需求

這一次的財報是耐克自其首席執行官帕克就該公司的企業文化向大眾致歉後公佈的第一份財報。

據《紐約時報》5月報道,關於耐克員工工作行為的一項內部調查再引發5位高層離職,高管離職總數已經達到11位,其中還包括帕克的潛在接替者,耐克品牌的董事長特雷弗·愛德華茲(Trevor Edwards)。這一切都源於一群耐克女性僱員在公司內部進行的一項關於性騷擾和女性歧視的非正式調查。

陷入性騷擾以及歧視女性醜聞的近兩月後,帕克召開會議公開就其公司文化致歉,但這場動盪也引發了華爾街的擔憂,對於耐克是否能夠擁有相當的領導力來執行其積極的商業戰略提出了疑問。不止如此,投資者對於耐克的盈利能力以及高生產成本也表現出憂慮。

“體育的未來將由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的公司來決定”,帕克曾表示,“通過Consumer Direct Offense,我們在數字市場上會變得更加激進,瞄準關鍵市場,以前所未有地速度完成產品交付”。據悉,Consumer Direct Offense策略便是為了進一步滿足消費者需求而提出,而耐克表示數字化將為達成這一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耐克一季度利润增长15%背后:全球多个区域营收增长踩刹车

據CNBC援引耐克高管的消息稱,數字化銷售額在2019財年第一季度猛漲36%,“數字化再次成為我們在每個地區發展最快的渠道,”首席財務官安德魯·坎皮恩(Andrew Campion)在電話會議上向分析師說道。他還表示耐克一直在向新技術投入資金,能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交易在Nike移動應用程序端完成,SNKRS應用程序也呈現出“爆炸式增長”。

過去兩年間,十幾家美國體育用品中間商紛紛申請破產,其中包括Sports Authority以及MC Sports等,而這些企業曾經都是耐克的合作伙伴。耐克近年來一直在為減少自身對於中間零售商的依賴而做出各種努力,一方面是由於在耐克網站以及移動客戶端銷售的產品擁有更高的毛利率,並且毛利率對於耐克而言尤為重要,因為投資者對於它的盈利能力和高昂的生產成本一直有所擔憂。另一方面,這也使耐克在產品上擁有更多的控制權。

然而,耐克積極的商業戰略未來能否取得優異的市場表現,遭眾人詬病的企業文化又可否重現活力,一切都還有待持續觀察。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