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培養不了一個諾貝爾獎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百年清華培養不了一個諾貝爾獎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百年清華培養不了一個諾貝爾獎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前一段時間,連續在任職的高校聽了兩場“千人計劃”的講座,說實話很有感觸。兩個教授都是從國外回來的,一個從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回到自己原來的母校,另一教授則是因自己的夫人從德國回到湖南。

兩個教授都講了自己這些年在國外的感受以及對科研的認識,在我看來是真實的,也是有道理的。其中,就講道了為什麼國內那麼多研究機構,那麼多優秀的高校(北大、清華等)發表一篇Nature 或Science都這麼困難。更者,除了屠呦呦,在自然科學領域沒有一箇中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百年清華培養不了一個諾貝爾獎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便是國內的學術環境和氛圍。目前,國內科研人才的帽子滿天飛,你有“千人”、我有“萬人”,你有“長江”、我有“黃河”……各部門,各省市出臺的創新人才計劃有近百個,名目繁多的“帽子”滿天飛,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這種政策,在吸引、支持青年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名目繁多的“人才計劃”把青年人的眼光聚焦到了“帽子”上,偏離了科研的正確方向,貽誤了科研的黃金時期。再者,如李德仁院士所說,有些導師,滿足於爭取小的橫向項目,把年輕的老師或者學生當做“勞動力”,整天沉浸在重複且沒有挑戰性的勞動中,沒有成就感的同時又承擔著各種生活壓力,慢慢地科研興趣就淡了。說白了,現在的科研人才基本都是急功近利,難以靜下心來做真正的科研,因為耗不起。

百年清華培養不了一個諾貝爾獎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其次,國內青年科研者的壓力太大,加之政府補貼不均衡,難以靜下心來做科研。目前國內房價算是暫時穩定了,但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只是暫時而已,有很多地方的房價還在上漲。基本上,省會的房價基本在一萬以上了吧,更別說北上廣。有些年輕科研人員得愁自己的住在哪裡,孩子養不養得活,天天得思考怎麼養家,一來二去,哪還有什麼精力搞研究。聽說,在北京某科研所的一個老教授,一輩子都沒能在首都買上一套房,居無定所,聽上去很是淒涼。

百年清華培養不了一個諾貝爾獎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再者 ,國內科研者的思維方式或研究思路比較“獨特”。國外的人做研究,思路都很簡單,比如研究城市對樹木生長的影響,就花了幾年的時間來做這個實驗,一棵樹放城市裡面,另一棵則放在農村。結果發現,城市的環境反而能使樹木生長得更好,結果變發了幾篇Nature。而且,他們又驗證了這一現象。利用遙感數據計算了城市地區植被碳儲量和郊區的碳儲量,發現城市區域的碳儲量比郊區碳儲量密度更大,結果又發了兩篇Science。反過來看看國內許多研究者,很喜歡把問題或者實驗往復雜的方向牽引,覺得越複雜,就越高級,就能出好的成果。但,又有幾人能發Nature或Science呢?更別說獲諾貝爾獎。

百年清華培養不了一個諾貝爾獎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總之,科研是需要真正沉下心來搞的東西,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需要耐心,需要沉澱。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百年清華培養不了一個諾貝爾獎金得主,是“帽子”扣的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