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井喷”的背景下,你做好准备了吗?

“品种井喷”的背景下,你做好准备了吗?


一、品种井喷

其实国家玉米审定制度的改革从前几年就开始了,只是各家还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审定的品种少,到2016年国审品种40多个,其中就包括绿色通道审定的品种,到2017年国审品种才“喷”了出来。仅2017年国审品种170多个,到2018年国审品种500多个。尤其是2017年由原来每年审定几十个实然增加到170多个,有点难以接受,所以去年大家都有点不知所措,这种审定品种的“井喷”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常态,所以一定要适应这种“井喷”态势。


“品种井喷”的背景下,你做好准备了吗?


二、品种寿命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现在审定的品种,所有当年审定的品种当年就已经开始试种推广了,如2017年审定的品种在2017年就开始上市了,而到2018年时2017年审定的品种就有很大一部分消失了,到2019年还能在市场上见到的2017年审定的品种就更少了,到审定的第三年更是寥寥无几了。所以和许多经销商朋友们交谈时大家都觉得现在品种的寿命只有3-4年,能坚持到4年那就很不错了,所以觉得品种更新的很快,其实这种“快速更新”的现象不符合正常的品种推广规律。品种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为何出现现在这种“快速更新”的现象呢?




“品种井喷”的背景下,你做好准备了吗?


三、品种风险

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一个品种都不是万能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推广过程中都可能有一定的风险。并且推广品种的风险不仅仅是种植户的投诉,而且与企业及经销商的品牌、信誉、前途有关。

1、品种适应性较差:由品种自身遗传因素所致,如一些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品种,无论高温或是低温还是干旱、阴雨都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进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2、品种定位不准确:新品种没有经过全面试验,或不能对试验结果作出客观评价,缺乏对品种的全面了解。

(1)对品种的适应性认识不够。如品种的耐干旱程度、耐盐碱性程度、苗期耐低程度、拔节期及生育后期而高温干旱程度、而瘠薄程度等等,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常出现不同地块表现不同,或不同年份表现不稳定的情况。

(2)对品种安全成熟所需的积温掌握不准确,往往把高积温品种错推在低积温区,导致成熟度差,而把低积温品种又投放在高积温区,出现早衰或减产或别的状况。

(3)对品种抗病性程度没有作风险评估,常常把有潜在病害风险的品种推广在易发病区域,导致个别年份出现大面积病害暴发的情况。


“品种井喷”的背景下,你做好准备了吗?



四、品种准备

过去我们讲对新品种要进行多年多点试验,那时的多年多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指在一个区域内设置多个试验点进行试验,试验年限至少在2-3年,多点主要是考察品种的适应性,多年主要考察品种在年际间的稳定性。现在有条件了,一年就可以在全国不同的生态区进行多点试验,既可考察品种在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不同土质水平下、不同地势等情况下的表现,又可考察在不同区域、不同生态、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最后必须把各试验点的表现进行客观、科学的汇总评估,对品种进行精准定位,并且在推广过程中必须进行不细致的调查,同时作出合理的调整。一定要做好品种推广前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失误。


“品种井喷”的背景下,你做好准备了吗?


请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富贵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