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並不缺鹽,爲什麼經營鹽的商人大都比較富有?

要問古代哪種自然資源最珍貴,答案毫無疑問是鹽。我國是個產鹽大國,東海有海鹽,河東有鹽池,梁益有鹽井,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樹鹽,鹽之種種,數不勝數,總之鹽是不缺的。既然不缺鹽,鹽為什麼彌足珍貴呢?

古代並不缺鹽,為什麼經營鹽的商人大都比較富有?

這主要受兩種因素影響。一是成本。二是壟斷。

成本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提取成本,古代提取鹽的技術相對落後,無論是煮海為鹽,還是鑿井取鹽,抑或是灘曬湖鹽,工序複雜,耗時耗力,相對於其他資源,成本是比較高的;另一個是運輸成本,古代“大鹽出邯鄲及河東池澤”,產出地相對集中,而消費地卻十分廣泛,古代交通並不發達,運輸成本也是不容忽視的。

古代並不缺鹽,為什麼經營鹽的商人大都比較富有?

壟斷則是最為重要的因素。鹽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在古代,大凡富有的國家一定是不缺鹽的,而產鹽的則必定是富有的。如齊國的興起,就是藉助了鹽這種資源。當時,管仲設鹽官專煮鹽,然後將鹽賣給其他國家,從中獲取鉅額利潤,齊國由此富甲一方,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與之類似的例子,還有西漢的吳王劉濞,《漢書》有云:“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由此可見,鹽之珍貴,說其為“聚寶盆”並不為保。

古代並不缺鹽,為什麼經營鹽的商人大都比較富有?

既然是戰略物資,朝廷對於鹽的管制是比較嚴格的,最基本的就是嚴禁販賣私鹽。因此,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鹽一直是國家特許經營的。後來,隨著商業的發展,鹽的經營權逐步下放,到了明清的時候,鹽商開始崛起。

古代並不缺鹽,為什麼經營鹽的商人大都比較富有?

鹽商一般都具壟斷特權。他們首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運銷食鹽的憑證),然後到產業地區向灶戶買鹽,最後再販往指定的行鹽地區銷售。可見,鹽商掌握的是運銷這一重要環節。

古代並不缺鹽,為什麼經營鹽的商人大都比較富有?

但就是這一個環節,就讓鹽商獲利頗豐,有的成為顯赫一時的豪商巨賈。徽州商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吾鄉賈者,首魚鹽,次布帛”。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徽州商人紛紛到兩淮經營鹽業,成為富可敵國的商人。以清代揚州鹽商為例,巔峰時總資本多達白銀8000萬兩左右,而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僅為4000多萬兩,可見實力有多雄厚。乾隆下江南,揚州是“駐蹕之地”,揚州鹽商更是出血不少。鹽商頻繁孝敬,動輒都是百萬級別,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古代並不缺鹽,為什麼經營鹽的商人大都比較富有?

當然,作為一種資源,鹽一旦被鹽商所壟斷,也造成了很多不好的現象。如壓低買價,抬高賣價,剝削灶戶和消費者;鹽商得壟斷之利,生活奢侈,糜爛不堪,其腐敗的賬本里總是連帶著大清底線崩塌的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