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寒冬”未尝不是机遇,这个时候该跑马圈地了

前言:寒冬未尝不是机遇,这个时候该跑马圈地了。

作者 | 黄卫强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脱离大环境而独自生存发展。

进入行业这么多年,个人在行业中的沉浮,对应行业或者整个中国乃至整个全球经济的变化,自有一番感触。

我是1995年毕业于江西省一家当时属于省交通厅下属的职工子弟学校的(考进去也蛮难,二十分之一的比例,因为毕业有分配单位工作,是香饽饽),学的就是汽车修理专业。

我的父亲,可以说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汽车维修工,16岁就进入当时的抚州汽车运输公司(那时候叫运输局)开始学修理,之后父亲被调派到抚州宜黄县建客运站,一直到1988年申请调回上饶广丰汽运分公司(我家的祖籍其实是抚州南城,爷爷奶奶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因为日本鬼子进入江西,逃到上饶广丰,老一辈人叫做走日本,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当我毕业的时候,就遇上了那个年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

国企改制。对我个人的影响,本来我可以成为一个国企的正式职工,上饶汽车运输总公司广丰分公司的一个光荣汽车修理工,结果成了下岗停薪留职的社会闲杂人员。

而对我整个家庭的影响,我的父亲也从一名当地颇有名望的汽车修理师傅变成了一个广丰汽运分公司汽车维修车间的承包人(同样的承包人还有好几个,涵盖各个工种,车X家的同仁们,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觉,呵呵呵)。最多的时候,父亲有二十多个学徒,而我成了单位职工及家属和父亲学徒眼里的:黄少爷,少老板等等,大多是贬义,羡慕中不泛夹杂着不屑和嫉妒,呵呵呵!

我就那样戴着黄少爷、少老板的头衔飘飘然的,无所事事的,或者说是惹是生非的虚耗光阴了几年。

我个人认为,那会儿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的母亲是汽车配件仓管员)所从事的是大车维修行业,那个行业从90年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流物流的爆炸性发展,货车运输、客车运输欣欣向荣。

汽车修理工成为一个很好的职业和技能(九几年我就认识一个农村的,长的那叫一个丑,但是会修车,自己开了个小店铺,一年后娶了一个老婆,那真是水灵灵的,话说那会儿上我家做媒的也不少,嘎嘎嘎),每年提着礼物带着不成器的儿子到我家拜师的人越来越多。

记忆里,总是觉得那时候每到年节总有吃不完的鸡鸭,那时候拜师做学徒,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一个师傅带二三十个学徒,不是啥稀奇事。然后没过几年,学徒们自己去开店,自己带学徒了。

十年不到,县城周边转一圈,视线范围内,总有一个汽车修理店能看到,租一个门面,门前或者门后挖一条地沟,就可以开工了。抬一副大车后钢板,从80元到50元,再到30元,再到15元,最后居然5元的价格都出来了(抬一副大车后钢板组,至少要两人一小时),情何以堪,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到了2000年的时候,父亲已经是不希望我再在汽车维修行业里面找饭吃了。因为整个大车维修行业,在2000年以后,进行了大洗牌,大车主机厂家也开始学习小车主机厂家进行授权,各种4S店,行业开始规范,小打小闹和各种不规范的店不能得到主机厂家青睐,无法生存,渐渐淘汰。

现在感觉大车维修行业反而活得比较滋润(这方面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调查下,我认识不少,活得叫一个滋润)。

用我现在的话说,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专精性人才,老实、木讷,不善言辞,钻研技术,德高望重,为人厚道,在单位里面也是有口皆碑。大抵是肯于钻研技术的人,都要花大量的时候看书,琢磨,思考,所以与人交际的时间就比较少。

我也很喜欢看书,琢磨,思考,但是没有学到父亲的喜欢钻研技术,那时候还是年少轻狂,向往外面的世界,在各种作死、各种无所事事之后,终于还是背起行李出门打工。

用了几年时间,从流水线员工到小组长到主管到经理到副厂长到董事长助理,基本在台资港资制造企业里面,不断的学习,主要在流程管理、标准管理和ERP导入这些岗位上,默默学习,享受孤独,享受寂寞!

现在大家都说,实体很难做,制造业更难,特别是人员集中型工位离散型低价值高消耗资源型的制造业,其实早在十年前,这个先兆就已露出端倪。

当年的一个冬天,台湾董事长召开公司全体中高层干部会议,那一句凉嗖嗖的话言犹在耳:各位,民营制造业的寒冬来临!配合着窗外北风中飘零的落叶,格外的凄凉!

现在回头看看,小车维修服务业已经是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的主流,但是没有当初大车维修服务业那样的幸运。要说当初的大车维修服务业,也是从无到有,到遍地都是,再到互相打价格战,然后借着小车主机厂搞4S授权的一股潮流,渐趋规范,被淘汰。

一部分转行,一部分转型(不少搞驾校的还有很多4S老板起家之前的),一部分涌向小车维修服务业,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总体而言,冲击虽然大,但也不是无路可走,那时候整体经济还是在蓬勃发展的,GDP年年创新高,没有现在这么惨烈。

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已经开始影响到小车维修服务业。对此,内地可能没太大感知,但是对于沿海,对于很多九几年就开始创业的门店从业人员来说,已经有所触动。

那时候,作为一个汽服门店的老板,也已经错过了加入4S的最后一班车(普遍认为汽服行业在九十年代是第一次机遇,然后00年到10年4S的迅猛发展带来的车辆增长是第二次机遇,现在是互联网冲击下的第三次机遇)。

大车维修服务行业的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效应在小车维修服务业开始发酵,行业内各种作死(假事故、假配件、假机油、假故障、乱报价、公车维修潜规则等等)也渐渐消耗完了客户的信任与依赖。

再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入,形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传统的出口制造业受到很大的打击。国家开始拉动内需,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身份象征到成为代步工具。互联网蓬勃发展,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打破了汽服门店与车主客户之间的信息隔断。

悲剧的是当行业面临时代的冲击需要转型升级的时候,行业本身却没有积累起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资源和人才,在面临各种跨界而来的“野蛮人”自哀自怨时,行业诸位,有没有认真反思过呢?

所以当我重新进入汽服维修行业的时候,或者说进入小车维修服务业的时候,老一批的传统汽服维修企业已经开始了下滑。

然后大家开始自救,从缓不济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苦练内功,到铺天盖地的地推派单和电话营销,再到嗑药一样的类似快消品行业的集客促销,这些经历这些过程以及心得体会,我都有在《汽车服务世界》发文描述过(从第一篇开始,时间跨度有四年了)。

然后是现在的“保养大战”,不少从业的朋友跟我讨论过,对这次尚未蔓延到南方的行业大事件,大多数是嗤之以鼻。表面上看,这是价格战,太低端了,既没品又没利。

我个人反而觉得这是好事,想想当年的家电大战、冰箱大战、彩电大战、空调大战等等,再到最近的手机大战。参战者固然伤痕累累,损失惨重,多少个亿化为飞灰,可是最终得利的除了消费者,难道不是行业本身吗?多少国内重量级大企业应运而生,开始走向世界,多少外国品牌纷纷败退,消声匿迹。

从前说,我们这个行业区域性太强,所以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的几个带头大哥和一帮小弟毫无危机感,各种作死,赚的盘满钵满,现在多少跨界野蛮人挟着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风雨雷电滚滚而来,又哭着喊着资本原罪,有意思吗?

明年开始,五险一金由税务征收,行业同仁们,大多数原来都不是规范经营,五险一金能有医社保就已经算是老板格外厚道了。预估汽服企业经营成本会上升10到20个百分点,行业本身,这几年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五十纯利润的暴利,已经下降到现在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甚至更低,再加上五险一金税务征收的政策,以及现在各项环保、消防、企业用工等政策的不断收紧,可以预见又将有一大批淘汰出局。

从前在业内,一直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现在从政府政策和执行力度来看,“劣币”会越来越难生存,“良币”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并且大多数所谓的“良币”其实是大家自个的标准来评判,真正合规合法的,其实不多。

想当初,互联网跨界野蛮人汹汹而来之初,其实业内同行们还是对野蛮人满怀期待的,希望能够借助外部的力量挽救行业颓势。然而正如那句话“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野蛮人们打着“颠覆”、“重塑”的旗帜,为的却是要大家沦为线下施工点,不能把蛋糕做大带来行业的增长,还得拿走最大的那块,这不是要大家的命吗?

当初国内某BAT大鳄发布“XX车码头”项目的时候,国内同行各色人等,那真是各种合众连横,到处乱窜,鸡飞狗跳,搞攻守同盟,就是为了抵制它来抢蛋糕。

还有更早的X保的“X保养”项目,想当初最被看好,现而今凉透了,其中一条原罪就是同行们又拿出各种作死招术,创始团队哭诉说同行们眼界不够宽阔,生生把一件未来大家有利可图的事情做烂,有什么好埋怨的?

你必定不是为学雷锋而来,是为利而来,大家都不是道德模范,自个没扎好篱笆,怪不得别人不守规矩了,难道不知道我们这个行业本身就是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的吗?不然何至于招惹野蛮人汹汹而来呢!

总之,各路野蛮人在汽服后市场这个坑里面跌的那真是一个惨,这叫同行们又是惋惜,又是庆幸,还有内心深处的幸灾乐祸。

野蛮人也算是吸取经验教训,不再气势汹汹喊着“颠覆”、“重塑”了(再喊真的是脑壳坏掉了),现在的口号是“下沉”、“赋能”

具体而为,“下沉”的纷纷去开各种认证店、直营店,亲身体会汽服门店的各种辛酸苦辣;“赋能”基本上在做平台,整合供应链、提供带营销功能的门店管理软件,号称帮助门店降低成本,帮助营销导流锁客,各种殷勤。

先说供应链问题,这个问题除了4S体系,整个汽服行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个最头大的问题,我大天朝路上跑的乃是万国车,同款车型不同月份出厂的,零部件都会有不一样的,可想而知难度之大。

汽服配件的学问等同于汽服维修的学问,更别说什么原厂件、正厂件、副厂件、高仿件、拆车件、翻新件,互相冒充,乱的一塌糊涂。早先也是如汽服维修行业的同行们一样各种作死,各种潜规则,一不小心就被忽悠。

现在所知的供应链平台,都只是在全车油液、易损易耗件、洗美养护剂、汽车用品上打转,全车型全车件,没有能深入涉足的。全车油液、易损易耗件、洗美养护剂、汽车用品,从前对于汽服维修行业来说,本来就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

供应链平台上来了,虽然能够降低成本,但是到了全车型全车件,还是无解。就算是做全国性的直营或加盟连锁,还只能跟区域性的地方零部件经销商打交道(这其中配送又是一个问题),总对总的对接合作,切实降本控制质量根本无从谈起,内地城市更甚。

行业供给侧改革,任重而道远!

国内某同行业创始人有句话:加盟就是耍流氓!吾深有同感。

当然不是说所有搞加盟的都是耍流氓,而是大多数搞加盟的其实手上一没有过硬的资源,二没有实际操作门店盈利的模式(或者说这个所谓的盈利模式是别人家门店老板自己干出来的,本着拿来主义就成了他家的了)。

那个所谓的品牌也就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同行业好像赫赫有名,出了门到街上问车主,一百个里面都未必有一个知道的,就要收几万十几万的加盟品牌使用费,不是耍流氓还能是什么?

所以我认可你自己去开直营门店,体会一把门店老板的各种辛酸苦辣,把盈利模式摸索出来再说加盟,才会有同理心,才是对行业负责任的态度;或者如“车X坊”一样,背靠主机厂资源,给予加盟门店各种别人给不了支持和授权。同时又是对主机厂下的经销商的售后服务延伸,你好我好大家好也是负责任的态度。

前面说过,全国性的直营门店,首先面临的就是供应链的问题。对于供应链要求不高的洗美快修快保之类的基础服务项目,都能做的很好,一旦深入到故障维修、深度的美容项目等,先面临着供应链不能满足的窘况。

如果没有布局“区域1+N”模式(本人在汽车世界的文章《关于汽修连锁,我特别看好的模式是这个》有阐述),又会面临着技术上的不自信,要是所有门店都配上专门专业的技术人员,又会面临人员成本上的失控。

接下来要谈的是“人性”的问题。明末各种乱象,最后满清入关,全民族沦为“做奴才而不可得”,实为中华民族最大的劫难。究其原因,有人说明朝是被“文人”搞垮掉的,具体而言就是“东林党人”,这个群体当然不泛道德高洁言行如一之士,但是总体而言是一伙对他人高道德标准要求。

“严以待人,宽以待己”,且非我同类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家伙,为斗争而斗争,为权势而权势,用现在的话说,简直是“反人性”。

不管是做直营连锁还是什么加盟也好,不管怎么去设计你的流程你的模式,首先你要考虑的是怎么面对“人性”?毕竟在门店里面为你工作,为你创造价值的是“那一个个人”,每一个人有他(她)的出身背景、文化水平、思想内涵、人生追求,不管他是卑微还是高尚,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各不相同,组成了这个群体。

以往,本行业做加盟的,很多都是今年新拓展了几百个加盟店,但是也丢掉了几百个去年的加盟店,周而复始,年年如此。本部与加盟店之间,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纽带维系,本部尽管也有种种不堪,加盟店本身也是今天可以挂这个的招牌,明天可以挂那个的招牌,今天可以拿你的物料,明天也可以跟别人谈谈合作共赢,忠诚度啥的一部分被本部自己消费掉,一部分随着“人性”荡然无存。

直营店亦是如此,员工出工不出力,管你门店亏不亏钱,反正我就要这么多,没有这么多,我就走人,自有留爷处。区域管理跟本部管理之间的各种不协调,各种扯皮内耗,本部面对各种不同区域不同的环境,是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各种为难。至于说各种违规,各种飞单,各种消极,等等诸如此类,屡见不鲜。

我认为,直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一定不是最佳模式,包袱太重,管理上的成本巨大,区域性的还好,全国性的掌控很难很难。加盟也是可以去做,但是如果没有掌控唯一资源(好比主机厂对4S经销商的控制),不能建立强有力的联系,那就只好耍流氓了。有同行说,只有主机厂出手才有解,大家以为呢?

回顾自己在行业内的从业经历,从综合维修到专修,到社区门店、到区域性连锁,再到现在的全国性连锁,好像我本身的职业经历,就是行业发展的体现。

然而前行路在何方,眼下还是迷雾一片,从外部来说,供应链尚未跟上是事实,从内部来说,选择加盟还是直营,或者什么更好的创新模式,既能强有力的维系上下(本部与分店)的联系,又能充分发挥“人性”的主动积极性,规避阴暗面,值得大家去深入探讨和实践。

对于本行业而言,拥抱互联网,了解“资本”,是趋势也是未来,落后于你家隔壁的店是眼前不如人,落后于时代是永远不如人!

当然现在整个汽后市场,俨然“寒冬”,至于有没有探底,未可知。用跟某同行聊天时他说的:寒冬未尝不是机遇,这个时候该跑马圈地了。

*本文作者车享家江西运营黄卫强,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汽车服务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